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輝
(本溪滿族自治縣廣播電視臺,遼寧 本溪 117100)
搶占輿論主陣地 采訪更要接地氣
——淺論縣級電視臺新聞的發展
吳金輝
(本溪滿族自治縣廣播電視臺,遼寧 本溪 117100)
時下,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的全覆蓋,形成了人人都有攝像機、人人都是記者的現狀,大眾新聞的傳播在時效上明顯超越了傳統媒體的固定時段、固定模式的傳播。處于基層的縣級電視臺,在生存和發展上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要如何搶占輿論宣傳的主陣地,鞏固黨的喉舌功能,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縣級電視臺新聞發展將要面臨的主要問題。對此,縣級電視臺要從自身所處的現狀出發,努力實現“三貼近”,在發展中努力尋求出路,成為輿論宣傳的中流砥柱。
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
電視新聞作為縣級電視臺宣傳功能的主體,新聞節目的受眾多寡、宣傳引領作用對電視臺的興衰成敗起著決定作用。作為縣級電視臺,面對中央、省、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高速發展,要想得到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并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則必須制作出符合國情、縣情,解讀百姓生活的全新的電視新聞節目。此外,不斷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經濟條件與區域影響的發展策略,進行節目定位與創新,提高自辦節目的質量,是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發展所要面臨的挑戰。
縣級電視臺首先就要做好新聞定位,努力突破“三條新聞,兩條是領導”的瓶頸,改變縣級電視新聞“領導去向板”的局面。要深入挖掘政務新聞背后的故事,透過會議發現并傳達利民、惠民的政策,采取接地氣的方式展現普通群眾最真實的生活以及最想表達的意見。
以為展現普通民警的一天為例,記者在拍攝的兩天時間里,全程跟蹤拍攝巡特警賈巍巍,利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他從起床、上班、出警、值班的畫面,向觀眾展現一名人民警察的實際工作。他會為家事夫妻爭執,為工作奮勇爭先,為業務苦練基本功……全程摒棄過往的擺拍,成功地利用新聞的方式向受眾展現了人民警察的普通生活,并得到一致好評。
又如,本溪滿族自治縣作為全國林業產權改革的試點縣,林權究竟怎么改?改什么?如何改?林農的得與失?記者在深度挖掘試點背后政策的同時,通過深入林農家中、山場,面對面地與林農進行交流,邀請專業人員現場解答,并真實記錄林農的感受,從而在林業產權制度改革中積極發揮電視輿論引導的作用。最后,以本溪滿族自治縣連山關鎮中河村于洪洋創業為例,于洪洋積極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經營多年的銀鋅礦,轉身回鄉從事肉牛養殖產業。在填補本地區肉牛養殖空白的同時,消化大量當地產生的秸稈,不但推動了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更有益于環境保護。通過深度采訪,在剖析于洪洋創業心理歷程的同時,也將他與時俱進的創業理念及先進全面的管理方法進行了推廣,為其他創業者提供了創業新思路。
綜上所述,在數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電子設備早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點滴中,人們不但對電子信息技術的依賴度越來越高,使用頻率及傳播速度也與之形成正比。觀眾可以將生活中接觸到的各類新鮮資訊通過手機、電腦等客戶端及時上載,廣而告之,還可以通過電視新聞關注生活中發生的大事小情。因此,縣級電視臺在面臨央視及部分省級電視臺處于大眾傳媒主導地位的背景下,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為保證節目質量,必須要以嚴謹的態度、積極創新的觀念和開拓的思路,努力解決新聞節目中遇到的問題,實事求是,進而促進縣級新聞節目健康有效的發展。
針對如何行之有效地搶占輿論主陣地,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抓準新聞節目的受眾定位。每個節目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受眾群,只有真正明確觀眾群體,了解了受眾的特征,才能做到從節目的內容、表現形式到發展目標的明確與定位。明確受眾對象的定位,要清楚節目是做給誰看的,要充分考慮到受眾,這要求縣級電視臺對市場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研,分析受眾特點,了解受眾的需求。
第二,立足本土,凸顯地域特色。“在現代傳播學中,所研究的‘本土化’觀念是指節目以‘本土’為追求的觀念”。縣級電視臺處于基層位置,離人民群眾的距離近,對本地區比較熟悉,能夠充分把握“本土化”這一概念。因此,縣級電視臺要充分發揮自身長處,立足本土,根據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努力挖掘新聞資源,提高節目的質量和宣傳水平,增強吸引力,辦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代表性電視新聞。
第三,突出主功能,辦好新聞節目。新聞節目在縣級電視臺的自辦節目中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因為縣級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入挖掘有價值的基層新聞事件,宣傳國家政策、關注民生、貼近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新聞報道,是基層新聞節目的發展方向。
“媒體的社會責任是構建公信力的重要基石,決定著媒體輿論引導作用能否發揮及發揮的程度。”在電視新聞迅速發展的今天,縣級電視臺應該根據自身的條件來發展,只有走進基層,走向群眾,才能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博弈中求真、求變,才能通過不斷探索發展和改革采訪報道的方式,真正做到傳黨聲、訴民情、解方針,并充分發揮輿論引導的主力軍作用。
[1] 付曉光,陳妍凌.“電視新聞”如何用好社交媒體——以“央視新聞”微博的融合實踐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3(06):70.
[2] 肖明超.電視節目:沒有社交媒體,就沒有影響力[J].廣告大觀(綜合版),2013(06):120.
[3] 李嶺濤,陳早霞.手機催化電視傳播新模式的預測[J].當代電視,2013(03):50.
G220
A
1674-8883(2016)24-0257-01
吳金輝(1972—),本溪滿族自治縣廣播電視臺新聞部副主任、助理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