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梅
(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024)
災難性新聞報道中的言語行為分析
劉秀梅
(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024)
本文以奧斯汀“說話行為”“施事行為”和“取效行為”的言語行為理論框架,分析災難性新聞不同層級語境傳播中語言的構成性準則,即信息準則、態度準則和關懷準則,并進一步提出了災難性新聞報道取得良性傳播效果的言語策略,即多使用數詞和單句,多使用否定句和被動句、比較句,多使用模糊用語。
言語行為;災難新聞;構成性準則;語言策略
災難性新聞的字面意義理解即是對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事件進行報道,它既包含人類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為因素而導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災害,也關涉到由人為因素或各種社會矛盾而導致的重大的突發性事件。[2]無論哪種災難,其實質都是自然界和社會結構存在的恒定狀態的斷裂。
在災難性事件發生與發展的過程中,受眾對大眾媒介異常依賴,大眾媒介的產品如何運用語言表達客觀的災難事實就尤為重要。本文以災難性新聞報道的基本災情報告、傳播者情感與立場的表達以及受眾閱讀后情緒體驗這三個層面為分析的范疇,解析每一層面中言語行為的構成性規則及言語策略。
(一)構成性規則:信息準則
言語行為本身既包含了字詞所指稱的人、事或物的“所述”層面,同時也蘊含著將語言使用作為一種行動看待而產生的實際作用力,主要是對人所產生影響的“所為”層面。在新聞報道滿足受眾知情權而客觀傳遞變動信息階段,言語行為的“所述”如何準確而客觀地傳遞外界信息理應成為我們分析的對象。
當災難發生之初,受眾迫切想要了解的屬于基本信息層面,新聞事業的首要功能就是告知信息,從專業主義角度出發,要求大眾媒介站在第三者的旁觀立場,完成從事實材料的搜集、制作到傳播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要忠于事實的原貌,用語準確,力求用簡練的語言完整表述客觀發生的變動,整體上歸屬言語行為中“說話行為”本身要達成的目標。
(二)策略:多用數詞和單句
為了實現對災難事件信息的準確、客觀、時效傳遞的功能定位,在詞性和句式句型等方面要恰當選擇和使用。
轉眼,孩子6個月大了,還有兩個月就合同期滿了。我該怎么辦?失去孩子的惶恐讓我寢食難安,終于,我鼓起勇氣對陳清夫婦說:“作為孩子的母親,我已經對兩個孩子產生了感情。我也難以割舍掉他們。合同期滿之后能不能讓我抱走一個?”我一邊懇求一邊哭泣,還給他們跪下了。
數詞在表意方面具有天然的準確性,因其高度的具體且明晰,能夠量化客觀事實,給受眾以明確的感知體驗。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多用基數詞。
如“截至24日10時,康定‘11·22’重大地震造成5人死亡、55人受傷(其中危重傷3人、重傷3人、輕傷49人)……房屋倒塌23戶、嚴重損壞2630戶、一般損壞23135戶,受災群眾100400余人……組織并落實帳篷793頂、棉被6000床、毛毯650床、行軍床1000張”。更是由多達20個基數詞排列而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高效地讓受眾感受到災情的程度。
單句由短語或者單個的詞構成,能夠獨立地表達完整意義。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應大量使用表意簡練又明晰的單句,相對于復合句來講,其更能滿足受眾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同時也符合受眾閱讀動態新聞的一般規律。20世紀50年代,大眾傳播學者施拉姆就影響受眾對大眾傳播節目選擇的決定性因素提出了一個公式: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程度/費力的程度,[3]特別是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人們期待迅速知曉災情的欲望是強烈的,因此,用單句滿足其用最經濟的時間了解最豐富的內容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廣播電視線性傳播的特點,在語言轉瞬即逝面前更需要使用句子成分簡單的、維持基本語法結構的單句,復合句的使用也以一重復合句為主。
(一)構成性規則:態度準則
言語行為理論中的“施事行為”跟語境有著直接的聯系,單純從每個詞語出發,可表達其指稱的某種客觀存在,但是將詞語聯結成文,受眾可在字里行間間接感受到說話主體對此事件(物)的態度和觀點。現代漢語中尤其是在句式的使用上,肯定句與否定句、主動句與被動句,以及比較句都會使受閱者體驗到說話主體想要告知給他的某種情感和態度。
客觀性是新聞專業主義對大眾傳播活動提出的操作原則,然而大眾傳播事業是以人對客觀存在的不斷認識并反映為主要的活動方式的,因此難免要受制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影響。選擇活動貫穿于新聞生產從線索獲得到成品制作的整個鏈條中,尤其是新聞的最終產品以聲音、圖像和文字呈現出來,都承載了傳播主體對傳遞事件(物)的某種情感與態度。受眾是以媒介呈現的新聞成品為接觸對象的,成品在語言文字上的選擇搭配都給受眾直接的閱讀感受,因此運用一定的言語策略,既做到了形式的客觀,同時傳播主體的態度情感也得到了間接的傳遞。
(二)策略:否定句、比較句和被動句的使用
這三種句式的使用都能給受眾一種態度堅決、表意強烈的閱讀感受。尤其是在災難性新聞的寫作中,新聞作品言語滲透出國家、政府的某種態度和情緒都直接影響著無論是災區還是非災區的受眾情緒。在災害面前,受眾的心理波動比較大,這三種句式傳達的正面能量能夠安撫社會情緒,給受眾信心,也讓其看到國家的態度并心存希望。如:
題:康定地震傷亡少 防患未然作用大(對比句)
正文節選:此次地震與10月7日的景谷地震、8月3日的魯甸地震震級相近,但傷亡人數低于前兩次地震的同期數字(比較句)……地震發生后不到5分鐘……孩子們都沒有搶道,讓全校師生面對地震沒有手足無措……設施沒有出現嚴重損壞(否定句),天花板沒掉(否定句)……
在這篇報道中,否定句的使用既讓受眾體會到了災情的實際狀況,又感受到了國家在防災問題上作出的努力,否定背后表達的肯定之意更是達到了穩定民心的效果。
在康定地震的新聞報道中被動句的使用較少,我們可將主動句改為被動句來體會其情感表達的不同效果。例如,“甘孜州衛生局專門抽調20余名醫療、疾控和衛生監督人員駐守塔公鄉”,“救援部隊把物資發放到群眾手中”,“專機裝載御寒棉被640件(套)急赴康定災區”,“35人搶險救災先頭部隊抵達震中塔公鄉”這幾個句式如改成被動句則為“20余名醫療、疾控和衛生監督人員被派往……”,“物資被……”,“御寒棉被640件被……”,“35萬搶險救災先頭部隊被派往……”等,行動的主體均轉換為國家和政府,受眾閱讀過程中對政府作為的主動性有了認知提升,利于形成健康的輿論氛圍。
(一)構成性規則:關懷準則
言語行為理論包含的取效行為關涉的就是言語表達后能對受眾產生的深遠影響,言語行為的“所述”旨在傳遞客觀信息,但“所述”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漢字指稱的意義本身。文字傳播又具有一定的恒常狀態,不易消逝,可對受眾的心理產生持續性的影響,這種“言后”行為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應格外重視。
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媒體還需對公眾進行精神救災。過多的血腥場面的描摹和恐怖畫面的展示,會或多或少地引起受眾的負面心理反應,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對非災區的受眾而言,這樣的報道也會造成心靈創傷,是人文關懷的嚴重缺失。因此,大眾媒介要通過對災難性新聞言語行為的控制,使受眾感受到災難的不可怕和可戰勝性。
(二)策略:模糊語言的運用
使用含糊性的詞語報道災難性新聞,能夠使傳播主體對客觀信息的某種成分實行部分保留,提供給讀者恰到好處的那部分,避免給受眾帶來恐慌,有效增強受眾對信息的接收程度,使其心理接受過程趨于平和。
首先,對災難中各種血腥和慘狀的描摹以粗線條掠過的方式處理,更要以正面積極的筆觸摹寫人性化的場面,協同抗災,互相鼓勵應成為主旋律。例如,新聞標題:“四川康定地震災區操場上的家庭聚會”,“在康定縣‘11·22’重大地震救災工作中飄揚的青春旗幟”等文字報道中,都傳遞著積極樂觀的正能量。
其次,在遣詞造句方面盡量運用模糊化的處理方式。在以往的災難性新聞報道中出現過用“逝者”“罹難”“安息”這樣的字眼來代替“死”和“死人”等,用“當事人”代替各種“被砸死者”和“被碾壓者”等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避免了直指受害者和家屬的痛處,這種為受眾著想的模糊用語的使用也充分地體現出了媒介的人文關懷精神。在這次康定地震的新聞報道中有“康定地震已致5人遇難”“康定震中一小學發生踩踏42名學生受傷”等,這里都使用了模糊性的語言指代具體的新聞信息,使得受眾在信息接收過程中有一定的緩沖空間,不至于對受眾的情感和心理造成過大的沖擊。
綜上所述,災難性新聞報道中言語運用的三個不同行為層面可采用不同的策略來達成良好的傳播效果。當然,各種策略之間是存在交叉現象的,比如為了表達信息的準確性,一定情況下也要使用模糊語言,這樣“說話行為”和“取效行為”就都會關注模糊用語,只是要根據表達主體想要達成言語行為理論中哪個具體行為層面的效果而有所主導性地選擇言語策略。
[1] 付習濤.言語行為理論研究綜述[J].求索,2004(6):174-177.
[2] 烏仁高娃.災難性新聞事件中媒體傳播策略研究[D].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9:5-7.
[3] 鄭興東.報紙編輯學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50-51.
G212.2
A
1674-8883(2016)20-0048-02
劉秀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