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芹芹
(西北民族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
媒介變遷對農村家族發(fā)展的影響研究
——一項基于深度訪談的實證研究
劉芹芹
(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甘肅蘭州730030)
摘要:本文基于對一農村家族的深度訪談獲得采訪資料,并輔以文獻回顧的方法,分析媒介變遷對農村家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生活方式變革的具體影響,發(fā)現(xiàn)農村家族雖處偏遠的農村地區(qū),但媒介變遷仍對它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家族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嚴峻挑戰(zhàn),生活方式也在發(fā)生著微妙變化。
關鍵詞:家族;媒介;農村;意見領袖
什么是家族?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認為,家族就是指以父系親屬為組成原則而形成的一個社群,家族的基本單位是家庭,它本質上是對家庭概念的擴大化,所以家族也可以被稱為“社群中的社群”。[1]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與自己的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當傳播媒介在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中應運而生時,它對人們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便深處偏遠閉塞的農村地區(qū),仍不可置身事外。所以本文重點研究媒介變遷對農村家族的發(fā)展具體產生了哪些影響,尤其是對家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生活方式變革方面的影響。
本次調查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深度訪談法。資料來源于2016年1月10日對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洛坪村一組劉氏家族中10名成員所做的深度訪談。為了保證訪談內容的真實可靠,在訪談對象的選擇上,年齡差異較大,分別是83歲、76歲、61歲、58歲、52歲、46歲、34歲、28歲、24歲和19歲各一名。在訪談中,圍繞家族基本情況及媒介變遷引起該家族的一系列變化提出相關訪談問題,并將談話內容分別整理成文字材料,以備進一步研究分析。
(一)家族媒介使用情況調查
1.廣播。廣播媒介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的主要市場曾一度位于中國農村地區(qū)。但收音機在該農村家族的占有率很低。該家族在20世紀80年代初,只有一個家庭擁有過一個收音機,因為當時條件不好,很少有人買得起,但是那時村里有一個大廣播,經常會放廣播聽,直到1995年以后才停止使用,目前該家族很少再收聽廣播。
2.電視。90年代初期,一個在農村合作社工作的族員買了一臺11寸的黑白電視機,這是整個家族里面最早出現(xiàn)的一臺電視機。由于大家白天都很忙,一到晚上該家族成員就會準時來到這一家看電視劇,看《新白娘子傳奇》《小龍人》《甘十九妹》等,后陸續(xù)有人買了電視機,再后來彩色電視機也進入這個家族。根據本次調查統(tǒng)計可知,到目前為止,電視機在該家族所占有的各種媒介中居于首位。
3.報紙、雜志。由于該家族地處農村偏遠地區(qū),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其中還存在不識字的族員,很多族員到目前為止從未接觸過報紙和雜志,只有少部分有正規(guī)工作的或上學的學生接觸過。即便政府會發(fā)一些與農村建設相關的科普書籍,他們也很少去看。
4.手機、網絡。手機在該地的使用幾乎已經得到了普及,而電腦對這個家族的一部分人來說卻是一個比較神奇的東西,網絡媒介對他們而言更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很多受訪者對網絡媒介一無所知。只有部分新一代的成員由于外出打工或學習,才會使用電腦和擁有電腦。
總之,目前電視機、手機、電話等傳播媒介在該家族中的擁有量上相對比較高,且對電視的接觸頻度最高,其次是手機,家族成員幾乎每天在閑暇時間都會看電視。接觸電視的大部分原因是看天氣預報和電視劇,同時也會看看新聞聯(lián)播和科學文化知識等。這是因為大眾傳播媒介具有提供娛樂和傳播知識的功能,達到了家族成員們使用與滿足的需求。
(二)媒介變遷對家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1.對家族傳統(tǒng)性別觀念和封建迷信觀念的影響。在大眾傳播媒介出現(xiàn)以前,家族中重男輕女思想非常嚴重,非生兒子不可。家族中一族員在連生兩個女兒并被大額罰款的情況下,繼續(xù)躲避當地普及計劃生育的工作人員,最終在另外一個村落生下一個兒子,且甘愿再度被罰款。在接觸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的一些進步、文明、理性的生活觀念和價值觀念后,家族成員開始意識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也開始出現(xiàn)“女人也頂半邊天”的說法,家族中婦女的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時家族中的封建迷信現(xiàn)象也有了很大改觀,多數成員開始認同科學的、文明的生活觀念,如以前生病以后,就認為是鬼上身,便找一個所謂懂陰陽術的人來捉鬼,現(xiàn)在基本都是生病后直接去村醫(yī)務所看醫(yī)生。發(fā)生這一系列的改變,與大眾傳播媒介本身具有的傳播知識、行為規(guī)范等社會功能息息相關。
2.對傳統(tǒng)禮儀節(jié)慶和傳統(tǒng)手工藝術的影響。在家族的傳統(tǒng)婚禮儀式中,女子是必須“哭嫁”的,哭得越傷心越好,即代表自己感激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也代表為自己將為人妻而感到羞澀。婚服一般都是一套紅色的衣褲,而非裙子。現(xiàn)在他們對結婚儀式有了新的看法,并追求電視中所流行的方式,不再“哭嫁”,也開始穿婚紗。雖然農村家族由于條件限制,對外界信息不敏感,但是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的出現(xiàn)對他們這一觀念的改變起到了很大作用。對于傳統(tǒng)手工藝而言,奶奶一輩的女性們雖然基本都不識字,但是他們的剪紙技術和刺繡功夫了得,閑暇時會聚集在一起,年輕族員會向年長族員學習如何剪紙、刺繡。由于該家族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忙農務的階段,再加上大眾傳播媒介出現(xiàn)以后,人們把本已很少的閑暇時間都花到了看電視上,大大縮減了各種手工藝的傳承機會,致使很多手藝失傳。
3.對傳統(tǒng)消費觀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消費上一直主張勤儉節(jié)約、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反對奢靡浪費。再加上農村發(fā)展相對落后,經濟購買力不足,更加強調勤儉節(jié)約的消費觀,只求知足自得。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各種傳播媒介爭先恐后地涌入農村地區(qū),并通過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傳播新型的消費觀,致使農村家族成員的消費觀發(fā)生了很大改變。該家族中的年輕族員不僅接受、認同電視所傳達的思想觀念,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著,尤其是電視帶來的新型消費觀念。他們不僅追求城市的穿著品味,而且對于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實踐,如看演唱會、去影院看電影等。除了受到電視中的消費觀念影響,家族成員的廣告與品牌宣傳意識也來源于電視機。盡管對于電視廣告的厭惡可以說是大多數家族成員達成的共識,然而他們對于電視里宣揚的品牌,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具有認同感。
(三)媒介變遷對家族生活方式的影響
1.人際傳播可維持家族交往格局。調查發(fā)現(xiàn),大眾傳播媒介在該家族中的使用情況已經普及,但人際傳播的優(yōu)勢和空間卻并沒有被削弱和擠占。例如,可作為人際傳播工具的手機、電話等在農村家族地區(qū)的覆蓋程度已經非常高。當傳播手段得到發(fā)展的同時,相應的人際傳播效率也會得到很大提高,從而促使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展開競爭。盡管大眾傳播媒介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滲透家族的每一個地方,但在傳播效果上,卻遠遠達不到人際傳播的力量。人際傳播的效果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為了獲取知識、身份地位的穩(wěn)固性和對于意義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為了獲得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2]而交往格局本身就是我們生活方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穩(wěn)定性和固守傾向。所以人際傳播效能的發(fā)揮不僅可以使族員在家族中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還可以為家族交往格局的固守傾向和穩(wěn)定性提供最堅固的保障。
2.意見領袖在家族中的作用逐步減小。在大眾傳播媒介還未出現(xiàn)和未得到普及以前,意見領袖在農村家族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是家族中最活躍的積極分子。在家族的信息傳播過程中,由于各自的家庭條件狀況不同,剛開始只有少部分人能夠接觸或很快接觸大眾傳播媒介,這一少部分人就扮演著家族意見領袖的角色,他們將自己接觸到的信息經過自己的過濾和再加工,然后再傳遞給家族內部的其他成員,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起著中介作用,促使家族信息傳遞形成兩級傳播模式。如今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都已經普及了,家族成員可以各自看各自的,且每一個人都可以很迅速地接觸各種傳播媒介,尤其是電視,致使多數族員都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所以意見領袖的作用減小了。
3.手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著“數字鴻溝”的加劇。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盡管我國網絡用戶的增長速度較快,但農村地區(qū)的網絡用戶仍然只占網絡總用戶數的0.3%,城市的網絡普及率是農村地區(qū)的740倍,可見農村地區(qū)完全是“數字邊緣化”地區(qū),農民完全是“數字貧困”人口。在本次調查中發(fā)現(xiàn),手機在農村家族中是使用頻率第二位的媒介,中老年人把手機主要作為個人通訊工具,而年輕人則不同,除了用于通訊以外,還是他們上網的主要工具。不管是家族里年輕的農民族員,還是常年在外的打工者或大學生,打發(fā)時間的方法大多數都是使用手機上網,再加上山寨智能手機價格越來越低。功能卻越來越多。另外手機對使用者的認知能力要求也較低,因此手機可以有效遏制我國城鄉(xiāng)和農村家族間“信息溝”的不斷擴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著“數字鴻溝”的加劇。
通過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農村家族對電視這一大眾傳播媒介的依賴性很強,且媒介變遷對農村家族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在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生活方式變革方面,不僅使農村家族的傳統(tǒng)性別觀、封建迷信觀、傳統(tǒng)消費觀等發(fā)生了很大改變,而且家族中意見領袖的作用逐步減弱,人際傳播維持著家族的交往格局,手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數字鴻溝”的加劇。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64-65.
[2] 顧煒程,朱嬌嬌.社會轉型中農村的傳播媒介與觀念變遷、交往格局的關系研究——以青浦農村家庭調查為例[J].新聞大學,2007(02):70-74+60.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3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