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陶利娟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對《“電商”與“店商”誰與爭鋒》的報道分析
馮陶利娟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新聞深一度》是一檔在浙江衛視播出的深度新聞評論節目,曾多次創下全國收視率第一的紀錄。筆者將對其2014年12月29日播出的《“電商”與“店商”誰與爭鋒》進行分析。該期節目為述評型電視新聞節目,共14分33秒,圍繞線上線下兩種不同經營模式的興衰、轉型、機遇等方面進行闡述解釋,節目較為全面、客觀、多元,由出鏡報道、出鏡采訪、出鏡評論三部分構成。
電商;店商;報道分析
(一)與時俱進的報道選題
近年來,電子商務與“互聯網+”都是新鮮熱門的話題。該期報道在闡述“電商”與“店商”之爭中,用最典型的萬達集團和阿里巴巴的“商戰”,串起互聯網經濟時代兩種商業模式的探索與轉型。
此外,該報道并不滿足于簡單的內容呈現,在“電商”與“店商”各自尋找的“出路”中,隱含著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走向的指向與預測。比如,引用王健林關于萬達做電商是售賣服務的觀點,引用馬云對阿里巴巴在首屆互聯網峰會上關于互聯網將會改變整個全球貿易的走勢和格局的發言等,對兩種經濟發展模式作出指向。同時,引用浙江省省長李強對于中國發展新常態的判斷,以及呈現李克強總理對“網店第一村”的鼓勵,反映政府方面對互聯網時代下的經濟發展形勢的政策性傾向。
因此,該報道選題與時俱進,且極具前瞻性、指向性。
(二)對比化、層層疊進的報道思路
整個報道大概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以商城倒閉的事實刺激觀眾眼球,唱響店商哀歌。緊接著,展示阿里巴巴在紐約上市、雙十一銷售神話等事實,與店商現狀形成強烈對比,吸引觀眾眼球。
第二部分,以萬達集團在阿里巴巴老家浙江開業的個案,引出了傳統線下商城的轉型,即去百貨化,利用互聯網平臺,從售賣商品過渡到售賣服務。這一部分的敘述看似與之前的內容相悖,但順理成章地講述了店商未來的發展模式,解答了受眾心中的“擔憂”。
第三部分,以一篇標題為《淘寶不死、中國不富》的刺激眼球的文章引出了線上電商發展中的惡性比價問題,隨即又以童裝公司的定制化、個性化發展模式道出電商的未來走向。
第四部分,以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召開,宣告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
第五部分,以遂昌縣的線上番薯銷售、義烏的全球小商品批發市場、快遞之鄉的事實以及李克強總理對網店第一村的鼓勵,道出未來經濟的“互聯網+”的發展形勢。
五個部分以主持人的串詞解說連接,但環環相扣,敘事清晰,邏輯合理,層層遞進。
(三)用“事實說話”的報道方式
整個報道以典型個例、真實數據、明確事實來證實五個部分的觀點。
如第一部分展示店商危機時,用杭州尚泰百貨大樓即將關門的視頻材料進行說明;第二部分展示電商繁榮發展時,貼出了全國網上零售額2003年和2013年的數據圖;第三部分講述電商未來發展趨勢時,以織里童裝店遭遇惡性價格戰和以個性化服務為出路的典型個例加以說明。此外,文中多次引用店商巨頭王健林和電商巨頭馬云的演講、發布會等視頻資料,以說明其企業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
在14分鐘的報道中,每一個觀點的呈現都以事實來“說話”,讓文章有理有據。
(四)報道注重細節的捕捉
該報道十分注重報道細節的呈現。例如,在展示尚泰百貨的倒閉時,截取了其官方微信發布的最后一則微信的標題《再見了,在這個溫暖的冬天》;在敘述電商個性化的服務時,展示了手機掃描的唯一的二維碼界面。
此外,報道中所展示的事件并不是集中發生的,而是貫穿于2014年全年。例如,萬達電商成立于該年的8月份,而第四部分提到的互聯網峰會則是在11月3日舉行的,李克強總理訪問“網店第一村”發生在歲末年終。該篇報道將時間相距甚遠的標志性事件組合在一起,以小切口描述大主題。
可見,該報道不僅在具體事件的呈現上注重細節的捕捉,更依靠其新聞敏感性注重對細節事件的捕捉。
(一)記者“隱性化”
在采訪方面,總體說來整個報道中,出鏡記著總共只出現了兩次(報道伊始介紹即將倒閉的尚泰百貨和與童裝網店老板的溝通)。其他時段,記者都“隱性化”,在食品剪輯中只露出了背影,將話筒交給了采訪對象。
此外,在僅出現的兩次中,記者穿著樸素,幾乎無妝容修飾,以路人化的形象出現在熒屏上。
(二)多層次的采訪對象
采訪中,記者選取多層次的采訪對象。由于該則新聞屬于經濟新聞,許多問題較為專業化,所以記者采訪了許多權威人士。例如,在第一部分電商與店商進行強烈對比時,記者采訪了中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專家咨詢委組長柴躍廷;在馬云和王健林的“一億之約”中,采訪了同為咨詢委專家的鄭敏和寶島眼鏡董事長王智民,代表兩種相悖的觀點。
另一方面,也有對目擊者、旁觀者的采訪。例如,在敘述兩家萬達在杭州開張的部分時,對杭州市民進行了采訪。
在對當事人的采訪方面,視頻第三部分,記者對作為淘寶童裝店的老板潘明、浙江布衣草人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偉忠進行了采訪。視頻最后部分,對網店收益農家遂昌縣村民李樟玉進行了采訪。
該報道的出鏡評論由三部分組成:作為權威人士的各專家點評、作為電商或店商企業領導者的觀點、錄影棚內主持人的點評。
(一)事件相關人士的客體評論
報道中對事件進行評論的相關專家有中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專家咨詢委組長柴躍廷和專家鄭敏等。他們以專業化的角度,對兩種經濟模式發展作出判斷,指導受眾對其進行解讀,使受眾更好理解,如柴躍廷對電商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中提到: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制造業推動,而未來發展是以個性化定制服務為主的,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而企業領導人有聚美優品副總裁劉惠璞、海爾商城CEO楊勵耕等。他們以當事人的角度,對經濟形勢作出自己的判斷,為受眾提出多元化的解讀,如寶島眼鏡董事長王智民認為,在未來的20年,互聯網經濟的所占比例不一定會達到50%。
(二)主持人點評
在報道的前面部分,攝影棚內的主持人的角色更多是串起報道所敘述的五個部分,或者是對報道所呈現事實的總結,沒有評論成分。
而報道最后兩個部分,主持人以直接明了的評論,發表了對互聯網大時代到來的肯定,及兩種商業模式競爭將帶來融合新模式的判斷。此部分評論與報道本身的節奏和主題極為貼切。
但總體來說,主持人點評部分在整期報道中只占時約30秒,所占比例較小。
G212
A
1674-8883(2016)21-0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