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悅
(大慶新聞傳媒集團,黑龍江 大慶 163311)
淺論當代社會階層變遷對電視傳播價值取向的影響
于 悅
(大慶新聞傳媒集團,黑龍江 大慶 163311)
改革開放推動了我國社會階層的變遷,尤其是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進入轉型期,我國社會階層的裂變與分化對電視傳播的價值取向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何使電視傳播價值取向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符合當前群眾的文化需要,成為新媒體介入傳媒行業后,業界十分關注的問題。本文將從社會變遷的角度出發,深入闡述電視傳播價值取向方面的基本問題。
社會轉型;社會階層;電視傳播;價值取向
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社會階層會產生不同的電視傳播價值。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結構也面臨更多的變遷與分化,電視傳播價值也隨之改變,以更加全面地為社會服務。同時,面對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巨大沖擊,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傳媒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更需要樹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從而為電視事業的發展提供指路明燈。
(一)社會階層變遷的基本表現
隨著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裂變與融合,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衍生出不同的階層和文化經濟生態。我國最近的一次社會階層變遷始于改革開放,傳統的階層破裂,產生了大量的中間階層,由此對電視傳播事業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其奠定了發展基調。國家統計局的相關資料顯示,北京的中等收入群體年收入最高,達256016元,其次是上海中等收入群體的年收入219770元,廣州的中等收入群體年收入最低為170037元。當前,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呈橄欖型并逐步發展。從大體范圍來講,社會大部分成員受經濟收入影響處于中層與中上層地位,少數處于高層與最低層地位。這樣的社會階層結構對社會各領域、各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決定了我國當前的社會形態,也成為社會階層變遷的流動性表現。有關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2.6%,超過世界總體水平(52.5%),截至2015年一季度,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6%,在歷史上首次超過50%,成為增長最快的產業,對社會階層變遷也帶來了深遠影響。依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陸學藝主編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我國的社會階層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分化為十大階層,常見的有: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專業技術人員、產業工人與農業勞動者、城鄉物業、失業、半失業階層等。
(二)社會階層變遷對電視傳播價值取向的基本要求
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使我國群眾的需求更加多元,平臺由國內上升到國際,群眾已不再僅限于當前的電視文化需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心理期待,由此給電視傳媒帶來了變革的壓力。由于我國傳媒的特殊性,尤其是電視行業作為“群眾的喉舌”“黨的傳聲渠道”,就要在迎合當前文化需求多元化趨勢的同時,引導社會輿論、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既要積極傳播新的價值取向,更要發揚優秀文化傳統,在立足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求新、求變,從而促進文化的多樣化發展。
(一)消極影響
社會階層的變遷對電視傳播價值取向最為明顯的影響是電視節目“娛樂化傾向嚴重”。各大電視臺為提升電視收視率,在娛樂化上大做文章,穿越劇、宮廷劇、選秀等甚囂塵上。在市場經濟的壓迫與競爭對手的擠壓下,相當部分電視臺逐漸偏離了自身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導致媒介公信力急劇下降。同時,電視傳媒要從根本上關注人本身,關注人的價值。但是,以人為本理念的缺失讓電視臺更關注新聞事件的曝光度所產生的轟動效應,人世間的溫情反而成為電視行業不愿報道的題材。例如,電視劇《蝸居》反映了社會現實,但將“婚外戀”劇情夸大,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第三者,為“婚外戀”涂上了一層保護色,需要堅決給予批判。
(二)積極影響
社會階層變遷為電視行業帶來了更為豐富的創作題材,人民群眾生活中的不如意、陰暗面被電視媒體報道出來,引發深刻的社會變革,推動了社會進步。同時,言論自由讓人人享有說話的權利,電視傳媒為受眾發聲提供了很好的渠道。隨著相關部門加大對輿論傳播的監督力度,嚴厲打擊新聞傳播過程中的違法亂紀行為,電視傳媒將逐步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有利于其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社會階層的變遷使民眾渴望聽見真實的聲音,也使政府官員渴望聽到民眾真實的聲音,而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對于規范媒體行為發揮了巨大作用,也在促進電視傳媒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方面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電視劇《宮鎖珠簾》和《宮鎖心玉》,運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講述風格,弘揚正能量,在提升年輕人的“幸福指數”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平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以弘揚社會先進價值觀為先
電視臺既需要發展,也需要資金,但更應承擔應盡的社會義務。在無法平衡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時,應以弘揚社會先進價值觀為先,充分實現電視傳媒行業的基本目標,即“群眾的喉舌”“黨的傳聲渠道”,從而為社會進步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在此基礎上,兼顧經濟效益,提升電視行業人員的基本薪資水平與福利待遇,提升全行業人員的“幸福指數”。
(二)堅持公正客觀的節目創作原則,傾聽群眾意見,加強自身改革
以新聞事實為導向,深入探究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以此啟迪社會良知,推動社會進步。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堅持公正客觀的原則,體現了電視傳媒正確的價值取向。而要堅守這一原則,需要電視媒體人以身作則,站穩腳跟,嚴肅立場,保證節目質量,推動電視傳媒事業的發展與進步。同時,電視媒體還要加強自身的體制改革,通過體制創新,為制作優秀的節目、欄目創造條件。積極踐行民主平等、互幫互助的理念,認真傾聽群眾心聲,廣納賢才,在電視行業內形成一股敢于講真話、敢于做真事的風氣,從而引領社會變革,推動社會的良性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發生變遷,群眾的文化需求呈現多樣化特征,這對電視傳媒的價值取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社會階層變遷對電視傳媒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需要電視媒體人加強自我總結,積極反省,在推動電視傳媒發展的同時,引領社會風尚,推動社會變革,促進社會發展。
[1] 王雯.對大眾傳媒泛娛樂化的思考[J].青年記者,2013(17):4-5.
[2] 曹宇,習艷群.試析消費主義思潮對中國傳媒的影響[J].網友世界,2012(12):37-38.
G229.2
A
1674-8883(2016)21-0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