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舟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新聞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2)
“融媒體”視閾下高校校報轉型初探
方 舟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新聞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2)
隨著數字網絡技術為支撐的媒介新形態的迅猛發展,高校校報作為校園媒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文試圖從“融媒體”形勢下高校校報的定位出發,從校報視覺形象提升、出版周期與版面結構調整、新聞主體與內容的提升和發行渠道的拓展等方面,為高校校報的轉型創新提出可行的方案。
“融媒體”;高校;校報;轉型
自近代第一份高校校報——《北洋公學》誕生以來,高校校報已經走過了120余年的歷史。校報作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和重要載體,是高校黨委、行政的機關報,具有明確的辦報宗旨,是學院重要的思想輿論陣地,擔負著辦報育人的重要任務。校報對大學校園內的意識形態、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理論研究、文藝鑒賞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經濟與政治形勢對當代媒體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互聯網的快速崛起,各種信息傳播方式更新換代,以數字網絡技術為支撐的媒介新形態,更是以迅速、便捷、消解權威的特點成為媒介主流。互聯網問世后第3個10年,紙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全社會范圍來看,多家知名報紙停刊,2014年元旦期間,上海《新聞晚報》出完最后一期,宣布正式退出歷史舞臺;2015年,香港《新報》《成報》先后停刊……“紙媒已死”已經不再是一個學術界討論的話題,而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高校內,雖然校報不具備盈利屬性,但其面臨的“被邊緣化”窘境亦不容忽視。因此,思考和探尋高校校報的轉型創新刻不容緩。
(一)何為“融媒體”
自2014年《光明日報》率先提出“融媒體”概念,“融媒體”憑借其“打通各種媒體介質、平臺、新聞生產和消費等環節”的深刻內涵,迅速取代了“大而全”的全媒體概念,成為一個時代熱詞。
“融媒體”如何定義?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不難發現,這個理念以發展為前提,以揚優為手段,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使單一媒體的競爭力變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
(二)校報在“融媒體”中的角色定位
與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不同,校報的紙質載體決定了其在出版周期、信息量、交互性、表現形式方面無法與新媒介比肩。新聞成了“舊聞”,無法與讀者充分互動,信息量小。在這樣的劣勢下,如何重新定位校報?
挑戰往往與機遇同行,數字網絡技術下的新媒體雖然具備各種優勢,然而紙質媒體的檔案與數據庫功能卻是他們所無法企及的。更為重要的是,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人們往往無法辨認、甄別其可信度與真實性。而校報因其權威性與官方性,是讀者獲取重大消息的可靠來源,所以校報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在“融媒體”時代,校報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角色定位,從檔案數據庫功能與內容權威性兩方面出發,提升自身價值。
(一)視覺形象提升
1.充分利用校內與校外資源,整合設計團隊,提升校報視覺吸引力。由于校報本身是一個傳統的媒體介質,而高校為校報配備的人手又往往相對不足,這也造成了大部分校報缺少對外部形象的關注與策劃,從而使讀者的興趣消減。對此,我們應該主動整合校內校外設計資源,整合設計團隊,在兼顧視覺效果與排版效率的前提下,整體提升主題色、報頭、報眉、欄目名logo的設計水平,提升形象識別度,建立版面設計庫,形成符合高校整體形象的視覺風格。
2.將校報視覺形象與校報定位相結合。校報的視覺形象提升,不應當只是簡單的外在形象提升,而應使外部形象與校報定位相呼應。正如前文所述,校報的基本定位應該是官方新聞數據庫。以《中國美術學院報》為例,院報改版后專門開辟了“日新”版面,版面名呼應學校網站欄目名以一日一新聞的形式記錄學院最重大的新聞事件。反映在校報版面上,則是以縱向的“時間軸”方式,以簡訊形式對新聞大事件作梳理,兼顧視覺形象與數據庫功能。
(二)延長出版周期,調整版面結構
1.延長出版周期,打造“一期一核心、一版一主題”的“亦刊亦報”形式。校報由于其紙質載體性質,在新聞時效性上無法與“融媒體”其他媒介相比。據不完全統計,在千余家高校校報中,周報占5.1%、旬報占12.6%、半月報接近50%、雙旬報和月報占31%。在版數上,一般采取一期4版或者8版。哪怕是周期最短的周報,也無法做到像網絡媒介那樣當日甚至當時就報道。鑒于此,我們不妨另辟蹊徑。
改版后的《中國美術學院報》,采取月報的形式,一期12版,采取了“亦刊亦報”的形式,既具備報紙的形態,又兼具了刊物的整體性與策劃性。校報將一個月內的新聞,按照事件重要性與內容做了有機整合,一般新聞采取簡訊形式,重要新聞事件采用專版專欄形式,避免了碎片化的新聞呈現,整體版面重點突出,形象鮮明。
2.緊扣辦學理念與辦學特色,打造主題版面。一般來說,校報版面可分為要聞版、綜合版、校園生活版和文藝副刊,分別從大新聞、多信息、接地氣和文藝性幾個方面著眼,辦成一份綜合性報紙。但這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分類法,作為凝聚校園精神的文化產品的高校校報,為何不能試著走出一條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的路徑呢?
以《中國美術學院報》為例,我們將版面分為頭版、日新、特別關注、校園縱覽、哲匠、美心、思享者和美境等不同版塊,分別對應了月內最大新聞、重要新聞、院系新聞、教研新聞、學工新聞和文藝思想交流、校園美景欣賞等內容。其中,“哲匠”版塊直接來自學院最經典的辦學理念與育人理念,即教育引導學生“如工匠般勞作,像哲人般思考”,對應學院在教學、科研成果方面的展示;“美心”則取自學校“三美育人”理念,即“美育、美心、美境”中的“美心”部分,對應了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美境”版面則直接取材于學校三個校區美輪美奐的四季景色,美圖配以美文。頭版和末版均采用大圖整版的形式,增加了視覺沖擊力。
(三)“內容為王”,提升新聞可讀性與吸引力
1.避免與網站、微信、微博的新聞重復,加強新聞策劃。由于目前新聞報道渠道較多,校報因為其時效性上的弱點,往往容易成為網絡新聞的剪貼器,陷入亦步亦趨、人云亦云的境遇。如何才能擺脫紙媒與生俱來的劣勢?唯有加強策劃,變被動為主動,預測輿論趨勢發展,找準讀者脈搏,才能奪得先機。
2.挖掘深度報道,發揚紙媒優勢。深度報道是針對一般動態新聞報道而言的,它將報道內容向深度拓展,使新聞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從質上與量上都會產生巨大的增值效應。《中國美術學院報》的“特別關注”版,即聚焦于當月學校內最大新聞事件,其中包括當前工作重點、師生關心熱點等話題,充分發掘常規動態報道背后的故事,采用采訪、調查等新聞采寫形式,深度挖掘,以小見大,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深層次多方位地進行事件的觀察透視,在敘述事件之外,引發讀者深入思考。
3.提升言論類新聞比重與質量,發揮引導作用與育人功能。言論類文章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高校校報的一個軟肋。這種情況的出現,首先是缺少一支過硬的評論員隊伍。其次,大多數評論文章是針對高校校園內的問題來寫的,很少能走出象牙塔外對社會新聞進行評論,這會導致評論類文章視野狹窄,很難引發讀者的深度思考。針對這些問題,如何打造一支高質量的評論員隊伍是首要解決的問題,高校不妨借助網絡評論員力量,在教師和學生群體中尋找政治素質過硬、理論水平高的人,定期進行主題征文,并將成果刊登在院報上。此外,還可以在微信和微博平臺進行轉載,提升評論員人氣,激發其工作熱情。
(四)擴大發行渠道,提高校報影響力
校報的印發量一般不會很大,少則千余,多則近萬。因此,如何讓每一份報紙被傳閱到關注校情的讀者手中,是一個值得我們考慮的問題。就一般情況而言,師生獲取校報的途徑依次為宿舍、辦公室、學校班車、電子版、郵寄。作為校報編輯部,不妨考慮拓展校報的發行渠道,如校內超市、學術報告廳等人流量聚集的場所,進一步擴大校報的影響力,暢通校內外關注學校的人士了解校情的途徑。
[1] 張利.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校報建設的創新策略[J].現代教育,2015(20):16-17.
[2] 付蓓.高校校報創新途徑探析[J].新聞與寫作,2015(9):104-106.
G216.2
A
1674-8883(2016)21-0293-02
方舟(1980—),女,浙江杭州人,碩士,中國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