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碩
(西北政法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
淺談網絡安全教育中的媒介素養
孫 碩
(西北政法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
面對豐富的網絡資源,人們可以充分獲取信息并發布信息、享受網絡強大的信息功能以及服務功能。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極其便捷,但實際上網絡資源的信息功能和服務功能的利用率卻極其有限,其根本原因是公民媒介素養的欠缺。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成為加強網絡安全的重要舉措。本文試圖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探究提高公眾媒介素養的途徑,以滿足新時代網絡安全的需求。
信息化;網絡安全;媒介資源;“低水平滿足”;媒介素養
習近平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2月27日)中說,“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從習近平的重要講話中可以看出,網絡安全已經被提高到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在總書記的高度關注和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導下,2016年,中央網信辦、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聯合發文《加強國家網絡安全標準化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標準和原則,以保障和規范互聯網安全。
與傳統媒體傳播不同,網絡傳播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征,受眾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饋信息,并發表意見。網絡傳播突破了傳統媒體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機制,每個傳者都是自己的“把關人”,在技術上可以暢通無阻地傳播各種信息。在網絡傳播中,信息呈現出多樣性、復雜化、良莠不齊等特點,信息安全問題成為網絡傳播中日益凸顯的問題。
網絡安全是指信息安全和控制安全兩個部分。國際標準化組織把信息安全定義為“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控制安全則指身份認證、不可否認性、授權和訪問控制。本文著重探討網絡安全中信息內容的安全問題。網絡傳播中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第一,信息泄漏、信息污染、信息易失控。
第二,在網絡環境中,一些組織或個人出于某種特殊目的,進行信息泄密、信息破壞,使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各類主體的合法權益受到威脅。
第三,網絡運用的趨勢是全社會廣泛參與,由于人們利益、目標、價值的分歧,信息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出現脫節和真空狀態,使信息安全問題變得廣泛而復雜。
在網絡安全建設的大背景下,網絡人員的媒介素質問題日益凸顯。習近平指出:“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筑網絡安全防線。”建設良好的網絡環境,必然涉及與網絡安全建設相對應的重要問題,即如何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
1933年,英國學者李維斯和湯普森的《文化和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指出:“媒介素養一般是指使用和解構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李維斯和湯普森提出媒介素養概念,旨在通過倡導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在媒介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再提媒介素養,以強化人們對于大眾傳播媒介構建的流行文化予以理性認識與判斷,強化人們抗拒大眾文化簡單的感官刺激“低水平滿足”的意識,提高人們對信息甄別、判斷的理性思維,以及利用大眾傳媒表達自我傳播信息的能力,抵制和最大化降低大眾媒介傳播過程中的負面影響。媒介素養旨在幫助人們學會和掌握有效使用媒介表達自己思想的方法。在大眾媒介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的今天,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尤為重要。[1]
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媒介素養教育已在歐洲、大洋洲和亞洲等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由最初的教導青少年如何規避大眾媒體文化的消極影響逐漸發展成一種旨在提高媒介受眾批判地認知吸納媒介信息能力的終身教育”。[2]
媒介素養的缺失及其負面影響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第一,人們在接收、處理信息時缺乏理性思維,呈現盲目與被動的狀態。媒介化時代的人們深切感受到媒介給我們帶來的益處,媒介使我們接觸到一個無限廣袤的世界。但同時,媒介的弊端也悄然滲透進人類社會,浸入人們的思想和意識中。在這個媒介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們被海量信息所包圍。一旦缺失媒介素養,就會導致人們缺乏對信息的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人們就會逐漸喪失理性判斷思維。
第二,有專家指出,對于青少年而言,虛擬世界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誘導精神,將擬態世界與現實世界混為一體。多起模仿案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網絡傳播漫漶無邊,缺乏管理,導致暴力、血腥、黃色等不良因素充斥網絡。同時,也說明缺乏基本的媒介素養,人們會在充斥媒介信息的世界喪失理智,陷于迷茫與混亂不能自拔。
第三,媒介的娛樂功能被無限放大,人們沉迷于各種信息、各種娛樂之中,娛樂至死的意識和生活方式讓人們終日沉浸于無聊瑣碎的事物之間,媒介機構也以自身經濟利益為目標,極盡其能,不擇手段、無論形式,引導公眾沉浸于各種盛筵式的狂歡,這種娛樂至死的潛意識使得大眾文化最終會向淺顯化、庸俗化蛻變。2016年夏秋之交,某明星的微博離婚聲明成為下半年以來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娛樂話題,各類媒體連篇累牘、樂此不疲地對此明星的婚姻及婚變追逐揭秘,使得本屬人們茶余飯后談資的內容令重要的時政新聞讓位,像這樣的個人生活隱私等話題充斥在各大媒體的重要版面。
第四,青少年人群心智發展及知識結構不夠完善,其閱讀量有限、社會閱歷不足等諸多因素,導致這一群體對于網絡信息真偽、是非優劣等缺乏辨別能力。
“網絡虛擬性表現為網絡空間的虛擬性、網絡行為主體身份的虛擬性、網絡行為的虛擬性。網絡虛擬性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也對其起到了一定的阻撓作用。它造成了人的虛擬異化、人在交往中的人際信任危機以及人的思維模式化。消除網絡虛擬性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阻撓作用需要構建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建設性關系、加強人的道德情操修養、提升主體的自我評判能力。”[3]
充斥垃圾信息、虛假信息及娛樂信息、媒體熱衷炒作的網絡生態,給青少年人群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他們對于是非、優劣等的判斷缺乏依據和標準。而大眾傳媒對商業利益的追逐缺乏人文意識,對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第五,青少年人群過分依賴網絡獲取信息,過度沉溺于網絡,導致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熱情大幅度降低,一味熱衷于大眾媒介構建的生活模式和人生框架,并以此來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標及價值取向。
近年來,“網絡明星”一夜爆紅,各種真人秀節目收視率居高不下,數以千萬計的龐大粉絲團的集體膜拜、圍觀明星等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各路媒體炒作所營造的浮夸與浮躁的生活氛圍,引導無數的青少年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另外,網絡游戲則讓他們感受到現實世界以外的快感。“人有自我放縱的一面,也有克服自身欲望和本能的一面。大多數人只是偶爾放縱一下自己,而且是在法律和道德許可的范圍內,宣泄一下本能的激情。但有的時候,在一些人那里,這種自我宣泄無節制地被放大,成為一種常態。”[4]
在這個虛擬世界中,玩家可以隨意殺人、放火,為非作歹而不必承擔任何后果與責任,格斗、殺人的快感吸引了無數的網游癡迷者。在種類繁多的網絡游戲中,廝殺、搏斗、血腥、暴力等元素充斥其間,在這里,這些與現實中的犯罪無關。長此以往,會讓一些青少年形成冷漠、孤僻、蔑視人性、不負責任的性格。每天沉浸在這樣虛擬的世界中,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都極容易被扭曲。
媒介素養是媒介化時代所有社會成員的基本素養,是生存于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有資料顯示,2014年上半年,25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數通過網絡瀏覽新聞、聊天交友、玩網游,只有不足15%的人是為了學習各種知識而上網。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面對豐富的網絡資源,只有為數不多的人能夠充分獲取信息并發布信息、享受網絡強大的信息功能以及豐富的服務功能。究其原因,是受眾欠缺媒介素養或媒介素養嚴重不足,提高公眾媒介素養水平成為加強網絡安全的重要舉措。
提高公眾媒介素養的重要意義已成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共識。關于如何提高公眾媒介素養,國內外專家學者多有論述,觀點見解雖并未達成一致,一些舉措也尚在探索階段,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個媒介化時代的優秀人才,其科學理念、邏輯思維、人文素質、文化修養等構成的綜合素養和知識結構中,有一個新的內容必將列居其間并豐富其內涵,這就是網絡時代、網絡安全的必備——媒介素養。
[1] 蔡國芬,張開,劉笑盈.媒介素養[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144.
[2] 常凌翀.媒介從業人員與媒介素養[DB/OL] . http://media. people.com.cn,2005-04-23.
[3] 李紅梅.網絡虛擬性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阻抗[J].蘭州學刊,2009(11):65.
[4] 張閎.迷失在虛擬與現實之間[DB/OL].搜狐,http://roll. sohu.com/20120812/n350457963.shtml,2012-08-12.
G641
A
1674-8883(2016)21-0260-01
孫碩(1964—),女,陜西西安人,本科,講師,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教師,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