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靜
(貴定縣新聞傳媒中心,貴州 貴定 551300)
?
災難報道中的人文情懷
肖靜
(貴定縣新聞傳媒中心,貴州貴定551300)
摘要:在我國災難性報道過程中普遍存在人文情懷缺失的現象。災難性報道應避免直面悲劇,要站在人性角度上去看待災難,關注災難中的生命,將人文情懷滲透到報道中,以引起廣大受眾的共鳴。本文闡述了災難性報道中缺失人文情懷的表現,并提出了弘揚人文情懷的策略。
關鍵詞:災難性報道;人文情懷;媒體
顧名思義,災難性事件就是常見的“天災人禍”,會讓人產生恐懼或悲痛之感。在報道災難性事件的過程中,若妥善處理能夠避免群眾產生消極的情感體驗。在災難性報道中除了要理智地分析和報道災難性事件外,還要最大限度還原災難中個體的真實情況,挖掘災難中生命的價值和尊嚴,讓受眾感受到無私的人性光輝。通過在報道中滲透人文情懷的方式可以撫慰受難者和關注災難的人,彰顯人性光輝,為社會傳遞正能量。
人文情懷是關注人的生存情況,肯定人的尊嚴和所作所為彰顯人性光輝,表現在對人的尊重、愛護和關心等方面。但在災難性報道過程中少數媒體的記者出于各種原因,在采訪與報道時忽視了受難者的生存情況,不尊重生命,在采訪中存在不關注采訪對象的身體情況等現象。[1]發生災難性事件后,一些媒體記者為得到最新消息,往往不顧受難者的身體情況、心理承受力等,對剛解救出來的受難者進行“狂轟濫炸”式的采訪,這些行為表現出對生命的不尊重、不敬畏。同時,也忽視了采訪對象的隱私。少數媒體記者在采訪受難者時,經常提出諸如失去親人后的感受等敏感問題,忽視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為受難者再次增加了心理創傷。人文情懷既要尊重生者,更要尊重逝者,報道者通過維護逝者的尊嚴體現其生命的尊重。
一直以來,國內在報道災難性事件時出于對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的考慮,往往會少報、晚報、不報的情況。報道時也避重就輕,當前災難性報道已經形成了這樣的一致口徑,并長時間保持著消息短訊型的模式,處于重復報道、蜻蜓點水式報道的低水平層面上。此外,記者采訪災難性事件時也面臨著重重困難,往往相關部門的人員、知情者都三緘其口。作為媒體人,我們出現在第一現場報道災難性事件時,報道中不應該只是一些冰冷的數字,而應該存在對生命的尊重、要凸顯出主次來。災難性報道除了要直面悲劇以外,還要站在人的角度來看待災難,關注災難性事件中的生命,以彰顯頑強的生命力為受眾帶去心理上的震撼,并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2015年6月8日,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在貴定縣盤江境內肆虐,洪水中,該縣一名普通民警為救露營群眾,從沖鋒舟上被沖走,跌入湍急的河流中,岸上群眾自發救援,5名群眾跳入河水中緊急救援。其中68歲的村民陳開元被洪水沖走后不幸犧牲。當筆者和公安干警、救援群眾等搜救到陳開元老人時,老人全身赤裸,但雙手依然保持奮力劃水的姿勢。貴定縣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長當即脫下警服覆蓋在老人身上,并親自護送老人回家。采訪報道中,筆者和同事真實挖掘了這一救援事件背后鮮為人知的更多的感人故事,一系列生動、樸素的感人報道由此出爐,獲得社會各界好評的同時,也以這種樸素的方式向老人傳遞大愛的精神致敬,讓生命獲得充分的尊重。
在爆發災難性事件以后,人的求生本能、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能夠真實地表現出來,媒體應該著重于給人帶來人性的溫暖,喚醒人性的道德和良知,弘揚人性的美好和善良。[2]2012年1月4日,貴定縣境內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滬昆高速貴州黔南州貴定縣到福泉市路段一起大客車翻車,該客車來自安徽黃山,實載乘客57人,事故導致18人死亡。筆者和同事第一時間受命參與該起交通事故的搜救和新聞報道工作。車禍留下沉痛記憶的同時,救援中涌現出的愛心故事卻始終撼動人心。筆者在事發地點附近的貴定縣定東鄉高源村,探訪三名主要參與事故救援的村民,這些普通村民中有6歲的農村少女、有年過50的農家漢子等,他們從小生活在位于210國道附近的普通小村莊里,面對災難時,他們用自己的熱心和愛心為這個寒冷的冬季書寫了人間大愛和溫暖。
報道災難性新聞事件的過程中要注重受眾意識,要考慮受眾的承受能力,從受眾的實際需求出發對災難性事件進行報道。災難性報道應避免盲目追求獨家,在報道悲傷場面和血腥畫面時,不能忽視受眾的心理反應。筆者之前提到的陳開元老人的救援事件中,鏡頭中運用了一些特技,這樣避免令人痛苦的鏡頭引起受眾的不安。通常出現災難性事件以后會對遇難者及其家屬的身體和精神造成巨大的傷害,他們不希望被人打擾。對記者而言,對遇難者及其家屬的采訪是重要的內容,需要記者在進行采訪之前,把握好采訪對象的心理情況,選擇最合適的采訪方法。對災難性事件中的遇難者及其家屬進行采訪時,既要尊重其感情,也要使其不會受到二次傷害,不能以完成報道任務為主,記者在與采訪對象進行溝通時,要選擇有人情味的方法。陳開元老人的故事傳開后,很多媒體走近貴定,采訪老人的親人,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陪同廣播臺的一次采訪,當時正是盛夏,走進老人院子時,熟悉的場景令人傷感,陳開元老人的老伴正干活回來,說明來意后老人在房檐下坐下來接受了我們的采訪。話筒打開的那一刻,其實筆者內心有很多隱痛和糾結,一個人無論內心如何強大,再去回憶逝去親人的痛苦都是一種傷痛。采訪的問題不多,但我們的采訪持續了很長時間,更多的時候,我們在老人的沉默中默默地陪伴,采訪最后筆者給老人一個溫暖的擁抱,想用這種最簡單、最淳樸的方式給老人一份溫暖。
在災難性報道過程中新聞記者應具備人文情懷,時刻保持一顆“惻隱之心”“慈善之心”。在采訪期間要充分考慮遇難者及其家屬的感受,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在災難性事件的采訪中滲入人文情懷,弘揚人性的真善美,這樣才能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朱延山.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新聞世界,2014 (02):27.
[2] 李鳳麗.災難報道要體現人文關懷[J].中國地市報人,2014 (09):81-82.
[3] 王映華.淺析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新聞研究導刊,2015(17):75.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2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