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龕
(營口廣播電視臺,遼寧 營口 115000)
新聞采訪中心理因素控制的分析與應用
王 龕
(營口廣播電視臺,遼寧 營口 115000)
發現新聞信息并進行采訪,是形成新聞報道的前提和基礎,而采訪工作的完成度,會直接影響新聞的質量。在采訪過程中,其任務關系包括記者與受訪者,而兩者能否順暢地溝通,則由雙方的心理素質決定。本文主要以控制影響采訪效果的心理因素為切入點,并給出控制心理因素的方法和實際采訪中對其的使用技巧。
新聞采訪;心理因素控制;分析;應用
心理素質是否良好,會直接影響采訪的效果。因此,新聞采訪人員必須掌握相關的心理學知識,讓采訪順利進行。同時,新聞采訪人員要明確一個觀念,即采訪和心理學有必然的聯系,只有運用心理學的知識,有效控制自己與受訪者的心理情緒,才可以讓采訪達到最佳的效果。
第一,新聞采訪不是單方面的談話,而是記者與受訪者的雙向互動,必須在互相信任的人際關系下完成。在采訪中,記者要圍繞已經發生的新聞事件提問,而受訪者也要圍繞新聞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讓雙方建立思想上的交流。
第二,采訪中,雙方產生心理活動和情緒波動都是以新聞事件為前提的。也就是說,心理和新聞緊密相連,通過對新聞認識的變化,造成心理波動。[1]
第三,新聞采訪中,記者除了必須與受訪者交流外,也要與周圍的圍觀群眾交流,全面了解新聞事件,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因為,新聞記者除了是一個個體外,同時也是新聞媒介的代表。同樣,受訪者的言論只代表一部分人的觀點,如果只采訪單一受訪者,得到的信息就會較為片面。
(一)記者心理波動的影響因素
在采訪中,記者經常會面臨一些突發情況,如果記者無法及時應對,或是無法快速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都會讓受訪者的心理發生變化,為采訪帶來負面效果,導致采訪質量降低。
1.記者的性格。記者的性格會影響整個采訪效果。如果記者的性格較為內向,一旦出現突發情況,不易快速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有時甚至會保持沉默,或是用武力解決問題。這樣不僅降低了新聞質量,還為所屬的新聞機構帶來了不好的影響。而性格外向的記者,則會主動與他人交流,快速給出解決方案。[2]
2.記者的心境。人在特定的環境下會產生相應的情緒,也就是心境。因為記者需要隨時待命,工作內容不穩定,極易造成個人心境的變化。而影響心境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個人的素質和文化修養,如果個人素質較差或文化修養較低,都會讓自己的心境發生變化。
(二)記者控制心理波動的方法
1.調節情緒。在采訪中,記者要保持穩定的心態,提高自身的應變能力,控制自己的表情,保持自己在采訪中的主導地位,多角度地了解新聞真相,報道真實的新聞事件。同時,性格內向的記者也要改變自己的性格特點,一旦出現突發情況,必須積極與他人交流,提高新聞采訪的質量。
2.增強意志力。增強意志力是指:不管采訪過程中出現什么情況,都可以堅持采訪。因此,記者要根據不同的采訪情況,減少采訪的阻礙。例如,記者采訪運動員時,要用體驗式報道的方式,進行實際體驗,完成新聞報道,提高報道質量。
3.改變自己的心理。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保持積極的心態,保證新聞報道的質量,起到表率作用。
(一)讓記者保持平等的心態面對受訪者
在新聞采訪中,記者是整個采訪的主導者,記錄受訪者和其他群眾給出的信息,不用主觀情緒引導自己。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要始終保持微笑,調整自己的面部表情,控制心理因素的變化。而受訪者接受采訪時,會直觀地看到記者的表情,一旦記者的表情變得嚴肅或僵硬,受訪者就會出現情緒波動,影響其情緒。所以,記者要讓自己的表情放松,用眼神和受訪者溝通。另外,記者還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受訪者。這要求記者在面對社會名人或領導時,不要存在膽怯心理,要由內而外地表現出自己的自信,而面對普通群眾或是社會弱勢群體時,要放低自己的姿態,拉近與受訪者的距離,從而得到真實的新聞信息。[3]
(二)善于察言觀色,積極應對突發情況
新聞采訪經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記者與受訪者在和諧的氛圍中交流,讓采訪順利進行;另一種情況是記者和受訪者之間關系僵化,雙方處于敵對的狀態。而為了避免出現第二種情況,記者要從受訪者的表情和肢體動作的細微變化中,發現其心理變化,并根據這些變化,適當調整談話的語氣和內容,以得到較好的訪問效果。如果出現冷場的情況,記者要快速給出應對的方案,運用微笑或是肢體動作,調節僵化的采訪氣氛,使受訪者積極配合自己的采訪,提高新聞采訪的質量。
(三)控制自己的心態,推進采訪的深入
首先,記者在正式采訪前,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了解受訪者的心理,從而給出多個采訪方案,形成初步的采訪提綱。如果是采訪新聞事件,記者要參考其他類似的新聞事件,設置問題,并根據現場的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如果是人物采訪,則要預先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與受訪者建立情感和精神上的交流。其次,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及時了解受訪者的心理需求,在適當的時間推進采訪的深入。
(四)了解采訪對象的性格特點,引發“共鳴”
新聞記者進行實地采訪時,要運用不同的交流技巧與心理學的知識,拉近自己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根據受訪者的語言表達與肢體動作,了解其性格點,讓對方形成“自己人”的觀念,引發“共鳴”。“自己人”的心理觀念是指: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要掌握與受訪者有關的信息,發現自身與受訪者相近的觀念,并以此為切入點,展開訪問。通過這一方式,可以讓記者得到真實的采訪信息,提高采訪的質量。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控制自己的心理變化,改變自己的性格和心境,把控情緒,增強自身的意志力,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因此,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要突出自己在采訪中的主導地位,以平等的心態面對受訪者,善于察言觀色,積極應對突發情況,控制自己的心態,推進采訪的深入。
[1] 潘承斌,黃元章.新聞采訪中心理因素控制的分析與應用[J].中國傳媒科技,2013(24):60-61.
[2] 孫丹.新聞采訪中心理因素的有效控制[J].中國傳媒科技,2013(24):108-109.
[3] 王振榮.淺析新聞采訪中心理因素的控制[J].新聞傳播,2014(02):44-45.
G212.1
A
1674-8883(2016)21-0235-01
王龕(1974—),男,遼寧營口人,本科,研究方向:新聞采、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