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陽 紀祎楠
(武漢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
多維度解讀網易新聞不同平臺發展特色研究
劉陽紀祎楠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摘要:新聞門戶網站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后進入瓶頸期,受眾市場擴展受限,各類新聞平臺的出現也極大地擠壓了傳統新聞門戶網站的發展空間。為了促進多平臺發展,原本僅出于社交目的的平臺——微博、微信開始成為各大新聞媒體新的推廣平臺。通過案例的跟蹤式研究,能夠細化分析網易新聞官方微博、微信的發展狀況,有利于不同傳播平臺間的資源整合,從而探析網絡門戶網站在新媒體時代的突破。
關鍵詞:微博;微信;網易新聞客戶端;新聞傳播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數字化、移動、互聯的理念已經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字化新聞的表達途徑更是層出不窮。
(一)微博官方賬號數據解讀
綜合累計觀察數據,網易微博新聞客戶端的流量數據分析可以依據三個方面,即轉發量、評論量、點贊量。首先從“發布時間”這個維度來解讀,就其相關性分析,①點贊量、轉發量與發布時間的相關性較高,而評論量則相對受時間的影響較少;從第二個維度“題材”分析,題材與評論量間的相關度最高。
究其原因,轉發、點贊行為相對比評論行為的操作更簡易,用戶接觸到的可能更高,而評論行為相對操作更麻煩,用戶進行評論行為前更容易瞻前顧后,受到題材、相關性等多方面的影響,時間這一單一維度的影響力就相對下降。
從發布日期來看,轉發量的日均流量分布方差最大,說明轉發的日平均流量在不同日期內分布分散,其次評論、點贊的方差較小。可以發現,在面對內容豐富的新聞時,用戶更多選擇轉發、評論,因為其能在一定公開的范圍內表達自己的立場,點贊的行為一般很難引起其他瀏覽者的注意,無法滿足個體渴望通過表達立場獲得社會關注的心理需求,更多是部分用戶的個人習慣性行為,如粉絲用戶“刷贊”現象。
(二)微信公眾號數據解讀
針對微信發布規律,公眾號內容推送都在當日的同一時間,所以每日的發布時間對用戶的各項行為差異不存在影響,但從周分布來看,由于用戶在周末期間的閱讀行為更多,流量在周末的平均水平高于工作日期間的水平。不同欄目決定了內容的排版位置,從而影響了用戶的點擊行為,題材影響了內容的質量,進一步影響用戶的閱讀行為。
觀察分析可得,不同欄目對于用戶的閱讀量、點贊量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相關性主要體現在用戶點擊難易度及視線移動規律上,推送內容的首條圖標較大,有效點擊范圍較大,視線是由首條向下移動的,所以首條內容的用戶閱讀行為的各項指標普遍高于其他位置的內容。
題材相對閱讀量、點贊量的影響十分小。實際上,標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閱讀量,內容質量好,點贊量可能達到峰值,這受益于微信沒有微博平臺的字數限制,各類型的新聞內容都可以闡述得豐富、生動、有吸引力,且微信用戶也具有相對固定的閱讀習慣,黏度更高,從而使題材的獨特性相對減弱,標題及內容對用戶的點擊閱讀、點贊吸引力更大。
(一)微博選題傾向
在2015年7月13日~9月7日這八個星期內,網易微博客戶端共發布各類微博總計903條,其中和公眾日常切實相關的社會新聞多達455條,占比超過一半。其次是“熱門跟帖”互動式新聞、重大事件天津港爆炸和9.3抗戰勝利日閱兵是網易新聞微博客戶端的報道重點之一,娛樂新聞和非新聞體裁的搞笑圖片等休閑娛樂內容占比同樣較高。
微博的選材中揭露社會負面事件的民生類新聞占比較少,傾向于居民文化生活建設和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小事,報道深度較淺,但極易引發讀者討論和共鳴。而在內容較深、對用戶水平要求較高的時事、財經、法治、科技、歷史方面的報道,網易新聞客戶端微博的著力較小,無論從微博數量抑或是內容深度上都還保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二)微信選題傾向
2015年7月13日~9月7日,網易新聞客戶端在微信公眾平臺共推送409條內容,涉及社會新聞、歷史、科普類文章、娛樂新聞等多個類別,同時發布了一些網易招聘信息和廣告。
網易新聞客戶端微信平臺注重文化內容傳播,硬新聞相對較少,同時在政治新聞、經濟新聞和國際新聞等方面的著力較小,鮮少出現相關題材的報道和文章,這三種題材的文章在7、8兩個月內累計有12篇,對負面事件的報道相對微博進行了更多更深的挖掘。例如,有圍繞天津爆炸、股市暴跌和國家反腐等主題的文章內容。
基于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的綜合性發展特征,網易新聞在兩大平臺上呈現出其特有的特色,但很少針對用戶習慣進行調研,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平臺資源的浪費,具體特色總結如下:
第一,微博賬號發布的新聞資訊中,用戶希望體驗更新快速、內容豐富及圖文并茂的信息,對交互類的功能興趣較低。
第二,用戶傾向于在微博中關注娛樂性的內容,而微信平臺上用戶對深度新聞有更高的需求,對快訊類新聞的期待較弱,對視頻新聞類型有更多的關注。
第三,新聞、資訊類的內容,質量影響轉發量。微信用戶的轉發意愿高于微博用戶,使用微博接收新聞信息時更多采用瀏覽的方式。
第四,大部分用戶對娛樂、文化、生活等休閑類的內容在數量上需求度較高。
第五,時間維度上,每周二的閱讀人數和點贊數最高,每周五的閱讀數最低。
注釋:①本文所有分析數據源自網易新聞客戶端微博官方賬號7-9月跟蹤記錄。
參考文獻:
[1] 張寶.新興社交媒體的探究與對比——以騰訊微信和新浪微博為例[J].藝術科技,2013(09):84.
[2] 曾瑩瑩.傳統媒體如何借力微信微博[J].新聞研究導刊,2015(4):34.
[3] 姚丁菁,白靜.微信公共平臺——自媒體發展探析[J].金田,2014(12):400.
[4] 孫紅竹,劉勝男,黃萍.天津“8·12”爆炸事故信息傳播研究[J].出版廣角2016(2):76-77.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336-01
作者簡介:劉陽(1995—),女,新疆人,武漢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傳播學。紀祎楠(1995—),女,北京人,武漢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