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祺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從《新聞調查:網癮之戒》看電視專題新聞的敘事方法
劉安祺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新聞調查》是中央電視臺1996年開播的一檔深度調查的新聞專題節目。它以探尋事實真相為宗旨,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關注民生的選題以及新穎的節目結構等個性特點于眾多新聞報道類節目中脫穎而出。在45分鐘的節目時長中,如何將一個復雜曲折的故事調查做得既客觀真實又引人入勝是該節目最值得深思之處。基于我國傳媒生態環境日新月異,新興電視新聞調查的梳理和歸結可以以《網癮之戒》為例,探討該欄目運用的獨特敘事方法。
《網癮之戒》;《新聞調查》;敘事方法;新聞評析
該欄目最突出的特點是通過講故事來反映主題,既然是“講故事”首先就要引人入勝,而作為一檔新聞節目,如何把故事講得既客觀又吸引受眾是節目制作必須考慮的問題。《新聞調查》通過借助熱點和矛盾沖突設置懸念,使節目扣人心弦。
隨著網絡的普及,青少年“網癮”現象頻發,其導致的惡果也不斷升級:90后少年張某因網癮嚴重入不敷出,綁架勒索;16歲安徽網癮少年胡彬在網癮與內心愧疚的矛盾下,服毒自殺;四川網癮青年殺害親人。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證明青少年網癮問題儼然已成為嚴肅的社會問題。
《網癮之戒》抓住這一社會熱點,以臨沂網戒中心為例喚起大家的共鳴。節目借助矛盾沖突層層推進,步步設置懸念,引發觀眾好奇心:楊永信治療網癮的方式是否科學有效?是真正戒除了網癮,還是孩子們因為害怕進治療室而“順從和屈服”?確實值得懷疑。對于這樣的孩子,家庭教育的不足、學校教育的缺失以及社會關注不高是否是造成網癮的外部原因?戒除網癮通過補足教育,完善社會制度能否實現?在探尋楊永信、孩子、家長和專家觀點的矛盾交鋒和沖突中,實現了懸念的高潮迭起。
設置懸念僅是一種敘事方式,或者說是讓節目精彩的一個噱頭,而探尋事實真相才是宗旨,而且作為一檔深度調查的新聞節目,報道方式的選擇才是根本。《新聞調查》根據新聞內容選擇相宜的報道方式,或是目擊式,或是回顧式,而運用較多的是探索式報道。探索式報道是指記者作為事件的調查者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索新聞背后的事實與真相。2009年8月15日播出的《網癮之戒》圍繞“楊永信治療模式”展開,用“探索式”報道方式,以“孩子網絡成癮的根源”為探索價值展開。
(一)探索式報道中的出鏡采訪
1.出鏡采訪的策略選擇。第一,采訪視角多元化:被采訪者有網癮者、家長、醫法學專家、北京著名精神病院專家、網戒治療中心楊永信等;第二,采訪形式多樣化:面對面采訪、網絡采訪、電話采訪。進行電話采訪時的技巧:首先,準備一定要充分。事先擬定好問題,要有一個較為詳細的綱目。其次,提問要凝練,問題不在多而要精,做到簡明扼要。柴靜提問中的“是吧”“治愈率”“一個療程多少時間”等措辭,用平等和對視的姿態,為觀眾提供了翔實的網癮治療過程。
2.出鏡采訪的邏輯推理。柴靜對楊永信的采訪,基于邏輯推理。對一些反客觀規律、不合常理的事實,通過邏輯推理的辦法合理排除了一些新聞事實中存在的失真成分,從而達到對網戒中心治療真相的求證。
3.出鏡采訪的問題設置。美國著名記者約翰·布雷迪在《采訪技巧》中指出不妨用一些強硬之道,擊中對方心理最薄弱的環節。問到節骨眼上,問到要害處,問題涉及最重要的事實,觸動采訪對象的心理情緒,引起觀眾共鳴。
(二)探索式報道中的出鏡報道
1.出鏡報道的懸念設置。新聞事件的回顧、楊永信與網癮者之一騰飛的敘述觀點對立、求證的過程(接受治療的孩子們的反饋、對關鍵人物的詢問)、事實背后的真相揭露(對網癮問題的社會反思)為下文設置懸念。
2.出鏡報道的理性思辨。過于理性和繁瑣的調查過程易使觀眾感到枯燥乏味。在《網癮之戒》的報道中,觀眾卻驚喜地發現了很多讓心頭為之一顫的場景,豐富了節目的敘事元素,使節目的報道張弛有度,理性之余發人深省。
3.出鏡報道的畫面設計。電視記者需要通過形象的畫面讓觀眾身臨其境地參與到記者的采訪過程當中,感受神態、表情、動作、氛圍等非語言符號,形成可視的立體信息傳播。
(三)探索式報道中的出鏡評論
對受眾和電視臺來講,出鏡記者猶如現場的一雙“眼睛”。
1.出鏡評論的觀點梳理。柴靜邊采邊評,善于借他人之口,巧妙進行評論,做到講述與評述結合起來。述、評結合的特點需要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堅持以理性的目光自覺審視事物,透過現象挖掘本質。柴靜通過對楊永信、專家的采訪達到評論效果——紀實性與思辨性的結合。
2.出鏡評論的理性表達。調查性報道要求出鏡記者始終保持冷靜、客觀的理性語態。擺正心態、控制情緒,不要讓對方看出自己在某一個問題或者觀點上的傾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事實負責、挖出調查性節目真正想要的事實,讓電視成為真正的公共輿論空間。
3.出鏡評論的觀點呈現。在向受眾講述一個真相時,記者的觀點和呈現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傳播的效果。楊永信與孩子觀點迥異,語言表達充滿矛盾,在不違背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柴靜對雙方的觀點評論呈現出張力,更具吸引力,延伸了節目的生命力。
敘事者的觀察位置“既處于故事之內”,又“處于故事之外”。“內”指節目給了楊永信、孩子以及家長充足的闡釋空間,讓他們以各自不同的內視角來看待“網癮之戒”;“外”指除了楊永信之外,記者還采訪了家長等與此事件間接相關的人,這些人以外人的視角解讀了孩子被送進行為矯正治療室的前因后果。內外結合的視角,既增強了節目的真實性,體現了新聞報道的平衡性,還為受眾帶來了全面的感知結果。
此外,這既充分展現了各方觀點,又成功避開了記者的過多介入,有助于記者對網癮事件進行冷靜宏觀的把握和客觀評價,也讓家長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增強對孩子的呵護。
這項研究為調查類電視專題節目的具體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具有理論和應用價值。
[1] 姚必鮮.新媒介生態下的電視新聞節目傳播模式[J].傳播前沿,2011(3):36-39.
G222.1
A
1674-8883(2016)21-0126-01
劉安祺(1995—),女,河北衡水人,西南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本科,研究方向:電視新聞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