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鳳
(中國網,北京 100089)
傳統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研究
吳愛鳳
(中國網,北京 100089)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構建了全新的文化發展體系,為傳統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傳統文化的傳播模式呈現出新的特點。新媒體的傳播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哪些影響?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怎樣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播?這都是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和研究的問題。本文從新媒體傳播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入手,對傳統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有效傳播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真正做到充分利用新媒體來促進傳統文化傳播的發展和變遷。
傳統文化;新媒體;傳播
科學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媒體的呈現形式,日新月異的媒體徹底顛覆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的發展成為信息交流和消費文化的重要因素,是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以網絡、社交化媒介為代表的新媒體對于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頗深,它不僅主導著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對象和內容,而且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組織結構,甚至是文化心理結構。
第一,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存在時代背景差異、原生性較強的傳統文化被新媒體重新建構,即通過新媒體技術手段對其傳播方式和傳播形態進行“裝潢”,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再是過于學術化的、遠離生活的束之高閣的存在,至少在受眾心理上不再高不可攀。例如,各種以傳統文化為元素的電視節目的興起,以歷史為選題的《百家講壇》,到傳統民俗類節目《傳承者》以及《漢字英雄》等漢語言文字類節目,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古裝神話劇、歷史宮廷劇等,都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大眾傳播媒介當中來,通過娛樂化或寓教于樂的形式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媒介技術相適應的內容轉換。而經由社會化媒體傳播的傳統文化更淺顯易懂,脫去“陽春白雪”的外衣,走向尋常百姓家。
第二,新媒體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完整性。傳統文化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從內容的承接性和連續性而言,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原始典籍是書本形式的流傳,由于歷史環境、語言、時代背景的差異,內容與現代生活存在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當我們通過一些人來了解傳統文化思想內涵時,難以避免片段式、有選擇性的信息,加之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碎片化,這種沖突與矛盾就更加的明顯。這會導致,對某些傳承度高的信息的反復傳播,而難以理解或與現實生活聯系不緊密的內容被忽略掉。例如,呈現在公眾交往網絡中的傳統文化內容,主要是國學經典、節日禮儀風俗、飲食文化、戲曲藝術等,但這并不是傳統文化的全部。雖然新媒體環境下對信息的把關已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但是傳播內容受到了受眾的自然篩選,碎片化最終將影響傳統文化傳承的完整性,影響人們對傳統文化全面客觀的理解。新媒體時代的娛樂化傾向,在增加傳統文化傳播趣味性,提升傳統文化吸引力的同時,可能存在對傳統文化的過度消費現象。畢竟,傳統文化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嚴肅且具有邏輯意義的內容,當被過度的技術化裝潢后,傳統文化的本來面貌是否還能被完整地還原,仍是一個問號。
新媒體時代,傳播方式的變化并不是新的社會現象。文化產生伊始,處于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充當著傳播者和被傳播者的角色,從而形成了如今的傳統文化的整體面貌。因此,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決定了后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繼承,從這方面來看,新媒體肩負重任。
第一,規范傳統文化正確的方向和內容,是實現傳統文化復興的前提。傳統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存在的一些混亂現象,首先就是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缺乏統一的衡量標準,其次是專業人才短缺。傳統文化的傳播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過去的傳播會影響現在,現在的傳播也會影響將來,不能放任其自由發展。所以在傳播過程中,除了理想化的政策規范外,更應該出臺一些具體的政策規范,切實地指導傳統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傳播,使其更加的規范化,從而產生良性的社會文化互動。
第二,致力于傳統文化傳播的穩定化,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僅僅是個別感興趣之人的個人理想或業余愛好,而是一種社會常態。這就需要官方與新媒體的傳播充分配合,資源互補,形成穩定的輿論場,影響和帶動傳統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傳播。
第三,在充分調動新媒體中的傳播資源的同時,也要給予新媒體中的傳播合理的監管,如利用傳統文化論壇“招商引資”“巧立名目”的圈錢行為,打著傳統文化旗號開辦各類管理培訓班,誤導公眾對于傳統文化正確認知的行為,都應該納入監管范圍之中。
第四,和傳統文化傳播一同被提及的還有促進傳統文化產業化的概念。產業化與傳統文化,一個是商品經濟的產物,一個是歷史老古董,它們的結合對于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指的是傳統文化產業化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挑戰,則指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它又與一般的商品有著本質的區別,轉化不當會破壞傳統文化的內容,而資本的逐利性與文化的公益性的矛盾也需要解決,不然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有些學者對于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市場化、產業化存在異議,但是在提防市場化的過度消費的前提下,推動傳統文化在新媒體中傳播的產業化,接受市場的檢驗,不失為傳統文化在社會乃至世界普及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傳統文化傳播的良性發展。
當新媒體出現之后,它以一種機械復制的形式擺脫了傳統的面貌,從而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而電子技術的出現,使一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舊的媒體形式逐漸被消解,新的媒體形式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在技術的催生下產生裂變。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構建了全新的文化體系,為傳統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使傳統文化的傳播模式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和發展特色。
[1] 程亮,顏復萍.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特征與對策探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0(04):118-121.
[2] 高衛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三個傳播斷層反思[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11):21-26.
G206
A
1674-8883(2016)21-0191-01
吳愛鳳(1977—),女,河南鶴壁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網站視頻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