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河南電視臺,河南 鄭州 450000)
新媒體時代新聞真實的實現
陳 晨
(河南電視臺,河南 鄭州 450000)
社會生活中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新聞,并通過不同的媒介進行傳播,讓人們了解新聞事件。隨著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方式,加快了新聞傳播的速度,與此同時,出現了新聞報道真實性堪憂的現象。新聞具有一定的輿論導向作用,如果新聞報道不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進行報道,必然會產生錯誤的引導,影響社會的穩定。所以,在新媒體時代,必須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新媒體時代;新聞真實性;實現路徑
新聞傳播是人們了解社會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完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增加了新聞傳播的渠道,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了解任何地方發生的新聞事件,可見,新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新聞傳播者運用現代技術傳播新聞時,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傳播的基本原則,要求新聞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報道真實的新聞信息,不能夸大或是省略新聞事實,不能把自己臆想的內容加入新聞報道中,不可弄虛作假。
(一)缺少專業知識
很多新聞報道之所以會失去真實性,是因為采訪人員或新聞撰稿人員缺少對報道對象的了解,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理解編寫,不去查閱相關的資料,表述語言不準確,導致新聞內容因為缺少專業的分析和理解,無法揭示出新聞的社會含義,使新聞失實。[1]
(二)新聞信息掌握不足
新聞報道缺少真實性的另一個原因是,記者收集到的新聞信息不足,過于片面。很多記者在采訪的過程,大致了解信息后就會停止采訪,利用已經掌握的信息寫新聞稿,這樣極易導致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信息出現錯誤,有些記者雖然及時發現了問題,但也未及時改正。另外,互聯網信息的傳播人員,經常會把自己看到的內容作為真實的新聞信息發布到網上,缺少事實依據,影響人們對事物的正確分析與判斷。
新聞失實不管是以哪種表現形式出現,從本質上說,都與客觀事實不符,只是按照作者的主觀意識完成的新聞報道。[2]而新媒體時代到來,除了使新聞的傳播方式更加便捷,也為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提供了保障。
(一)深入調查
為了有效避免新聞失真,新聞采訪人員必須深入調查,挖掘深層的新聞信息,報道客觀事實。采訪人員在采訪中,要遵循“三貼近”原則,以調查研究為前提,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風。調查研究是新聞工作的基礎,只有經過調查研究,才能挖掘出新聞的事實,得到真實的信息。采訪人員收集信息時,不能太過片面,而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搜集。
隨著信息技術在社會中的應用,很多記者把新聞信息的收集工作全部轉移到網絡上,用電子郵件或查閱信息的方式搜集資料。這種信息搜集方式雖然迅速、便捷,但以這種方式收集到信息真假難辨,如果不加以辨別或深入調查就向外傳播,定會造成新聞失實。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了社會的變革,同時改變了我國的社會形勢,各類信息如洪流般在網絡上傳播,面對這一情況,新聞人員要對新聞價值信息加以辨別,深入調查,減少對互聯網的依賴,保證新聞的真實性。[3]
(二)保持冷靜
無論新聞工作者遇到哪種情況,都要保持頭腦清醒,從客觀的角度觀察事物,冷靜地處理每一篇新聞報道。
同時,管理者還需樹立全局觀念,從微觀與宏觀的角度保證新聞的真實性。首先,從微觀的角度分析,新聞工作者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與公眾建立良好的關系。新聞工作者作為公眾與新聞之間的紐帶,接收到公眾的信息后要避免用自身的主觀意識思考問題,必須把事實用特定的語言符號表述出來,認識到新聞的本質。其次,從宏觀的角度分析,即建立新聞信息系統。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逐漸增加,社會公眾既是新聞的接受者,也是新聞的傳播者,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傳播的信息真實度較低。[4]因此,建立良性的新聞信息系統,可以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素養,為公眾作出示范。
在理清思維后,新聞工作者還要對信息進行客觀的分析,對新聞信息形成深層次的理解,從多個方面思考,為公眾呈現真實的信息。
(三)遵守規范
新聞報道失真的原因有很多,特別是人們已經習慣從互聯網查找信息,進行信息傳播,這簡化了新聞收集、整理的過程,讓很多新聞工作者紛紛改變原有的新聞收集方法,忽略了新聞收集與編寫的過程,導致新聞失實。因此,電視臺等傳統媒體,要規范新聞收集、整理、編寫的各個過程,辨別新聞具有的價值,對新聞進行審核。
首先,新聞工作人員通過互聯網收集到信息后,要分析信息具有的新聞價值,然后根據價值的大小,適當舍棄。其次,對于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要根據信息已經給出的內容,確定其發生的時間與地點,深入調查,挖掘出隱藏的信息。再次,在深入調查的過程中,要從不同角度收集信息,確保信息收集的全面性。最后,工作人員寫新聞稿件時,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及時發現信息中的疑點,進行確認、挖掘,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報道真實的社會信息。
在新媒體時代下,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是新聞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分析新聞失真的表現形式,并根據不同的表現形式給出相應的對策,讓新聞充分發揮出自身的輿論引導作用,突出新聞的價值,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素質,遵守相關規范,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1] 朱立芳.新媒體時代新聞真實的實現[J].新聞知識,2014(01):100-101.
[2] 湯征.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實現新聞真實性的策略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4(13):28-29.
[3] 王彩煥.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真實的實現路徑[J].今傳媒,2012(09):44-45+54.
[4] 范立民.新媒體時代下實現新聞真實性的策略探究[J].新媒體研究,2014(05):5-6.
G210
A
1674-8883(2016)21-0206-01
陳晨(1983—),女,河南鄭州人,本科,從事新聞或者新媒體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