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志
(廣西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
國內新聞攝影中倫理道德問題文獻研究綜述
譚偉志
(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西南寧530004)
摘要:在新聞圖片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違背新聞倫理道德的現象和問題,引發國內學界和業界的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對近年來國內學界和業界對于新聞攝影倫理道德問題的研究進行梳理,從新聞攝影中倫理道德問題的表現形式、新聞攝影中倫理道德問題頻發的原因分析和新聞攝影中倫理道德問題的規避、探討等角度,對文獻進行綜述,以期對新聞攝影中倫理道德問題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關鍵詞:新聞攝影;新聞倫理道德;災難性新聞報道
近年來,在新聞圖片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違背新聞倫理道德的現象和問題。一些媒體工作者利用數字技術工具與互聯網平臺,窺探、偷拍、傳播他人隱私,利用數碼影像軟件進行影像惡意篡改,嚴重影響了新聞圖片的真實性,同時也引發了學界和業界對于新聞攝影中倫理道德問題的關注。本文將通過對近年來國內學界和業界對于新聞攝影倫理道德問題的文獻研究進行梳理,理清產生新聞攝影倫理道德問題的共同原因,綜述學者們對于解決大多數新聞攝影倫理道德問題的建議,以期能對廣大新聞攝影工作者對新聞攝影中倫理道德問題有所借鑒與認識。
通過對新聞攝影中倫理道德問題研究的梳理發現,新聞攝影中的倫理道德問題主要以新聞圖片造假、“災難性”題材的新聞攝影報道有失倫理以及新聞圖片侵犯隱私權等形式出現。
(一)新聞圖片造假
相對于文字報道而言,圖片的形象生動性給人更真實的印象,新聞圖片形象直觀的特點使讀者如臨現場,真實可信的新聞照片魅力無窮,被眾多的讀者接受、喜愛。但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媒體之間競爭壓力的加大,出現了大量的虛假新聞圖片。研究者們認為,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通過圖像修改處理技術可以不露痕跡地將新聞照片修改得面目全非;一些攝影記者在新聞報道時采用擺拍等方式進行拍攝,不進行真實報道;一些攝影記者或者圖片編輯采用“張冠李戴”的方式,將今年發生的事情,把往年的照片找出來用或將自己所在地發生的事,把別的地方的照片“借”過來用等違背新聞傳播職業道德的行為,成為新聞圖片造假的主要方式。
(二)“災難性”題材的新聞攝影報道有失倫理
災難性題材新聞就是對新近發生的災難及其發展、危害、抗災、救災等新聞事實的報道,包括對自然災難和人為災禍的報道。新聞攝影具有客觀記錄性,能真實、直觀地再現災難,現場感強。但近年來,一些關于災難的新聞攝影低俗化、娛樂化等反倫理行為引起了強烈關注,一些攝影記者在災難性事件的新聞攝影中,不合時宜地使用廣角或者超廣角鏡頭,過多地關心圖像的構成因素,盡可能追求視覺沖擊力較強的畫面,正逐漸演變成攝影者對拍攝對象的一種極端個人化的侵奪和傷害。
(三)不當的新聞攝影侵犯公民權利
長期以來,在攝影界一直存在關于隱形采訪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偷拍是否侵犯公眾權利和違背社會道德”。研究者們認為,用照片的形式公開他人的私人生活,盡管不以商業為目的,但以具有真實再現功能的新聞照片進行報道,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受眾的隱私權和肖像權。同時,照片處理不當容易丑化他人形象。例如,攝影記者在寫文字說明時必須做到客觀公正,不能用侮辱性或帶有明顯主觀傾向性的語言,造成對畫面中人物名譽的侵害。
在關于新聞攝影中倫理道德問題的研究中,大多數的文章都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新聞攝影是以攝影圖片與文字相結合報道新聞的一種新聞傳播形式,目的在于傳遞新聞信息。筆者將從傳者、受眾以及傳播媒介等傳播過程的角度,對研究者們提出的關于新聞攝影中倫理道德問題頻發的原因進行綜述。
(一)作為傳播者的新聞攝影師與圖片編輯
新聞攝影的主體是新聞照片的拍攝者,他們需要對新聞攝影中產生的倫理道德問題承擔主要責任。研究者們認為,近年來隨著新聞媒體之間市場競爭壓力加劇,一些攝影師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過分追求新聞圖片的震撼力和視覺沖擊力,淡化了對真實性的要求,忽視了對新聞規律的尊重;其次,部分攝影記者新聞職業道德素質低下,法律意識淡薄,導致新聞圖片侵權事件頻發;同時,部分攝影記者缺乏人文關懷,盲目追求視覺沖擊,在“災難性”題材攝影報道中常常不尊重客觀對象,對社會產生不利的影響。而作為新聞圖片傳播“把關人”的圖片編輯,他們有的并不是攝影師出身,缺乏對圖片“基本要求”的認識;有的缺乏專業的新聞職業道德教育,往往容易在圖片“內容”上犯錯誤;還有的為了追求報紙圖片的視覺沖擊力,總是刊登一些低級趣味或充滿暴力元素的新聞圖片。
(二)受眾對于新聞圖片的獵奇心理
讀圖時代來臨,加劇了受眾對于新聞圖片的消費。陳力丹在《假新聞何以泛濫成災》一文中指出:“隨著受眾興趣逐漸轉向社會新聞,即使記者編輯主觀上有正確引導的意圖,但往往經不住精彩‘事實’的誘惑。”研究者們發現,受眾渴望看到新奇的、具有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的新聞照片的獵奇心理,影響了媒體對新聞圖片的選擇,導致一些媒體為了盡量滿足受眾的需求而放棄職業準則,他們為了吸引受眾的目光,將報道方向對準災難、低俗和暴力事件等題材。
(三)互聯網傳播與手機攝影技術的發展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手機新聞攝影跨媒介傳播更加簡便,大量業余的、隨手拍照的攝影大軍加入到新聞圖片的拍攝中。但是,沒有新聞攝影傳播原則的約束與規律的指導,使得大量的隨手拍照片的真實性存在問題。同時,互聯網的特性為假照片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和平臺,特別是微博、論壇和貼圖區等自由空間的出現,使大量違背新聞倫理道德問題的照片“輕易登臺”。
新聞攝影傳播是大眾傳播系統中的一部分,都是在特定的社會制度條件下進行的。特定的社會制度對大眾傳播的控制,體現為一定形態的傳播制度,因此傳播制度也就是社會制度中對大眾活動直接或間接地起著制約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大多數的研究者們認為,規避新聞攝影中出現的倫理道德問題,需要借助特定的社會制度和傳播制度。
(一)媒體要講導向,堅持黨性原則,以正面宣傳為主
研究者們認為,新聞攝影中倫理道德問題頻發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廣大媒體工作者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盲目追求受眾眼球,一些新聞攝影記者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在怎樣制作“爆炸性”新聞上,他們為了現實利益,開始忽略新聞的真實性特征。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事業,傳播媒介應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向廣大群眾提供高品位、高質量的新聞和信息服務。
(二)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當前,在我國新聞界還沒有一部完整的關于新聞攝影方面的法律,這是造成新聞攝影違背倫理道德事件頻發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出現問題,因為無法可依,沒有相關的懲罰措施,就不能對違法者起到懲戒作用。因此,加快新聞攝影的立法進程,使新聞攝影工作有法可依,是我國新聞界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規范市場競爭機制和監督機制
新聞媒體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新聞倫理觀,同時也要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倫理觀,讓這個社會變得充滿溫情,不要為了迎合一些受眾的低級趣味而拍攝一些嚴重違背新聞倫理的照片。其次,需要借助社會監督和輿論壓力,讓違背新聞倫理道德的新聞圖片“銷聲匿跡”。
總之,目前國內的各類期刊、博碩士論文、相關研討會的成果、行業記者的經驗總結以及部分新聞報道中,都涉及了關于新聞攝影中的倫理道德問題方面的研究,研究內容廣泛,研究方向側重于個案化研究和具體問題的剖析,研究角度涉及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對新聞攝影失實、新聞攝影侵犯個人隱私權、災難新聞報道等產生的新聞攝影倫理道德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并指出了問題產生的原因、提供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和建議。但大多數的研究缺乏嚴密的理論框架,對影響新聞攝影中出現的倫理道德問題的原因的剖析處于泛泛而談的層面,沒有從更深層次的內外部原因進行深挖。
參考文獻:
[1] 張丹.新聞圖片傳播的倫理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08:12.
[2] 周來光.新聞攝影中的社會倫理道德觀[J].采寫編,2015 (10):45-46.
[3] 程艷華.淺析新聞攝影造假的成因與對策[J].改革開放,2010(10):24-25.
[4] 林雙.客觀的鏡頭與主觀的意識——虛假新聞圖片的成因與規避[J].江蘇社會科學,2007(5):232-236.
中圖分類號:J41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330-02
作者簡介:譚偉志,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