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柏云
去身份限制與工會改革的路徑選擇
◎ 董柏云

董柏云 漫畫
近日閱報,欣喜看到,寧夏吳忠市總工會創新用人機制,打破舊有框框的束縛,從探索工會中層領導崗位入手,拿出組織建設部等8個部長崗位競聘,最終受聘的8名部長,既非公務員,又不具備事業單位編制身份,全部是職業化工會工作者。據介紹,新出任的中層領導雖然身份和職級沒有因此發生什么變化,但改革打破了固有的身份限制,由此帶來的出色工作業績令人贊賞。(8月1日《工人日報》頭版頭條)
工會是職工的“娘家人”,讓職工加入工會,成為工會的領導干部、成為工會的中堅力量,理所當然。但由于諸多原因,工會機關受“身份”限制,工會干部隊伍中很少有來自基層一線的職工。現實中,不少基層組織中都有一定才能的同志,有的善于協調組織,有的勤于鉆研業務,有的在職工群眾中有較高威信。他們是職工群眾的“代言人”,就應該有更大的舞臺來展示他們的智慧、能力和水平。
吳忠市總工會干部“去身份限制”的實踐,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職工群眾的意愿和要求,是工會自身改革的首要一環。
《中國工會章程》明確規定:“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這說明工會組織必須群眾化,群眾化是工會組織賴以生存的基礎。而向社會吸納職業化工會工作者,并從中擇優聘用工會干部,就是群眾化的一種體現,它不受“身份”藩籬的束縛,只要忠誠于黨的工運事業,熱愛工會工作,業有所專、事有所成,照樣可以擔任工會領導。
工會干部去身份限制的有益探索,筆者以為,這是新形勢下工會改革路徑的必然選擇,其意義不可小覷。
首先,工會干部去身份限制,這在工會自身改革和建設中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工會作為職工自已的組織,如果不打破固有的“身份”模式,就有悖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打破身份與職級,使用干部重能力,讓職業化工會工作者脫穎而出,才能激活工會活力。這不失為一劑良藥。
其次,探索工會干部競爭上崗,就應當從“去身份化”入手。這么做,可以把一大批年輕有為、熱心工會事業的同志充實到工會干部隊伍中來,從而有效提高工會干部的整體素質和能力。
當然,吳忠市總工會的自身改革還處起步探索階段,其遇到的困難和阻力也會不小。但是,我們堅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我們應該以最廣大職工群眾的利益為根本,讓群眾參與工會工作,更好地代表主人公,當好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