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冀城
(湛江日報社,廣東 湛江 524049)
論媒體融合時代攝影記者的全新定位
劉冀城
(湛江日報社,廣東 湛江 524049)
隨著經濟發展全球化的推進,現代媒體也呈現出了一種大融合的合流現象。這對于媒體工作而言既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發展機遇。為了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傳統攝影記者也需要對自身進行重新定位,主動將自己轉變為符合時代新要求的攝影記者。因此,本文從媒體融合的現狀分析出發,為攝影記者的自我定位改造提出了“提升修養,找準定位拓展空間”“深度挖掘,走專業化發展之路”“緊跟時代,做全能型影像新聞記者”以及“獨具視覺,為用戶提供優質新聞產品”四條可行性建議。
媒體融合時代;攝影記者;全新定位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同時,攝影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攝影技術向數字化和集成化的轉變,對攝影記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記者除了要具備一定的攝影技術外,還需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全方位提高自身在新聞編輯、后期處理等方面的能力,主動向全方位人才轉變。
媒介融合就是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相融合形成的合流現象。而在大范圍的媒介合流形勢下,新聞攝影也從傳統單一的攝影技術要求向圖片質量、后期處理以及多元數字化傳播的方式轉變。隨著智能化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普及,人們能夠更加快速全面地介入新聞信息的傳播過程,開啟了一個“全民皆媒體”的時代。圖片攝影已經不再是攝影記者的專利,因此攝影記者想要在媒體大融合時代占據一席之地,就需要主動更新思想觀念,對自身進行全新定位并主動向全方位攝影記者轉變。
(一)提升修養,找準定位拓展空間
無論時代怎么變化,決定一個攝影記者成就高低的標準都是其內在的素質修養。優秀的攝影記者需要具備堅定的新聞信仰,具有高尚的專業操守,既不能為博眼球進行夸張拍攝,更不能為一己私利而作虛假圖片報道。真正的攝影記者能夠主動把握時代發展潮流,用自己靈敏的新聞嗅覺發覺具有新聞價值的圖片,真實記錄每一個真善美的瞬間,宣揚正能量。而在基礎素養的基礎之上,現代攝影記者還需要對新鮮事物具有靈敏的觸感,及時把握符合市場發展潮流的新聞圖片題材,做出真正具有時代感、生命力的圖片新聞。這些技能的培養就需要攝影記者主動接觸現實社會生活,保持與廣大居民的緊密聯系,從生活中挖掘新聞素材,成為一名既具有新聞專業素養又與現實社會相連接,具有人情味的攝影記者,這樣才能做出有影響力且滿足市場多元化要求的圖片新聞。與此同時,新時代的攝影記者不能將自己的發展僅局限于圖片拍攝這一狹窄的空間之中,更需要主動找準定位,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除了用鏡頭記錄現實以外,還可以憑借自身的專業能力向攝影教師、攝影藝術家方向轉變,成為新時代的新式媒體人,豐富自己作為攝影記者的社會價值。
(二)深度挖掘,走專業化發展之路
在“人人皆媒介”的全媒體時代,攝影記者想要保持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性以取得相應的新聞地位。作為一名專業的攝影記者,他們之所以能夠與業余攝影記者有所區別就在于他們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雖然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更多人都能積極參與到新聞圖片的拍攝中來,然而對于攝影記者而言,他們具有更為專業的器材與專業的知識儲備。因此,當代攝影記者應該積極利用這一優勢,不僅要對自己充滿自信,更要隨時保持謙虛,虛心向外界學習更具時效性、技術性、專業性的攝影知識以充實自己。力求能夠拍攝出更有深度、有細節的新聞圖片,體現自己作為一名攝影記者獨有的專業技術。而專業攝影記者的專業更體現在能夠綜合多種碎片化新聞內容,將多種多樣的小新聞組成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組圖上,以形成更具深度和廣度的集束式新聞。同時,綜合性較高的新聞組圖能夠更好地表現出攝影記者獨特的視角。
(三)緊跟時代,做全能型影像新聞記者
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促使傳統攝影記者向全能型動態攝影記者轉變。媒介融合時代下,新聞的傳播速度不斷加快,傳統大眾獲取的新聞信息更加全面迅速。因此,攝影記者不僅要有專業的拍照能力,還需要綜合個人新聞敏感、價值判斷、想象理解等能力拍攝出更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圖片。同時,新時代對于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升級,傳統攝影記者的技能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攝影記者需要及時更新綜合性技能。媒介融合時代下,攝影記者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攝影技術,還需要掌握后期剪輯制作、稿件撰寫、活動組織、新聞策劃等一系列技能。媒介融合時代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只具備單一技能的記者更容易被時代淘汰。因此當代攝影記者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主動提升自己的多方位技能,降低自身的被淘汰的機率。
(四)獨具視角,為用戶提供優質新聞產品
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傳播途徑、速度、形式都有了較大的變化,因此當代攝影記者需要主動更新自己的新聞視角,為大眾提供更為新鮮、有價值的新聞產品。一份優秀的新聞作品不僅能向大眾傳遞新聞信息,更能主動向大眾傳達出攝影記者獨特的新聞視角。所謂新鮮的新聞視角并不是指特立獨行的新聞圖片,而是指能夠反映廣大人民群眾心聲,引起多數人共鳴并且尚未被發掘的題材。優秀的新聞圖片是集畫面美、藝術性、思想性于一體的產品,這就需要攝影記者具有敏銳的新聞嗅覺以及全面的綜合素質,能夠通過單一的圖片傳達出更多的內涵背景。優秀的攝影記者更善于發現現實生活中被人忽視且能夠反映人們現實生活的素材,結合自身的專業素質、藝術意識、文學素養將這些畫面記錄下來,向更多的人傳達一種新聞的體感,豐富自身新聞圖片作品的內涵。
雖然媒介大融合的潮流為攝影記者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攝影記者只要能及時更新新聞思想、找準定位,就能夠獲得時代的認可。基于此,我國的新聞媒體市場也將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1] 梁君健.媒介融合時代攝影記者的重新定位——以臺灣聯合報系為個案[J].新聞與寫作,2015(11):58-62.
[2] 申慧萍.全媒體時代新聞攝影記者的應對[J].中國地市報人,2016(Z1):74-75.
G218
A
1674-8883(2016)21-0180-01
劉冀城(1987—),男,河北大城人,本科,畢業于南昌大學,初級職稱,研究方向:新聞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