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浪
(武漢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電視綜藝節目改編電影的市場準入分析
莫 浪
(武漢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近年來,隨著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與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制作電影版上映,獲得票房大賣,由此受到社會各界的熱議。對于綜藝節目改編電影的成功,在電影生產者眼中這些綜藝電影卻是禍患無窮。其用較少的成本短期內就獲得了巨大的收益,而且伴隨著無數差評,是一種擾亂電影市場的行為。然而,也有觀點認為,“存在即合理”,電影應該尊重市場的選擇。為此,筆者試圖用經濟學及新聞傳播學方面的知識來多角度探究綜藝電影,分析其給電影市場帶來的影響,并進一步探討綜藝電影的市場準入規范。
綜藝電視;改編電影;市場準入
2014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爸爸去哪兒》,由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旗下的天娛傳媒與廣東藍色火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及中國最大的民營傳媒娛樂集團光線傳媒聯合出品。該片取材于湖南衛視真人秀節目,拍攝周期僅為5天時間,卻收獲了近7億元人民幣的高票房。
國內出現的《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由電視綜藝節目衍生而出的所謂的“電影”,其實并不是電影,只是一種略加改動、然后搬到銀幕上向觀眾收費的綜藝節目。以《奔跑吧兄弟》為例,片子全長約88分鐘,去掉開頭、結尾字幕、中間回顧和鋪墊,實際上比電視版還要少20多分鐘。比起電視節目中撕名牌的各種設定,電影顯得太過隨意,影片畫面也有粗糙之嫌,整體觀感就像在大銀幕上看電視。《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從誕生之始就與電視節目一脈相承,難以讓人將其定義為“電影”。
(一)高票房與低評分
對電影的評價,一般都體現在票房與觀眾評分上。在以往的實踐中,大多是票房與評分相輔相成,不會產生太大的落差。然而綜藝電影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現狀。此前,斬獲將近7億票房的《爸爸去哪兒》在時光網和豆瓣的觀眾打分僅為5.6分和6.3分。而《奔跑吧兄弟》在時光網和豆瓣的觀眾打分,在經歷了一個周末的發酵后驟降至4.0分和3.2分。
高票房與低評分同時出現,也不難窺探其原因。受眾買單并不代表喜歡。《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之類的綜藝電影打的是親情牌,尤以吸引兒童為主,進而產生了吸引家庭集體觀影的巨大票房號召力。吸引一個兒童觀眾,等于吸引了一個家庭。在觀影欲望異常強盛的當下,這類綜藝電影上映無關影片的意義與高度,觀眾只求一樂。于是就有了這樣一種現象:上映后各大影院笑聲一片,下至幼兒園小朋友,上至六旬老人都在影院里開懷大笑。這樣一來,高票房也就不難理解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類綜藝電影帶給觀眾的只能是短暫的歡樂,并不能滿足受眾對電影的審美需求,故事情節平淡,也沒有太多絢麗的視覺體驗,就電影的標準而言,顯然未能滿足觀眾的需求。所以評分的一路走低,也是必然。
(二)電影業內人士的擔憂
有資深記者計算過,《爸爸去哪兒》拍攝時間為5天,取得了7億票房,平均每拍攝一天轉化為1.4億收益,堪稱“史上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電影”。
首先,從影片制作周期上看,這對于正常的電影生產者而言,無疑就是個極大的沖擊。電影市場專家蔣勇表示,正常拍一部電影需要籌備的時間非常長,即使投資數百萬元的小成本影片也大都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像一些名導演的大片則往往要拍攝個一年半載,更不要說拍攝和后期制作的時間了。
面對“綜藝電影”制作周期短、圈錢快,諸多電影從業者開始坐不住。“六天就拍攝完成,還獲得很高的票房”,讓馮小剛非常擔心,“這將導致沒有制片人會繼續愿意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
這樣的擔憂并非毫無必要,與電影業一樣,這種類似現象在圖書界已經出現多年,當那些根據熱點現狀派生出來的圈錢小說輪番上市,如婆媳小說、婚戀小說、育兒小說等大行其道時,中國真正的文學發展就變得舉步維艱了。因為很多人都為了商業和市場而定向寫作,讀者的品位也難以得到提升。
(三)主流媒體的力挺
相對電影業內的一致聲討,主流媒體對綜藝電影的態度似乎要好得多。《人民日報》作為中國第一大報,在導演馮小剛轟綜藝電影后,隨即發表評論指出其實為“混淆視聽”。從中不難看出,在電影的監管方為“綜藝電影”亮著綠燈。
十八大以來,提倡的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因此,國產電影產業仍然是以市場為導向,無論以何種方式,能賺到觀眾口袋里的鈔票就是本事,而在綜藝電影身上也同樣適用。綜藝電影要大賣,必須建立在綜藝節目大火的基礎之上。《爸爸去哪兒》火了,它拍成綜藝電影才有人看;而對于不知名的綜藝節目,即使制作成電影,也是沒有市場號召力。并且,并不是節目火了,電影就必然火,這是需要一定基礎作保障的。《中國好聲音》《快樂男聲》的電影版都遭遇了市場的冷遇。每年大火的節目數量有限,拍成電影也火的又要打一個折扣,這就決定了綜藝電影的數量不會太多,也就不會對一般電影市場產生太大的沖擊。從這個角度而言,電影從業人員的擔憂也許是過多了。
電影市場,主管部門的手什么時候該伸,什么時候不該伸,應該有邊界。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電影,不管是賀歲片還是綜藝電影,都在必須管理之列。然而,光憑綜藝二字,“制作周期短”“賺的錢多”就要禁掉,于法無據,于理不合。這樣的呼吁,體現了腐朽的“權力通吃”意識,是讓政府過度干涉微觀經濟運行。
“市場準入”一詞來源于英文“Market Access”或“Market Entry”。簡單地說,即政府對市場進入的規制,它是作為政府規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市場經濟中進入門檻的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在中國,對于電影的管理制定有《電影管理條例》,也專門設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行使相關的職能。對于電視綜藝節目進入電影銀幕,目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準入門檻。因此,只要有相關必要的資質,綜藝電影進入電影市場在目前是暢通無阻的。而在傳媒融合與傳媒集團發展的今天,湖南廣播影視集團與浙江廣電集團走在國內市場的前列,在綜藝節目改編電影的過程中就會輕而易舉。而對于一些傳媒欠發達的區域,成功打造出高票房的綜藝電影,可能性是很小的。
電影從業人員對綜藝電影侵入電影市場的不滿,顯然不會成為電影管理方限制綜藝電影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的依據。因此可以斷定,在中國觀眾媒介素養和審美水準得到較大提升以前,綜藝電影還會長期存在,以滿足受眾強烈的觀影需求。
國際綜藝電影現狀。就目前而言,綜藝電影純屬中國人民首創。在電影業高度發達的美國,以及在綜藝節目高度發達的韓國,始終沒有綜藝電影的身影。這一點,值得中國的電影人與媒體人反思。
在美國,與中國綜藝大電影最接近的電影類型,當屬NBC電視臺熱播節目《周六夜現場》衍生出的電影,這個已經開播40年的節目從1980年的《福祿雙霸天》開始制作衍生電影,至今已經有11部之多,包括《福祿雙霸天》《福祿雙霸天2》《反斗智多星》《百戰天蟲》等。然而這些作品與中國的綜藝電影依然有著本質意義上的區別。這些電影都是走的標準故事片流程,由節目中的小段子衍生而來,有著嚴格的導演編劇團隊,是按照標準好萊塢模式的故事片拍攝手法,而非綜藝節目類的拍攝手法,并且國外觀眾也不允許看到綜藝節目手法拍攝的電影。
而在韓國,情況更是不容國內電影從業者樂觀。在中國收視率紅火的兩檔代表性綜藝節目皆脫胎于韓國原版,雖然觀眾基礎都很好,但中國版的《跑男》卻“更進一步”,短時間搗鼓出一部衍生電影,讓收視率與電影票房掛鉤。然而在韓國,目前尚沒有綜藝節目改編電影的先例。一方面,韓國自身電影制作量大,一年有幾十部,電影市場已相對飽和;另一方面,觀眾對電影的期待及審美需求較高,粗制濫造的綜藝電影根本沒有市場競爭力。
盡管綜藝電影《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在國內有很高的票房成績,但這些電影卻無一例外地并未走入海外市場。《芝加哥太陽報》認為,“在中國,大量的觀眾愿意為這些電影買賬。但如果走到海外市場,這些電影會貽笑大方”。
[1] 謝新洲.媒介經營與管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3-24.
[2] 陳陽.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6-37.
[3] 佚名.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67-89.
[4] 曼昆(美).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M].梁小民,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7-68.
[5] 戚琪然.韓國綜藝節目的探析與借鑒研究[D].揚州大學,2013:55-56.
[6] 沈清.《爸爸去哪兒》熱播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啟示[D].內蒙古大學,2014:45-46.
[7] 李海玲.湖南衛視綜藝節目聯動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3:12-15.
[8] 王筱萌.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節目媒介營銷研究[D].鄭州大學,2014:67-68.
G222
A
1674-8883(2016)21-0156-01
莫浪,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