周 靜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00)
?
淺析電視談話節目形態及“談話場”的建構
周靜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100000)
摘要:談話是人際間思想、情感互動最基本、最普遍的口語傳播活動。電視談話節目是一種通過大眾傳播,來展示人際間自然談話過程或交流過程的節目形式。優質的電視談話節目在于構建智慧的“談話場”,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將選題、主持人、嘉賓、觀眾等各種談話元素聚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發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形成智慧的“談話場”。
關鍵詞:談話節目;觀念形態;表現形態;“談話場”
迄今,與人交談和吃飯、睡覺一樣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播學家施拉姆認為,人際傳播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們共同感興趣的信息符號聚集在一起的信息共享行為”。[1]簡言之,談話是一種人際口語傳播活動。
據各方著作文獻考證,電視談話節目引自海外,始于20世紀60年代,風行于80年代,源于國外電視的“talkshow”節目,其字面的意思是“交流的展示”。港臺地區音義與地譯結合為“脫口秀”,突出了交談者不事先備稿,“脫口而出”的自然與機敏。通常,電視熒幕上有專訪和談話兩大會話節目類型,此文所述電視談話節目是“由主持人邀集有關人士及受眾,圍繞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在輕松和諧、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展開討論的群言式言論節目”。[2]
1996年春季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開播,聲名鵲起,成為中國電視界掀起電視談話節目熱潮的標志性事件。從此電視談話節目風起云涌,群起而效之,一發不可收拾。世紀之初那股熱潮一直延續至今,然而需正視的是,當下我國電視談話節目數量雖多,但節目質量、幕后智囊團的功底、嘉賓的電視表現力、主持人對于談話主題的駕馭能力有高有低,有優有劣,參差不齊。筆者以為,任何事物都處在不斷運動、發展、變化之中,曾盛極一時的《實話實說》節目也已停播,開始和結束均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不足為奇。更準確地說,是中國電視觀念的轉變影響了中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軌跡。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廣播電視的發展首先表現為觀念上的轉變,這種轉變在電視上表現得更加直接。中國傳媒大學胡智峰教授把這種觀念上的轉變具體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電視紀實,第二階段是電視欄目化,第三階段是電視談話,第四階段是電視直播,第五階段是電視游戲娛樂。在電視紀實階段,從主題先行發展到主題后行;從記錄結果、結論到記錄過程;從擺布拍攝到跟蹤拍攝;從抓取共性和典型到抓取細節和個性,整個觀念更加開放了。而電視欄目化則解決了規范運作的問題,帶來了規模化效益,這種效益包涵兩方面:一是名人效益,從創作主體來講,它推出了一大批名人,如名記者、名編導、名主持人;另一個效益是培養了觀眾,欄目化極大地提高了觀眾的欣賞水平。由于有了紀實的探索,有了欄目化的探索,電視談話節目對應的節目形態和樣式才得以成熟。
筆者認為構成談話節目的核心要素有三個:事件、話題和人物(主持人、嘉賓、現場觀眾),主持人與嘉賓的互動圍繞事件或話題展開。縱觀熒屏上談話節目的播出形態,電視談話節目大致可分為事件類談話節目和話題類談話節目。事件類談話節目又可細分為重大事件同步直播談話、日常時事評論談話。事件類談話節目著眼于新聞事件進行選材,對重大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新聞背景做深度梳理,并加以形勢走向分析以及結合嘉賓內在儲備的觀點表達與評論,如《新聞會客廳》《今日關注》。話題類談話節目沒有明顯的主人公,可分為情感話題類談話節目和新聞話題類談話節目,常是多個嘉賓在節目中通過意見的交流、觀點的表達,形成碰撞、共振和思辨,節目凸顯主題性、引導性和思辨性,如《實話實說》《對話》《今日觀察》。
談話相較于講話,最大的區別在于雙向性。在談話的同時,整個談話的現場和過程都形成了一個“場”,這是一個多種信息相互交流的系統,談話雙方共享信息符號。隨著談話的深入,信息和情感不斷流動,逐步積累,并且相互啟發,相互激勵,及時反饋,形成一種“互動的場效應”,很容易喚起受眾的共鳴和共情。
(一)事件類談話節目“談話場”的建構
事件類談話節目的場是隱性的開放,嘉賓在封閉的演播室內,將新聞現場的記者報道和前方通訊社的消息源引入,使得演播室這個封閉的場所體現的是開放的場,始終有新聞事件的現場畫面和信息的注入,形成“評論式的談話場”。
事件類談話節目的亮點是對新聞事實的觀點解讀和角度引領。因此,要建構一個積極的“談話場”,其參與成員(主持人、嘉賓)須具備三個談話要素:一是談資,無論是嘉賓還是主持人,對新聞事件本身需要掌握大量的事實資料,如此“談”起來才有一定的權威性;二是談品,每一個參與談話成員都要顧及其他交談對象,不把談話當成個人講演,共同促進提升談話深廣度;三是談技,參與談話者需有較佳的談話能力,有一定口才,思維鏈條清晰,語言表達能力佳。
(二)話題類談話節目“談話場”的建構
話題類談話節目的開放性直接體現在現場,這不僅表現在大多數節目中邀請兩名或兩名以上嘉賓,偶爾還有現場觀眾的參與,甚至可以通過電話和網絡把現場內外連接起來,表現在參與節目的人員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去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表達意見,甚至形成不同觀點的激烈碰撞,形成“思辨式的談話場”。
話題類談話節目現場的人員構成通常比事件類談話節目更復雜。構成一個良性的“談話場”,主持人掌控著節目的進程,讓觀點充分展示。準確的開題,適時的轉乘,冷場時的“升溫”,跑題時的逆轉以及精當的總結是合格“主人”的職責所在。嘉賓的職能在于對話題有回應的智慧,展現見仁見智的多種看法,表達針鋒相對的犀利觀點。現場觀眾應以積極、探索的心緒跟隨嘉賓一起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表達見解。所以,主持人、嘉賓、現場觀眾各司其職,全情投入,各方助力在現場營造一個智慧的“談話場”。
盡管談話是人類慣常的言語交際活動,但大多數人往往習焉不察。于電視談話節目而言,真正要談出水平,談得對、談得清、談得巧,讓人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難度還真不小,真是“談何容易”!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