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納
(長安雜志社,北京 100006)
?
新聞攝影傳播者的道德責任研究
劉軍納
(長安雜志社,北京100006)
摘要:新聞攝影在報道社會事件的同時,也影響著公民的情感和常識,有自己的道德責任。近年來,一些新聞媒體為了博取大眾眼球,忽略了專業要求,向人們過多地輸送著不真實、偏激的新聞消息。這些不全面的圖片或新聞,淹沒了理性的思考、道德的判斷,往往失去了公正的一面。本文將從新聞攝影的現狀入手,分析新聞攝影的真實情況,以及攝影傳播者應如何應對,并規范自己的行為。
關鍵詞:新聞攝影;傳播者;道德責任
優秀的新聞攝影者應該掌握好事件的分寸和火候,既展現新聞發生事件的錯綜復雜,又不失偏頗。對于負面事件,應該抓住值得思考的畫面,而那些會讓民眾產生負面情緒的畫面,就要較少拍攝或者舍去。這才是新聞攝影傳播者應當有的道德表現。但是目前,我國的攝影現狀不容樂觀,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攝影傳播失真
當今,大多攝影作品只為了追求刊載物的銷量,注重噱頭制造,失去了真實性這一新聞攝影當中最重要的靈魂。
新聞攝影真實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個別事實的真實,二是總體判斷的真實。所以,要處理失真這一問題,拍攝的畫面就必須反映事件的本質,不能作假,要用客觀公正的態度來處理圖片。
另外,隨著網絡的發展,攝影傳播更加自由,每一個讀者都成了新聞的傳播者。然而,相對于其他傳統媒體來說,網絡寬松化的特點為失真新聞的制造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徑,其監管也更加不易。
(二)攝影傳播片面
攝影的先天特性就是形象性,它建立在新聞性和真實性的基礎上。但是如今,許多攝影傳播者不能全面地展示事件的真實性,故意誤導讀者的思考。
所以,新聞攝影傳播者應該把較高的新聞價值和深遠的社會影響結合起來,使讀者更加完善地了解新聞事件,從而使新聞攝影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所謂道德,是無形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共同行為的準則與規范。它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著人際關系,維護著社會生活的秩序。職業道德是人們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規范,它是相關人員在工作中的行為要求,同時也是工作人員對社會應付起的責任。
新聞攝影傳播者的工作性質很特殊,其需要向大眾讀者傳播社會當中的各種形態的人和事,對輿論有著引導作用。所以,新聞職業道德是一種協調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在采訪報道中,新聞攝影工作者一方面要遵循職業道德原則,客觀真實地拍攝和反映新聞事件的原貌,另一方面也不能單純追求專業主義,要注重社會責任感,注重獲得新聞圖片的行為與過程。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例子,詳細說明面對道德責任的要求,新聞攝影傳播者應該如何正確應對。
(一)拍攝的題材與內容要有道德
事例1:在自愿咨詢檢測門診,胡錦濤微笑著向一名艾滋病感染者伸出手去,這位感染者激動地緊緊握住了總書記的手。
事例2:2008年8月30日上午,消防官兵在倒塌的土墻下刨出兩名罹難者的遺體。8月30日16時30分,四川攀枝花市、會理縣交界處發生6.1級地震,造成36人死亡,675人受傷。
從上述兩則新聞圖片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在遵循道德責任與堅守新聞職責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所為有所不為,給人們帶來真實事件現場的悲涼,同時又不過多地渲染負面情緒,給人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是一個新聞攝影傳播者在題材與內容選擇時需要負起的責任。
(二)拍攝方法與傳播者的抉擇
事例3:2015年年初,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在深圳病逝,深圳晚報3名記者為搶獨家新聞素材,冒充醫院工作人員,未經家屬同意進入太平間對姚貝娜遺體進行偷拍,受到了巨大的道德譴責。
從這則事件可以看出,新聞攝影者的道德培養十分重要。對于新聞照片的拍攝,應該權衡以下三個元素:首先,照片是否有助于說明報道內容;其次,公眾是否有必要看到這些照片;最后,同情被攝人物的必要以及同情公眾的必要。而上述事件完全違背了這三點,丟失了一個攝影傳播者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
所以說,新聞攝影傳播者不能單純地追求新聞的娛樂效果,那樣只會使新聞主體功能萎縮,導致主流受眾的流失。不負責任地采取無德方法拍攝,違背新聞的客觀真實性,使受眾不能全面真實地認知現實社會,最終將會引發職業道德的滑坡,污染媒介生態環境。
新聞攝影傳播者掌握著事件發生的真實情況,如何將其以正確的方式傳播給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是一個社會學問題,同時也是新聞攝影道德與倫理的雙重考驗。所以,新聞攝影者必須處理好新聞來源,其傳播社會責任同讀者閱讀之后的思考是息息相關的。
綜上所述,要想營造一個良好的新聞攝影傳播環境,為媒介發展制造有利的氛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要建立與時俱進的價值觀,解決新聞攝影的道德困境,其中最根本的是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要求。新聞攝影傳播者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對待事情的態度就會改變。新聞攝影者要尊重被攝者,尊重讀者。另一方面,要完善相應的攝影法律法規,用嚴肅的態度與手段規范傳播者的道德責任。
參考文獻:
[1] 楊保軍.簡析新聞美德系統核心德目的構成、根據及內涵[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0(05):62-67.
[2] 賀琛.我國傳媒責任問題研究綜述[J].湖南社會科學,2012 (04):235-237.
[3] 路鵑.災難圖片報道與影像倫理[J].當代傳播,2010(06):125-126.
[4] 魏永征.新聞出版總署嚴防虛假新聞規定的司法價值——由兩件媒體侵權案的爭議談起[J].新聞記者,2012(01):30-35.
[5] 王錦慧.淺議媒體虛假新聞的危害、成因及法律責任[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05):69-72.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221-01
作者簡介:劉軍納(1970—),女,北京人,研究生,編輯,研究方向:新聞攝影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