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潔
(無錫日報,江蘇 無錫 214000)
論新媒體時代突發事件報道的經驗與思考
楊明潔
(無錫日報,江蘇 無錫 214000)
近年來,我國突發性事件和災害事件接連不斷,H7N9禽流感、蘆山地震、北京大雨、8·2昆山爆炸案……這些突發事件的背后,頻現新媒體的身影。尤其是微博、微信誕生后,對傳統媒體的突發事件報道的影響尤為巨大。新媒體時代,如何更好地報道突發事件,如何把握新媒體在災難事件中的參與度,發揮其正能量從而減少負面效應值得思考。
新媒體;新聞傳播;突發事件;互聯網
有資料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8.3%;我國微博用戶數達到2.5億,網民使用率為48.7%。新技術蓬勃發展的表象下,是媒體環境的深刻變革。
什么是全新的媒體環境?當前階段,我們所面臨的媒體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2200家電視臺,1900多家報紙發行媒體,940家廣播電臺,以及9000多家雜志社,還有上百家網站。尤其網站的數量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其數量已經沒有一個單位或者部門能夠給出準確的數字。而網站在多類媒體之中可謂是傳播量最大的。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也需要被重新認識。“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的定義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似乎也不夠準確了。新媒體時代,一切都進入了“秒”時代。互聯網時代,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瞬間就可以“上天入地遍全球”。以“秒”為單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網絡讓信息成為快捷廉價甚至是免費的大餐。網絡讓“全民皆記者”成為現實,網民既是信息的享用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遞者。
事實上,新媒體與突發事件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我們可以發現,2010年(微博元年)之后幾乎所有的突發事件都是微博首發、微博直播:從2010年的玉樹地震,到上海11·15特大火災,再到2011年7·23甬溫線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等都是如此。可以說,新媒體打開了突發事件信息傳播的第一扇窗。從災情發布、救援開始,到籌集善款、災害預警,新媒體正在逐步全程參與到突發事件和災難報道之中。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媒體報道突發事件至少有三個有利條件:
一是新媒體的海量性,增加了獲取突發事件線索的渠道。以往要得到突發事件的線索,多依靠群眾的信件、電話,或者由線人提供。這種方式不僅提供線索的人少,而且重要的信息容易被忽略掉,記者在獲得線索方面相對被動。但新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讓記者可以從眾多信息中發現有用的線索,獲得線索的渠道就廣多了。
二是新媒體的實時性,為獲取和報道突發事件爭取了時間。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的使用者對于第一時間發布信息擁有越來越高的主動性。因此,記者也能第一時間獲得新聞線索,并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反應,抓住了新聞的時效性。
三是新媒體的互動性,為報道突發事件提供了更多的內容。無論是論壇、微博還是QQ群、微信,都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互動性,發布者和閱讀者能通過網絡較好地進行交流,這也保證了新媒體在報道突發事件時能獲得準確的線索內容,也便于進一步了解事件的進展情況和社會公眾對事件的看法等,使報道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全面。
可是,為追求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新媒體在報道中經常做的是“一拿到料及時報一料”,于是在突發事件的傳播中經常會出現一種窘迫的情況,那就是權威消息還沒有播報,“小道消息”就已經遍布大街小巷。很多謠言和不實言論都是通過網絡的形式傳播的,甚至造成了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將謠言信以為真,并對其進行了評論和轉貼。
真實性是新聞之本。傳統媒體對于災難性新聞內容的報道主要考驗的是播報人的播報速度,誰能獲得第一手現場資料并進行報道,誰就能掌握先機。而當前對于新聞內容的報道則更為注重真實性的報道。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誰能夠掌握準確的消息,并對其進行真實性報道,誰才能夠達到服眾的目標。這從某一個角度上來說也對相關部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需要更加注重做好發布消息、制止謠言以及凈化網絡的工作。
當前,新媒體咄咄逼人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已經開始呈現疲態。在當前的形勢下,如何占領新聞競爭的制高點已經成為新聞媒體從業人員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媒體進行改革的重要途徑。
筆者認為,傳統媒體在報道突發事件時需要高效利用新媒體,既能保持傳統媒體的特點,又能結合新媒體的優勢,通過充分結合兩者的優勢促進突發事件實現準確、高效報道。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把握“黃金時間”,以快制快。利用傳統媒體記者的采訪優勢,對事件作出判斷、調查,先在網絡上進行相應的報道。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迅速報道和盲目搶發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及時報道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沒有以真實為基礎,報道就成為謠言的突破口,沒有核實的報道,很有可能造成錯報、誤報,這樣就會使新聞失去讓公眾信服的效力,極易誤導群眾,甚至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
二是加強報道權威性,主流引導。傳統媒體要在新媒體時代作出轉變,全面、準確地報道突發事件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還要及時將信息發布出去,這樣才能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運用這種模式很好地體現了傳統媒體的特點,特別是權威性與深入性是新聞性的維護與延伸,也是新媒體傳播的短板。
三是促進媒體融合,共同提升。當前階段,很多傳統媒體都受到了新媒體的沖擊。為了更好地應對新形勢,很多傳統媒體都進行了新聞網站的推廣,并將相關的視頻、博客的內容納入新聞信息的來源系統之中,進一步強化了系統。例如,《無錫日報》為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做到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協同發展,兩者緊密合作,在媒體融合上彼此嵌入、互相通融,并進行了合理適當的分工,讓工作有所側重,真正達到了新聞的及時、準確報道。
當然,新媒體的融合并不僅僅是部門或內容的簡單融合,最核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融合。換一句話說,應該是媒體人在操作思維上的融合。傳統媒體應該有新媒體編輯的思維,新媒體也要對一線報道有整體把握,兩者只有相互進行優勢互補才能整合資源,在新媒體時代發揮最大效應,進一步提升媒體的產品質量。
G212
A
1674-8883(2016)21-0183-01
楊明潔(1980—),女,江蘇無錫人,記者(中級),無錫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