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 梅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175)
?
大數據時代下的智慧城市
操梅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重慶400175)
摘要:智慧城市建設從長遠來說符合城市發展趨勢,體現了經濟發展、社會公正和環境優美的發展準則。從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等環節來看,智慧城市促進了城市的科學發展。大數據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智慧城市建設有了科學技術的支撐,更加便捷、高效、科學。但是,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仍有不足,需要我們進行探討。
關鍵詞:智慧城市,大數據,對策
維基百科認為,大數據所涉及的資料規模巨大,甚至通過目前的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基本無法完成對有價值資料的提取、管理、處理,整合成可供經營者科學決策的各類海量數據,并迅速獲取影響未來信息的能力。這也是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所在。[1]大數據的產生與物聯網、云計算密切相關。物聯網是將物品和網絡連接起來,實現對物體的識別、查詢和追蹤的一種網絡。它使人與人、人與物的有效溝通成為可能。云計算是利用網絡將計算機實體聯合起來,為每個終端用戶使用。[2]物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多種海量數據的存儲,利用云計算的形式將這些海量數據進行分類、處理,提取有效信息,就是大數據分析。
隨著城鎮化的迅速發展,智慧城市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目標,專家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智慧城市做了不同的定義。例如,李德仁院士認為,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數字化基礎之上建立的可視化和可測量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運營,即數字城市+物聯網+云計算=智慧城市。
(一)智能交通
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加重了大氣污染,降低了城市運行效率,已經成為阻礙城市發展的“城市病”。北京每年因交通擁堵和霧霾損失將近1056億,相當于北京GDP的7.5%。大城市交通擁堵狀況日趨惡化,這就亟需從技術創新角度來考慮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大數據技術在交通運行監測和擁堵數據采集中的應用有以下優點:
第一,大數據方法注重交通運行中近乎全體數據的監測,而不是少數樣本的監測。對車輛、交通設施的使用情況、交通服務等方面進行全面監測,運用電子牌照技術收集全部車輛的運行數據,并建立交通模型,采用云計算直接評價道路擁擠情況。
第二,大數據方法中,對于車輛運行數據的采集更加傾向于微觀和個體。主要體現在移動式的交通信息采集,包括公交卡、手機的GPS數據等。
第三,在數據處理上,大數據時代的交通數據由原來單一的靜態數據拓展至靜態動態結合的多源數據。
第四,大數據技術會依據不同的時間段進行數據采集,生成不同時段的交通數據流。這樣能更加清晰地判斷高峰期的交通情況,以便采取相應措施。
第五,大數據技術有利于提高交通服務的人性化。交通參與者對于交通的需求在時間和心理上是不同的,這就需要交通系統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二)政府決策
智慧政府決策的優勢:
第一,決策主體。傳統的政府往往掌握著主動權,企業、組織和個人難以有效進入決策的制定當中。即便參與了決策的制定,也因地位與利益的懸殊而犧牲企業、組織或者個人的權益。在智慧城市建設的浪潮下,政府需要重新審視決策主體的構成。智慧城市的發展需要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府,但單憑政府的力量來全面建設城市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社會群體與個人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信息獲取。在傳統的政府職能體系中,信息需經層層傳遞。政府機構的縱向管理層次多,橫向智能交叉多。信息的逐級傳遞不僅導致具體做事的人少,而且中間增加的傳遞過程使信息失真,辦事效率低下。智慧城市的建設依托龐大的大數據系統。通過建設新一代的通訊技術工具,政府實現了電子智能化辦公,提升了應對龐雜城市建設問題的能力,體現出新一代政府高效、先進的形象。
第三,決策監督。在傳統社會中,由于技術手段的落后與不完備,政府的決策過程對外幾乎是全封閉式的。現代智慧城市的建設打破了政府在決策上的領導權,使得決策過程透明化。網絡的發展也使政府職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一)信息安全問題
在大數據時代,大量數據需要透明化、公開化。但很多智慧城市的應用涉及公民的信息安全、財產安全甚至國家安全。因此,信息安全成為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難題。
(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智慧城市建設不是簡單的云計算、物聯網技術的提高,還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作為一個全新的理念,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是將信息資源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以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升級,創造經濟社會發展競爭的新優勢。目前,智慧城市建設還未形成國家層面的戰略機制。在國家層面,有關管理職責混亂,地方智慧城市建設基礎參差不齊,低水平重復建設,實用主義嚴重。這些情況造成投入成本增高、資源利用率低等后果。
(三)行業標準和規范缺失
智慧城市覆蓋的領域異常廣泛,目前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建設標準和評估標準來約束和指導。不同行業系統之間難以互聯互通,容易形成“信息孤島”現象。若按照國際組織的相關標準,則需支付大額的專利費用,且風險較大。整體布局和頂層設計的匱乏使智慧城市建設舉步維艱。
(一)做好整體布局,規劃頂層設計
智慧城市建設對于政府的政策有很強的依賴性,應從國家層面制定智慧城市的發展規劃,明確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的中長期目標和主要任務,加強總體規劃設計,統籌推進,指導各部門、企業和社會各方面有序開展智慧城市的建設。
(二)發揮自身特色,堅持可持續發展
中國各種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人才儲備情況以及對于先進技術的運用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實際的方法和策略,最大化發揮城市特色。
參考文獻:
[1] 郭曉科.大數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35.
[2] 李德仁,邵振鋒,楊小敏.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論與實踐[J].地理空間信息,2011(9):13-17.
[3] 鄔賀銓.智慧城市產生大數據大數據支撐智慧城市[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22):14-16.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3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