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營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7)
淺析電視社教類對象性節目的特色及發展戰略
——以《開講啦》為例
趙曉營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7)
在娛樂至死的泛娛樂化時代里,電視熒屏上充斥著各色各樣的娛樂節目,而社教類節目面臨著重重困境,收視不高、內容趨同、呆板無趣等,電視的教育功能正在逐漸減弱。但是央視綜合頻道的《開講啦》作為中國首檔電視青年公開課,成為社教類對象性電視節目的一顆明星,給社教類節目的創新與發展打開了一個出口。本文將以《開講啦》為例,對我國社教類對象性電視節目進行剖析,為本類節目的發展提供借鑒。
社教類對象性電視節目;《開講啦》節目定位;主持人
(一)受眾定位
丹尼斯·麥奎爾在《受眾分析》中指出,受眾不是完全被動的,受眾具有主動性和選擇性。如今電視熒屏上的節目層出不窮、各色各樣,尤其是近年來,娛樂節目呈現出一種狂歡式的爆炸態勢,受眾在選擇收看節目時,不免會有“選擇困難癥”或者根本沒有適合的節目可以選擇。尤其是作為青年一代的“80后”和“90后”,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他們迷茫、困惑甚至感到壓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動力。《開講啦》順勢而生,以中國首檔電視青年公開課作為節目定位,將青年作為目標受眾,在受眾定位上就比目前社教類對象性節目多以中老年人為受眾的定位勝了一籌,擁有很多潛在受眾。
(二)內容定位
《開講啦》把目標受眾定為青年,就需要了解青年人的心理,去滿足青年的需求。青年作為剛踏入社會的工作一族或是正在讀大學的大學生,他們對于社會、人生有很多的未知和迷惑,需要外在力量的指導和勸服。《開講啦》每一期都會邀請“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作為演講嘉賓,他們都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通過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引起青年的共鳴。在這種傳授方式下,青年也更愿意從這些嘉賓身上汲取心靈營養和成長經驗。
(三)風格定位
1.節目名稱。節目的名稱猶如文章的題目,是最能體現節目內容、風格的要素。“開講啦”作為一個符號,從語言學角度看,生動活潑,給人一種親近感和召喚感。它的“能指”是一種以言語傳授為主的課堂,體現的是節目以演講為特征的形式性質;而其“所指”則是節目的意義所在,即節目力圖為青年受眾帶來人生指引的思想價值。
2.節目主題。節目的主題是節目的靈魂所在,有關節目的所有元素都圍繞主題來設定。《開講啦》秉持著“說人話、不端著、夠真誠、正能量”的主題定位,在節目的每一處都體現著其坦誠相見、輕松活潑、積極向上的風格。每期的嘉賓無論有多強大的光環,在這個舞臺上都脫去了平日聚光燈下的華麗外表,在真誠地講演,節目不宣揚他們的成功,只是以平凡人的角度還原名人作為平凡人所經歷的人生,給青年以啟示。
3.節目版塊結構。《開講啦》各個環節組合精細,整體結構合理。45分鐘的節目大體分為兩段,其一為主持人引入嘉賓,短片介紹嘉賓,嘉賓主題演講15分鐘;其二為主持人代場內觀眾提問,嘉賓應答熱身,青年代表發問,對某些更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溝通探討,在交鋒中深化主題。這種版塊設置既有傳統的課堂形式的“老師”講解傳達信息,又有“TV2.0”時代的高度互動性,現場觀眾的小紙條提問,青年代表的犀利提問,使得演講的主題越來越深刻化、個人化。
4.節目現場環境構造。《開講啦》演講的環境構造既符合青年受眾的習慣,又獨具風格。模仿大學階梯教室的階梯形觀眾席,三面將演講舞臺包圍,如圖書館圖書擺放樣式的LED大屏設置更是增添了不少大學教室的氛圍,給青年一種親切感。現場沒有提詞器,沒有演講稿,嘉賓即興演講,周圍毫無遮擋的演講舞臺將嘉賓完全置于在場觀眾的注目下,無形中給嘉賓一種壓力,在這種環境下,嘉賓更能用最真實的故事、最真誠的言語講述,不虛偽,不隱藏,增加了節目的真實性和思想性。
5.對象化的語言風格。主持人的語言除了通俗易懂、簡潔明了外,還要有自己的個性特色,并符合目標受眾的口味。總體來說,撒貝寧在《開講啦》節目中的語言風格主要體現:理性、睿智、飽含人文關懷和傳遞正能量。撒貝寧的語言風格既符合節目傳遞好思想的內容要求,又如清泉般舒適地傳給青年,他的語言風格深受青年喜歡,青年對他的語言沒有抗拒感。嘉賓在《開講啦》的舞臺上沒有華麗的辭藻、精心打磨的句式,更沒有平時在公共場合的固定套路的宣傳用語,有的只是源于內心的真誠的心路歷程的告白。這些真摯的語言正是如今聽慣了浮夸語言的青年人所需要的、樂于接受的。
《開講啦》的對象是思維活躍的青年,嘉賓演講也是隨和坦誠,傳播的內容充滿正能量,風格積極向上,基于這些節目特色,節目選擇了陽光向上、才華橫溢、充滿活力的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撒貝寧在青年心中也是年輕的哥哥形象,是與青年人玩得來的央視主持人。他的語言風格、表達方式及個人性格都與這檔節目的風格相契合。在節目中,他總能根據演講主題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角色,使得整個演講順利圓滿。首先,他是嘉賓的好幫手;其次,他是觀眾的好代表;再次,他是一位智慧的“總結帝”;最后,他是節目的活寶。霍夫蘭在說服性傳播理論中提到,傳播者的傳播手段、地位和給受傳者的印象會影響說服效果。撒貝寧的高學歷和豐富的主持經歷,以及他在節目中給觀眾的幽默風趣、智慧機靈的印象,更是使這場演講容易被青年接受。在節目中,撒貝寧充分展現了其陽光向上、機智幽默、活潑開朗的個性特征,恰當地協調了自身優勢與節目整體風格的一致性,做到了節目要求、受眾需要、自身個性三者的和諧統一。
《開講啦》節目的成功創新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它在受眾定位、內容定位、風格定位以及主持人的選用上都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為我國社教類對象性電視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借鑒之處。
[1] 陸錫初.中國主持人節目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137.
[2] 李亞.電視節目《開講啦》的創新研究[D].鄭州大學,2014.
[3] 王慧仙.《開講啦》節目中撒貝寧的語言風格[J] .新聞世界,2015(08):112-113.
G222
A
1674-8883(2016)13-0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