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太原教育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24)
淺析教育電視臺節目設置如何順應新的傳媒時代
李 琦
(太原教育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24)
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興媒體不斷沖擊傳統媒體的統治地位,也進一步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教育電視臺自產生之日起就在普及國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傳媒時代下,教育電視臺的節目制作和傳播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本文就在現實基礎上,對新傳媒時代下,教育電視臺的節目設置和制作模式的改變進行了重要探究,希望對傳媒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教育電視臺;新媒體時代;發展;電視節目
1980年,新疆教育電視臺的創辦和1986年中國教育電視臺的創辦標志著我國教育電視臺的興起。1990~2001年的10余年間,教育電視臺在市場經濟體制之下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在此期間,中國教育電視臺逐步形成了中央級、省級、市級和縣級等四種發展模式,并在成人教育、學歷教育中扮演了不容忽視的角色,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專業性人才。進入21世紀以來,在新型科技的引領下,新的傳媒技術不斷涌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媒體節目的制作模式和傳播途徑。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實現教育電視臺節目的改革與發展是擺在中國教育電視臺相關制作單位面前的重要課題。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教育電視臺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走向邊緣化和非主流的境地,發展空間逐漸萎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電視臺沒有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和收視率而忽視了提升節目質量的重要性。再者,由于政府相關部門經費緊張而陷入節目投資不足的境地,導致無法有效融資,節目制作水平下降。總的來說,當前我國教育電視臺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中國的教育電視臺不是一般的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生產企業,它是由國家行政部門直接領導,并接受廣電行政部門的行業指導和直接管理的傳媒企業。因此,在民眾心中,教育電視臺是一種集教育性、娛樂性和文化性于一身的大眾傳媒形式。第二,近年來由于缺乏資金以及上級主管部門的重視程度不夠,教育節目的資源嚴重不足,節目制作效果不佳,難以引起人們足夠的觀看興趣,因此造成了觀眾的大量流失,收視率逐年下降。第三,教育電視臺在人才建設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教育電視臺的從業人員學歷普偏低,其專業素養難以勝任教育電視臺節目的制作要求;其次,電視傳媒方面的專業人才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很多工作人員都是“半路出家”從事傳媒行業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電視臺的進一步發展;最后,從業人員的隊伍結構建設不合理,年齡分布不均勻,在素材收集以及節目錄制的工作一線缺乏活力四射的年輕人,導致做出來的節目大多枯燥無味,難以提起人們的觀看興趣。
(一)做好技術保障,解決最高峰訪問量的帶寬需求
目前,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技術正處在試驗階段,還沒有實現大面積推廣和使用。在當前的帶寬網絡技術條件下,新型媒體網站建設必須考慮到這一瓶頸問題,重點解決在訪問高峰期的帶寬需求問題。據了解,中國教育電視臺(CNTV)主站出口帶寬容量為60G,建有幾十個國內邊緣站點和6個國際鏡像站點,鏡像站點總帶寬之和與主站帶寬基本相同,最高可以容納800萬的直播并訪問,或者是6萬~8萬的點播訪問量。據統計,吉林教育電視臺的最高日訪問量達到了將近5萬,獨立IP數量為5萬個。因此,我們可以將5萬/天作為預計最高訪問量。所以,教育電視臺的網絡帶寬建設容量應該最少能滿足5萬個并發訪問需求。但實際上,這樣的帶寬容量是遠遠不夠的。根據《廣電總局關于開辦網絡廣播電視臺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開辦網絡電視臺要有能力支持大規模用戶點播和跨區域傳播音視節目信號的保障體系。因此,在實際建設中,教育電視臺應該保證10萬以上的點播信號并發流量,網絡出口總帶寬也不應少于30G。
(二)整合資源,打造一支跨媒體的采編隊伍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大背景下,傳播媒介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對節目采編和制作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在當前的環境下,要求記者、編輯既能深入一線進行實地采訪工作,又能撰寫網絡時評,必要時還要承擔攝像、劇務等工作。因此,必須精心打造一支一專多能的跨媒體采編團隊,提升信息采集和報道的效率和質量。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有關規定和實際工作需要,維持一個省級教育電視臺的正常運轉需要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時需配備必要的策劃、生產、管理、營銷和經營等多個部門。各家教育電視臺要本著精簡機構、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有針對性地建立一支高水平、全方位、跨領域的人才隊伍,促進各領域的廣泛合作,為提升教育電視臺的節目質量提供充足的人員支持。
(三)更新節目創作理念,打造具有特色的教育類節目
提升教育電視臺收視率的關鍵就是要創辦獨具特色的教育類節目,打造屬于自身的品牌節目。新媒體技術和設備具有交互性強、參與性強的特點,直播類節目更是如此。針對新媒體的這些特征,教育電視臺要充分認識到傳統的節目制作和播出技術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實際收看需求。因此,必須更新節目創作理念,改變傳統的節目制作模式,根據新時代人們的觀看習慣和興趣合理選擇節目制作形式。例如,在直播南非世界杯比賽的過程中,可以為用戶提供有關球隊、教練員、球員以及當地自然、人文環境等的檢索通道,并通過QQ、MSN、微信、微博等實時交互軟件讓觀眾與朋友互相侃球。同時,導播還可以將網友評論的信息直接切到播出線上,將傳統的球賽直播打造成一個真正的全方位互動式的節目。
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教育電視臺應該注重抓住歷史的發展機遇,不斷更新節目制作和播出理念,通過做好技術保障、提升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打造有特色的教育類節目三個方面提升節目制作水平,進而提高收視率,為教育電視臺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 龍艷.中國教育電視臺節目定位及節目形式創新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
[2] 饒鋼.我國教育電視臺發展模式之研究[D].復旦大學,2005.
[3] 付良.省級教育電視臺節目定位研究[D].湖南大學,2010.
[4] 張初蕾.吉林教育電視臺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G222
A
1674-8883(2016)21-0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