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豪
(福建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航拍影像的“空間與審美”
陳書豪
(福建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隨著影視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運用了航拍這種技術手段。而航拍作為一種新興的表現手法,它帶來的不僅僅只是一種陌生化、奇觀化的視角,更賦予了美學意義上新的空間向度與審美感受。
航拍;美學;陌生化;“空間與審美”
航拍是指從空中拍攝地球地貌,獲得俯視圖。航拍的攝像機可以由攝影師控制,也可以自動拍攝或遠程控制。它與傳統地面攝影不同,其獨特的視角與審美空間創造了一種不受地面束縛的空中運動影像,在鏡頭的運動上真正地獲得了自由和解放。航拍所呈現的空間向度已不再是人們熟悉的地面平視和仰視,而是一種從空中自由觀看的新的空間向度。這種新的空間變化多樣,既可俯視也可平視,所以航拍在空間構成上具有獨特的個性。由于航拍獨特的視角與空間構成,可以讓觀眾隨著航拍的飛行高度與拍攝對象距離的變化,獲得不同的觀感與審美感受。
與傳統的常規攝影相比,航拍采用的是一種不同于地面仰視和平視的空間向度,航拍器在空中按照導演的意圖自由地飛翔與運動,突破了單一的空間向度,人們的視覺觀感也完全被這種新穎獨特的手法所顛覆。航拍所攝取的對象由于其陌生化的空間向度與多變自由的運動,讓我們日常所熟知的對象在這種航拍藝術手法的處理下變得陌生和新奇,這不僅造就了視覺感受的新的維度,而且在審美觀感上為作品賦予了更為獨特的美學意義。
航拍在展現所拍攝對象時,不僅僅只是攝取氣勢宏偉的大遠景鏡頭,更是從多角度和獨具一格的空間格局展示給觀眾。雅克·貝漢執導的紀錄片《遷徙的鳥》在展現鳥的遷徙過程中運用了變化多樣的視角,為了展現鳥類遷徙的運動姿態,不僅采用了高空俯瞰的視角,將鳥類空中遷移的軌跡與線條展示給觀眾,導演為了展現鳥遷徙過程中更為細小的動作,還在拍攝時用了小型的航拍飛行器全程拍攝鳥的飛行。航拍器在拍攝鳥的運動時隨著鳥的飛行軌跡自由運動。由于鳥的視角是多變的,導演在引導觀眾時,讓攝影機變成鳥,跟隨著鳥的運動而不斷自由移動,讓觀眾忽略了航拍鏡頭的存在。為了保證拍攝的影像能夠打動觀眾,讓觀眾產生心理認同,使拍攝角度、景別時常變化,時而側拍,時而俯拍,時而仰拍,如鳥在空中自由翱翔般,展現鳥飛行時不同的視角和維度。在這樣的視角中讓觀眾感受到鳥駕馭飛行的暢快。
這種多視點、多維的空間向度打破了人們現實中所熟知對象的印象和觀念。這種由航拍所產生的影像內涵、畫面意蘊以及深層思考,在觸動或改變人們對以往電影空間構成的印象、觀念的同時,進一步凸顯了藝術時空所具有的多維性和多樣性,并通過不同視角探究其空間構成及運動軌跡的多重可能性。[1]
“意象”這個詞原為哲學概念,《周易·系辭》中有“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這里的“立象”是模擬某些自然物體,設立卦象,從而把握客觀世界的變化規律。中國傳統的哲學講究動中之靜,強調“凝神于景”,“心入于境”,心靈與自然渾然一體。在審美表現上,它給人一種停留在感性之中,同時又超越感性的感受。在大多數優秀的航拍影視作品中,高空航拍的影像線條多變,形態豐富,色調迷人。導演通過高空俯瞰,用大遠景鏡頭來抒情表意,充分發揮影像畫面自身“立象”“盡意”的震撼力。
對于航拍而言,它與常規攝影最大的優勢就是懸浮、移動于天地之間在更大縱深范圍內尋找美,鏡頭更為自由和直觀。美是客觀存在的,但又隨著時空變化而不斷變化,光線、云彩、地表物和天地之間的一切物質都是參與創作的客觀物,創作者依然可以在變化萬千中“與光共舞”,通過對光影、色彩的感受,創作者將這種情感投射在作品中。“象”只是客觀表象,不是審美的“象”,創作者只有運用獨特的審美個性,借助“象”,才能讓“象外之意”被觀眾所感知。“意”與“象”之間是一種辯證的關系,而“象”字的產生本身便包含了信息傳達的意圖,只有“意”與“象”兩者結合在一起才有生命力。
在《看見臺灣》這部影片中,導演齊柏林很好地運用了禪意思想,強調動中之靜,將長鏡頭的氣韻流動之美發揮到極致,給人一種“超然心悟”“象外之意”的審美體驗。影片使用了大量運動的長鏡頭,節奏較為舒緩,給觀眾足夠的時間去品味咀嚼,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接也大多采用疊化的效果,延續這種氣韻流動之感,意境深邃綿亙。在《看見臺灣》開頭,從高空俯瞰臺灣的山川、森林、河流、海洋農田,讓人為之沉醉。從影片開始的長鏡頭在展現一片小樹林時,畫面豐富、內部節奏非常具有張力,鏡頭從開始低空盤旋在樹林上方到不斷抽離回拉,隨著航拍機爬升回拉的運動過程中,一束閃耀的陽光從畫面下方劃過。整個長鏡頭內部運動變化多樣、節奏舒緩、光影靈動,由盤旋到鏡頭回拉,這種抽離的過程給人一種詩意延綿的想象空間,在畫面過光的瞬間更是這個長鏡頭的點睛之筆,創造出令人無限遐想的影像空間,使境生于象外。整個鏡頭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氣韻生動延綿,給人一種唯美愉悅的視覺感受。
航拍具有獨特的審美個性,造型手段自由、多樣化,擺脫了常規攝影只能推拉搖移的束縛。在意象的造型及表現方面,航拍具有更廣闊的空間和極大的優勢。通過各種高空俯拍的大遠景鏡頭及與拍攝對象的跟拍平移等影像造型系列,組成了富有節奏韻律的內在結構框架,進一步豐富和提升了影視意象美學。
[1]應國虎.試論航拍影像的審美特征與美學價值[J].當代電影,2014(12):116-119.
J931
A
1674-8883(2016)16-0081-01
陳書豪(1990—),男,湖北孝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