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江江 王 薇
(安徽廣播電視臺 交通廣播,安徽 合肥 230071)
淺議地方廣播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建設——以安徽交通廣播為例
崔江江 王 薇
(安徽廣播電視臺 交通廣播,安徽 合肥 230071)
作為全國首家省級政府應急廣播,安徽交通廣播在應對突發事件、構建地方廣播的應急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本文以安徽交通廣播為例,分析廣播應急傳播的作用和意義以及應急機制的構成要素,為地方廣播構建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提供參考。
突發事件;廣播應急傳播;應急機制;安徽交通廣播
在突發事件頻發的當下,如何應對突發事件是舉國上下都很關心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立統一聯動、安全可靠的國家應急廣播體系,這一體系也被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統籌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電臺,建立與各種應急信息渠道的聯通機制,實現在突發事件中第一時間發布民眾所需應急信息的目標。2013年4月22日,國家應急廣播在四川雅安地震震中蘆山縣開播定向應急廣播,這也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次以“國家應急廣播”為呼號,在突發災難事件中對災區民眾定向播出的應急頻率。而早在2011年9月,安徽交通廣播就率先成立了我國第一家省級政府應急廣播,在應對突發事件、構建地方廣播的應急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
作為安徽交通廣播主播,筆者曾經多次參與安徽交通廣播的各類應急直播。本文將結合實踐經驗,以安徽交通廣播為例,談談對地方廣播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建設的看法。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1]
突發事件多為一些負面性事件,對人們正常的社會生活帶來巨大的沖擊力。突發事件具有以下特點:
(一)突發性
突發事件是否發生,發生的時間、地點、方式、程度等都是不可預判、難以預測的。
(二)復雜性
有些突發事件是各種矛盾激化的結果,會呈現一果多因、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復雜狀態。由于其復雜多變,處置不當可能會加大損失、擴大范圍,產生更嚴重的后果。突發事件的復雜性還表現在它的預防控制系統也很復雜,涉及多個部門的分工協作。
(三)破壞性
所有的突發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對社會心理和個人心理造成破壞性沖擊。
(四)聚眾性
突發事件因其突發性和破壞性,會在短時間內引起大眾的高度關注,形成集束傳播。
(五)持續性
突發事件的持續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突發事件始終伴隨人類社會,在整個人類文明進程中,突發事件從未停止過;第二,具體到某一起突發事件,它有一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
(六)失衡性
正常的社會生活保持在一種秩序正常、狀態均衡的情境中。但是突發事件的發生會導致信息集束傳播,各種消息滿天飛,打破正常社會秩序的均衡狀態。面對各類突發事件,建立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從2006年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200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到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立統一聯動、安全可靠的國家應急廣播體系,一系列的政策法規有效地推動了國家層面的應急體系建設。它們進一步明確了各部門的職責,將部門協調行動制度化,以保障各部門能在第一時間對突發事件作出準確判斷,迅速反應。
廣播作為傳統媒體,具有反應迅速、傳播高效、覆蓋廣泛、接收便利等獨特優勢。在一系列的突發事件中,如2008年的冰雪災害和汶川大地震等,廣播充分體現了自身的巨大價值,在搶險救災的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在和外界失聯的災區,廣播擔負起了抗災、救災的信息通報、中轉、協調和組織的職責,成為政府直接面向災區群眾進行救災的指揮調度平臺,在黨和政府與受災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擔負著傳遞政府聲音、解答民眾疑惑的任務。在發生突發事件的時候,政府要發布權威聲音,安撫民心;媒體要第一時間發布信息,打時間戰和內容戰;而民眾要滿足知情權,了解政府的措施以及事件的進展。面對突發事件,如何協調政府、媒體和受眾的關系?這就需要建立一個可以有序運轉、良性循環的應急機制,實現政府、媒體和受眾的良性互動。
當下的地方廣播媒體,在人員、設備、技術等方面都存在問題。面對突發事件,如何用最短的時間作出迅速和準確的反應?這就需要建立和相關職能部門信息溝通的平臺,建立反復預演的應急機制。通過這種方式傳遞政府聲音,實現正確的輿論引導;滿足受眾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掌握新聞宣傳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打造媒體的品牌形象。
因此,建立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是國家政策層面的要求,也是發揮媒體作用、滿足受眾需求、打造媒體品牌,促進媒體自身不斷進步和發展的要求。
廣告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整合傳播”,簡單地說就是所要傳播的所有信息在統一的策略指導下以同一聲音傳達給廣告受眾。突發事件所激發的媒體應急機制其實就是一種整合傳播,它需要跨地區、跨部門、跨欄目的合作,打破各種界限和壁壘,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應急機制的構成要素,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
(一)內部因素
第一,領導核心:確保能夠進行整體協調,和各方進行有效溝通,確定報道方案,把控輿論導向,發揮快速判斷和決策的作用。
第二,人員組成:能力超強、經驗豐富的編輯、記者、主播,可以打破界限,很好地進行配合協作。
第三,應急預案:根據媒體特點,針對不同突發事件的不同特點,整合資源,采取不同的報道方式和節目形態等。
第四,技術支持:為不同突發事件的不同報道方式,如圖文直播、電話連線、視頻直播等提供技術和設備支持;搭建和廣大聽友的互動平臺,如短信平臺、公眾微信賬號、公眾微博賬號、媒體專屬App等,保證能和所有的聽友及時互動,并搜集相關信息。這些都需要有相對應的電力、網絡、設備等方面的技術支持,以保證新聞報道的順利進行。
第五,后勤保障:車輛、食物、飲水甚至報道人員的人身安全保障等內容。
(二)外部因素
打造完善的信息溝通網絡。在平時就要通過跑口記者的聯系、合作單位的構建等途徑與方式,和相關部門建立良好的溝通聯絡機制,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應對突發事件時搜集信息的權威性、完整性和便捷性。
安徽交通廣播成立于2004年1月1日,2011年9月成為安徽省政府應急廣播。在每一次突發事件的應急直播中,安徽交通廣播都通過整合人員和信息的整合傳播,傳遞權威的信息,為受眾解答疑惑,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從2008年的抗擊暴風雪開始,在2012年3月合安高速煙花爆竹大爆炸應急直播、2012年8月合肥大暴雨應急直播、2014年合肥五里墩立交橋封閉全城大擁堵應急直播以及2016年7月合肥肥東長臨河鎮姚埠圩抗洪搶險應急直播等多次的應急直播中,安徽交通廣播形成了完整、高效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它包括應急值班制度、應急報道的聯動機制、應急直播的分類分級、突發事件的分類分級、突發事件的預判預警、應急宣傳的備份等。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培養了反應迅速、戰斗力強的應急報道團隊。接下來,筆者將以安徽交通廣播“合肥肥東長臨河鎮姚埠圩抗洪搶險應急直播”為例,分析安徽交通廣播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的建設策略。
(一)安徽交通廣播應急直播案例
進入2016年夏季,安徽省部分地區出現了長時間、集中性的降水,導致不少河流長時間、高水位運行,險情頻發!2016年7月5日22點10分左右,安徽省應急廣播即安徽交通廣播接到安徽省政府應急辦信息:合肥肥東長臨河鎮姚埠圩雙斗門出現坍塌險情,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趕到現場指揮應急搶險,肥東縣委書記、縣長在現場率隊處置。
經過研判,安徽交通廣播確定其為一級應急事件,在頻率主持工作的副總監制周原的領導下,中斷正常節目,通知相應人員,開始應急直播。安徽交通廣播后勤保障部門迅速為前往一線的應急主播、記者調集車輛,安排救生衣、手電筒等應急設備。
7月5日22點30分,應急直播開始。應急主播在第一時間整理了當地的天氣情況、水文情況、道路通行情況等,提醒當地的朋友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通過熱線、微信、微博的方式介紹當地的具體情況。應急直播剛剛開始,就通過熱線、微信平臺接收到了當地聽友發來的現場照片。另外,還有無數的私家車主、出租車駕駛員向我們反饋,如果可以,他們愿意無償地接送當地需要轉移的群眾。
7月5日22點45分,連線安徽省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當地天氣情況。
7月5日23點10分,連線當地抗洪指揮部的工作人員,介紹洪水情況。
7月5日23點35分,介紹救援部隊救援準備工作和救援情況。
7月6日0點31分,因為大雨毀路,安徽交通廣播的應急直播團隊在奔波了近2小時之后才到達現場,這也是全省首家到達現場的媒體,隨即應急主播和應急記者通過電話連線和視頻直播的方式,傳回了現場的聲音和畫面。雖然合肥肥東長臨河鎮姚埠圩雙斗門出現坍塌險情,但是各級政府因為提前作出了預判,大部分的居民已經撤出。現場搶險人員一方面的工作是搶險,一方面是挨家挨戶地搜尋被困群眾,確保不落下一個人。作為安徽省政府應急廣播,安徽交通廣播不但發布及時、權威的信息,更積極幫助政府救援排憂解難。
7月6日0點09分,聽友向安徽交通廣播求助:患有輕微精神疾病的舅舅長期獨居,水已經淹到家門口了,舅舅仍然在家中,請求救助。安徽交通廣播第一時間發布信息,并把情況反饋給當地領導,很快便有了回音:村干部已經前往現場救援。
7月6日1點28分,安徽交通廣播應急記者洪捷、王巖穿上救生衣,登上沖鋒快艇,前往最核心的現場了解災情并發回連線和視頻報道。
7月6日1點37分,現場救出1名被困群眾!安徽交通廣播應急記者洪捷在現場進行了視頻速報。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迅速通過安徽交通廣播的電波、微博、網易在線直播傳到全省各地。
7月6日1點39分,求助聽友被洪水圍困的舅舅被救了出來,應急主播大城第一時間報道了這一消息。
救援進展、險情介紹、路況梳理、聽友互動,就這樣安徽交通廣播星夜抗洪應急大直播一直在進行。
7月6日3點05分,來自肥東縣委宣傳部的權威信息以文字、語音的形式迅速通過電波、新媒體平臺發布出去。肥東縣委宣傳部的新聞稿包括險情介紹、政府的組織安排、受災的情況、人員的安置情況等。
這一次的應急直播,也只是安徽交通廣播針對雨情汛情開啟不間斷大直播的一部分。在整個汛期,安徽交通廣播從道路通行到災區現場,從群眾安置到災后重建,溝通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第一時間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第一時間報道災區情況;第一時間發布道路通阻信息。安徽交通廣播彰顯了省級應急廣播的速度和價值,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二)安徽交通廣播應急機制建設策略
第一,充足的應急預案。在安徽交通廣播的應急預案中,各類突發事件分級標準明確,全頻率各個部門、各級領導、各個崗位在應急直播中的崗位職責明確。一旦遇到突發事件,路況編輯首先盡可能地了解詳細信息,然后由值班編輯和值班主任預判等級,通知突發事件對應等級的應急負責人。由負責人根據對應的應急直播等級確定報道方式和節目形態,通知相關人員、聯絡相關單位、準備相關設備,并開展應急直播。在這份應急預案中,全臺各個部門、各級領導甚至各個崗位的職責明確,應急直播等級的劃分標準明確,不同應急直播等級對應的聯動單位和聯動人員明確,形成了一個銜接順暢、溝通便捷的應機直播生產線,可以隨時根據突發事件的形態和發展態勢進行迅速、準確的應急直播并且可以隨時進行調整。這份應急預案的制定也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在多次、多種類型的突發事件應急直播中不斷修改、完善之后形成的。
以上文安徽交通廣播抗洪搶險的應急直播為例,因為有完備的應急預案,根據合肥肥東長臨河鎮姚埠圩雙斗門抗洪搶險的現實情況,頻率領導判定其為一級應急事件,隨即根據一級應急事件的直播要求,中斷正常節目,派出值班的應急記者、應急主播,開始應急直播。同時,根據突發事件類型和應急預案要求,聯動地方政府、氣象、交通、救援部隊等相關部門,第一時間搜集、發布權威信息,解答聽眾疑惑。立刻建立起了政府、媒體、受眾在突發事件中的良性循環機制,為后續的信息搜集和發布奠定基礎。
第二,高效的應急團隊。我們在文本中看到的、聽眾在廣播中聽到的是面對突發事件應急主播開始直播,應急記者趕赴突發事件現場進行的采訪報道。他們深入一線、整合信息,發布最及時、最權威的信息。而在這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應急演練和模擬直播。針對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安徽交通廣播每年都會進行多次的模擬演練,應急直播預案人手一份,定期考核,目的是讓所有人明白當突發事件發生時,自己應該在什么位置以及做什么事。每一次的應急直播之后,全頻率都會進行總結,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是否順暢?應急記者的報道是否抓住重點?應急主播的情緒處理是否合適?整個應急直播的傳播效果怎么樣?如何做得更好?在多次的應急直播過程中,應急報道團隊不斷磨合,不斷提高應急報道能力,這樣才能在第一時間根據應急預案的安排,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作用,做出精彩的應急直播報道。
第三,聯動的應急網絡。為了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搜集和發布更權威、更完整、更及時的信息,安徽交通廣播一直在努力加強和各個職能部門的合作和交流,建立地域性應急聯動平臺。安徽交通廣播先后和安徽省政府應急辦、公安、交警、消防、城管、衛生、高速、氣象、民航等多個部門形成聯動機制,并且先后在安徽省路警聯合指揮中心、安徽省消防總隊、安徽省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合肥市交警支隊建立了安徽交通廣播專屬直播室。這些專屬直播室平時有專人值班、收集信息,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可以隨時進行應急直播。另外,2013年7月12日,安徽交通廣播組織了安徽省各市交通廣播的負責人會議,會上指定了各地突發事件的緊急聯系人,建立了突發事件省市聯動報道的合作構架。安徽交通廣播的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省內首創、全國獨家,為更好地進行應急直播搭建了溝通順暢的信息交流平臺。
正是因為有了信息順暢的地域性應急聯動平臺,在合肥肥東長臨河鎮姚埠圩雙斗門出現坍塌險情的時候,安徽交通廣播能第一時間從安徽省應急辦了解到相關信息;能第一時間組織安徽省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肥東縣委宣傳部、抗洪指揮部、救援部隊等部門和單位進行直播連線,發布權威信息,實現正確的輿論引導,打贏時間戰和內容戰;在群眾求助的時候,能第一時間通知當地政府進行及時救援,保證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第四,多媒體融合的傳播平臺。從微博、微信到各種視頻直播App的興起,新媒體的發展讓新聞傳播有了更多的可能。安徽交通廣播每一次的應急直播都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融合傳播,讓傳播效果最大化。安徽交通廣播關于合肥肥東長臨河鎮姚埠圩雙斗門抗洪搶險的應急直播一共持續了5個小時。這次應急直播除了通過廣播傳播,還在網易新聞客戶端、安徽交通廣播官方微博、公眾賬號同步進行圖文、視頻直播。全省無數聽友通過廣播聽節目,全國無數牽掛家鄉的網友通過新媒體平臺微博、微信、網易新聞客戶端了解家鄉抗洪搶險的動態。安徽交通廣播通過一張張現場照片、一組組現場連線、一段段現場視頻實現了“集束傳播”效應,讓民眾放心、寬心、暖心。5個小時的直播,安徽交通廣播的官方微博、公眾微信賬號、網易新聞客戶端發布的信息,其綜合閱讀量超過30萬,創造了驚人的傳播效果。
面對突發事件,地方廣播應建立政府、媒體和受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第一時間搜集信息,發布權威信息,做好黨和政府的喉舌;正確引導輿論、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塑造政府的正面形象;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這是媒體必須發揮的作用和承擔的責任。同時,當發生突發事件時,在一次又一次的應急直播過程中,地方廣播鍛煉了隊伍,打造了品牌,提升了知名度、美譽度和受眾的黏合度,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和完善。希望全國首家省級政府應急廣播——安徽交通廣播建設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的經驗,能給其他地方廣播在應急機制建設方面提供有益參考。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2.
[2] 張廣利.重大突發事件中短波應急廣播系統的管理[A] .四川電影節廣播電視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 2009:41-43.
[3] 劉蘇墨,蘇媛華.淺談地方廣播媒體的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機制[J].中國集體經濟,2010(15):144-145.
[4] 李遠東,凌明偉.基于廣電的國家緊急預警廣播系統架構探討[J].電視技術,2011,35(16):75-78.
G229.27
A
1674-8883(2016)21-02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