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洋
(上海交通大學 媒體與設計學院,上海 200435)
直播與綜藝模式研究
舒 洋
(上海交通大學 媒體與設計學院,上海 200435)
由于觀眾屬性和需求的變化、技術的發展、廣告商投資的轉移,“綜藝+直播”成為當下頗受追捧的綜藝模式,其主要有在綜藝節目中加入幕后直播、全程直播、網絡直播、養成類直播和海選直播等五種模式,但不同綜藝與直播的結合深度不同。
直播;綜藝;互動
如果日后有人回顧21世紀的文化產品發展史,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衍生品時,“直播+綜藝”的節目模式必能留下一星半點的蹤跡。因為這是一種能夠滿足主流觀眾口味,又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傳統電視、視頻網站和直播平臺的負擔,還是種能使荷包滿滿的新型綜藝模式。
首先,簡要論述主流觀眾都發生了哪些變化。當下的綜藝節目主要以被打了標簽的#獨立80后#、#叛逆90后#和#二次元00后#為觀眾。一切都發生得理所當然,真偽科蜜同步觀看時差16小時、遠在洛杉磯的退役比賽,再一起發個朋友圈;“迷妹”們一邊對大洋彼岸的“霉霉”“抖森”是去了英國還是羅馬了如指掌,一邊“翻墻”觀戰“霉霉”閨蜜團的撕戰。手機、Ipad是標配,不懂的就百度一下、沒事兒刷一下微信、遇到憤怒的事兒就拍個照發條微博,順手@一下記者宣克炅,準是有效的。所以,互聯網基因早就內化于這些年輕觀眾之中,“互動、實效、對話”也成了他們對新事物,包括綜藝節目的期待。
移動通信技術福澤了年輕人,卻把電視節目“擺了一道”。回溯綜藝節目的發展史,從“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正大綜藝》,到“超女”“快男”鑄就綜藝的第一波小高潮。不過,選秀模式過后才是綜藝節目真正遍地開花的階段。《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成為這個領域的現象級節目。不過好景不長,這很快就變成了綜藝節目的“自嗨”,因為它們再也滿足不了“博覽群書”的年輕觀眾。雪上加霜的是,觀眾的注意力正在被第二屏、第三屏,還有滿大街跑的寵物小精靈分散。這樣一來,哪還有“沖頭”愿意贊助千百萬砸在這個冷清的屏幕上呢?
無獨有偶,視頻網站也遇到了相似的瓶頸。視頻網站的生機源于它是一種“更輕的觀看方式”,內容變得可以攜帶,大家就在上下班路上樂呵呵地一起看視頻。相比電視,視頻網站有更大的空間做內容創新,若內容稍顯過火,不是被“嗶——”,就是變成大頭照,要么統統變成“丁(J)圈(Q)凱(K)尖(A)”,要么被勒令下架。視頻網站一邊整改內容,一邊就在掉粉,廣告主早就沒影兒了。
電視平臺和視頻網站愁眉不展的2016年,恰巧是“直播元年”,這一階段的內容都要往直播上靠一靠。像映客這樣的直播新秀平臺還在跑馬圈地,而斗魚這樣的游戲直播平臺倒是發展成熟,正需要新鮮內容來提高用戶的黏性。因此,熊貓TV、斗魚TV、奇秀等都開始著手布局新模式。于是,它們推動了“綜藝+直播”模式的出現。
(一)錄制節目+幕后直播:《隱藏的歌手》
湖南衛視的這檔音樂模唱綜藝節目將直播鏡頭對焦在舞臺之外,實時直播明星化妝間,觀眾可以隨意向明星提問。這一類直播明星幕后故事的模式,打破了過去節目制作組與觀眾的互動壁壘,看似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但直播的內容與節目本身是分離的。也就是說,它只是給綜藝節目加上了“直播元素”。
(二)全程直播、受眾參與:《潛行者計劃》
這是一款貓鼠游戲式的大型互聯網直播秀,為期10天,全程24小時直播,網友可以通過隨時觀看選手位置、提供追擊線索,打賞、購買游戲裝備和投票來決定選手命運。跨平臺直播的模式算得上是突破性的嘗試,而且觀眾會覺得終于做了回“上帝”,有較強的參與感和較高的互動性。但美中不足的是,盡管每一期節目都會被剪成精華版,但與經過導演和編排的電視節目相比,顯然要粗糙很多。
(三)“網絡直播”作為內容生產元素:《十三億分貝》
這檔音樂方言類節目的模式是“錄制即直播”,網友通過直播平臺實時觀看兩個房間內的表演,與主持人互動,決定選手的去留。觀眾可以看到和電視節目中不同的主持人,如不會打字的涵哥。這種方式讓觀眾覺得更有趣、更平等,是一類創新。
(四)養成類“綜藝+直播”:《Hello!女神》
國內首檔互動養成秀《Hello!女神》正在海選中。據說節目充分利用直播平臺,結合科技手段,網友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通過數據投影以及多達300個的操控功能,讓“女神”的養成出自觀眾的意愿。聽上去還是挺fancy的,不過實際效果還有待檢驗。
(五)“海選直播+決賽錄播”
近期的新節目深度挖掘平臺特點和優勢,以“網紅、網友、明星”間的比賽為主題,以“棚外+棚內”“直播+錄播”為呈現模式。網友票選出網紅,給予他們與偶像明星深度接觸、同臺演出的機會。而且,網友也可以通過直播平臺隨時參與和偶像以及網紅的互動。
“直播”備受追捧的原因,除了它豐富了節目模式外,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是,它留住了傳統的冠名商、廣告植入商,還能通過打賞、虛擬禮物甚至流量合作增加了各相關利益方變現的渠道。
隨著直播概念及技術的日益純熟,“綜藝+直播”未來會產生更加深度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會淘汰“生搬硬套”的模式,保留下“錦上添花”的部分,這才是真正適合這個播出模式的內容。而如何真正做好這一筆“注意力”生意,仍舊依賴于內容方對觀眾、傳統電視媒體、視頻網站、直播平臺的洞悉、預測及反饋。
[1] 為了宣傳綜藝節目,騰訊推出了24小時直播App[EB/OL].好奇心日報,http://www.admin5.com/article/20150624/605946. shtml,2015-06-24.
[2] 綜藝節目的想象空間不夠了,《我是大美人》怎樣轉型到直播APP[EB/OL].鈦媒體,http://help.3g.163.com/15/102 6/09/B6RHT19900964K9D.html,2015-10-26.
[3] “正規軍”遭“游擊隊”圍攻,直播正成為綜藝業內最大的焦慮[EB/OL].娛樂資本論,https://www.huxiu.com/article/ 151838/1.html?f=member_collections,2016-06-09.
G206.3
A
1674-8883(2016)21-0269-01
舒洋,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