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雙梅 云南工商學院
?
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面臨的主要挑戰及應對策略
■郭雙梅云南工商學院
近年來,得益于國家所有制改革政策的支持,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地區范圍不斷擴大,運作形式逐步完善,經營理念更加成熟,自身實力也穩步增強。目前,國有企業戰略改革盡管帶動了海外投資發展,但仍面臨著發達國家抵制、TPP規則制約和投資失敗與虧損嚴重等問題。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現狀,進而對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面臨的主要挑戰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關的應對策略。
(一)營商環境利好及國企改革推進,帶動了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發展
目前,世界各國對自身經濟發展、產業水平提升和公共基礎條件改善需求強烈,而我國在電力、鐵路、公共工程建設和通訊等領域具備產業與技術優勢,與各國資源和市場優勢形成互補。因此,許多發展中國家期待與我國開展合作,發達國家也希望借助我國裝備和工程成本低優勢開拓第三市場。近年來,商務部不斷推進境外投資,開展重大項目建設,主動推進跨區域公共工程合作、“工業化”進程和海外經貿區建設等,為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如,主動搭建對外投資合作平臺,與哥斯達黎加和哥倫比亞等國簽訂了合作協議,完成了與澳、韓自貿區協定談判等。同時,加大投融資支持力度,安排和落實出口保險、優惠信貸和項目融資等政策,實現融資平臺促進國際合作項目,推動我國與其他國家投資合作。此外,為保證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開展項目合作,提供相應投融資服務與支持,2013年-2014年底,中國分別開設了亞投行與絲路基金。2015年前3季度,我國國際產能合作增幅強勁,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額同比增長10%;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91億美元,同比增長85.7%,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0.4%。由此,隨著營商環境和國企改革持續優化,帶動了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發展。
(二)國有企業海外并購活躍,呈上漲趨勢
我國國有企業通常采取跨國并購等海外投資方式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主要目的在于學習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近年來,許多大型國有企業都對歐美國家企業開展了收購并購活動,據《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數據顯示,中國對外投資流量達1231.2億美元,同比增長14.2%。截止到2015年,我國國有企業海外直接投資中較大的交易包括:中石化以12億美元收購俄羅斯盧克石油在哈CIR50%的股權;由五礦資源、國新國際投資和中信金屬組成的聯合體,以70.5億美元收購秘魯GlencoreXstrata公司Las? Bambas銅礦項目;寶鋼資源聯手澳洲Aurizon公司,以14億澳元收購鐵礦石生產商Aquila90%股份;漢能太陽能集團首度進軍非洲,以11億美元收購加納Savanna Solar公司70%的太陽能發電項目股權等。據鳳凰網統計數顯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大陸企業海外并購項目共324起,涉及到50個地區與國家,實際總交易額達201.8億美元,占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23.1%。其中,國有企業并購數量同比上漲23%,交易金額上漲55%已經超過2014年全年水平。可見,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發展迅速,并購活躍且呈上漲趨勢。
(三)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地區分布范圍較廣
目前,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目標國家、地區正在逐漸擴大。2008年之前,國有企業海外投資市場選擇集中于可以規避貿易保護和貿易壁壘的相關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也以中國香港、開曼群島、新加坡、英屬維爾京群島、澳大利亞等地區較為集中,進軍歐美發達國家的較少。經濟危機爆發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相繼實施降低短期利率等量化寬松政策刺激經濟復蘇,致使我國國有企業對歐美國家投資顯著增多,我國國有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東道國開始大量由傳統亞非拉國家擴展至全球市場。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 年1-9月,我國企業共與“一帶一路”沿線48個國家達成投資協議,投資金額共計120.3億美元,同比上年增長66.2%,占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比例為15.3%,主要投資國為南亞、東南亞和中亞各國,包括老撾、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等。目前,在中國一億美元以上的海外投資分布中,美洲、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的國有企業海外投資分別為1372億美元、1327億美元、1298億美元、603億美元、453億美元。其中接收中國大規模海外投資量排名前十的國家,包括澳大利亞、美國、巴西、印尼、尼日利亞等,分布于全球五大洲,發達程度差異巨大。由此可知,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地區分布范圍較廣。
(四)國有企業海外投資行業逐漸呈現多元化
我國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布逐步多元化。近年來,國有企業境外投資規模和實力穩步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國有跨國公司境外直接投資逐漸向附加值相對較高的產業傾斜。如,美國金融領域投資,尼日利亞不動產投資以及其他國家商業、服務業投資等。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從傳統能源礦業逐漸向房產、TMT、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等行業拓展,基本囊括了三大產業全部領域。并且,企業參與領域從農業種植、工業品制造加工、交通運輸、資源開發等擴展到旅游餐飲、咨詢服務、科技開發、金融、房地產業和綜合貿易等行業。同時,新能源、醫療衛生以及文化娛樂也占據了一定投資規模,呈現多元化趨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止到2015年前3季度,我國企業實施海外并購項目共324起,共涉及領域18個,包括批發、零售、制造和信息技術服務等。比如,中信環保投資集團以7.3億美元收購新加坡上市公司--聯合環境技術有限公司54.9%股權項目,這是繼去年北京首創集團以7.98億美元收購新西蘭TIP集團后,中國國有企業在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領域又一大型境外并購項目。
(一)國有企業海外投資將遭遇TPP規則的制約
近年來,發達國家不斷制定新型國際規則,以期限制我國國有企業發展。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談判中,美國制定的“競爭中立”規則,制約了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發展。首先,美國參加國際競爭制定的TPP規則,將削弱國有企業競爭優勢。TPP投資章是個十分開放的投資協議,然而美國卻分別在第9和第12輪談判中,提出了限制政府對國有企業扶持和若國企持某公司股權超20%,則該公司須將超額部分透明化。這是一種典型的身份歧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有企業海外投資成本,導致企業權利與義務分割,違背了競爭中立原則。其次,TPP規則對國家間貿易要求嚴格,加大了國企海外投資難度。TPP核心在于全球貿易規則重新制定,比較激進,講求全面覆蓋、高標準,原則上不允許例外,全部商品關稅必須立即或者分階段降為零,無談判和交涉空間。其中嚴格知識產權、高水平貿易服務和環境條款等已超出大部分國家簽署的自貿協定水準。美國試圖以新型規則解決舊貿易準則,所有加入國家必須遵循此規則。TPP的高門檻和獨特標準將對我國造成嚴重打擊,并面臨貿易轉移之后的嚴重福利損失。由此,TPP規則是美國亞太新戰略經濟領域的重要表現,加大了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壓力。
(二)國有企業在發達國家投資越來越受到抵制
在對外投資過程中,中國企業國有資本身份是第一障礙點,發達國家始終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認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不足。首先,發達國家不斷加強對我國國有企業投資安全審查,加大了國有企業海外投資限制。例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EIUS)對收購方和被收購方資產、融資和收購方式、是否涉及敏感技術、對美國國家安全及其他美國公司利益的影響等內容審查不斷,典型案例有:中海油并購優尼科,海爾并購美國家電生產商美泰克,西北有色并購美國優金公等。2015年,我國中遠集團投資希臘最大的比雷埃夫斯港過程一波三折,1月27日,希臘新政府稱將重新評估與中遠合作,叫停該港口私有化計劃;1月30日希臘航運部副部長又稱新政府尊重與中遠已達成協議;4月,中遠集團收購再現波折,希臘政府拒不出售股份;5月,據高層官員表示,中遠獲邀競標希臘最大港口出售計劃。其次,全球最大經濟體加息,增大了國有企業海外投資壓力。2015 年12月17日,美聯儲聯邦市場委員會(FOMC)宣布上調利率0.25個百分點,至0.25%-0.5%之間,這標志著持續七年零息時代結束。美元升值驅使新興市場國家企業信用下滑,為保住市場份額,日本、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加入貨幣貶值陣營,致使人民幣兌歐、日及澳元等匯率升值,導致我國對歐洲和日本等國出口銳減,增大了我國向歐盟和拉美等地區的出口競爭壓力與貿易摩擦。由此,我國國有企業在發達國家投資抵制不斷。
(三)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制約了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
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企業海外投資機會也在不斷增加,但各國之間在經濟、科技、市場方面競爭比之前更加激烈。經濟全球化使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國際資本流動增加,各國競爭者為尋求發展,努力擴展國際市場份額,造成國際競爭加劇。目前有許多國家投資市場轉向發展中國家,給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帶來更大壓力。例如,2015年法、希、意、西和葡等歐洲工程承包商由于國內市場不景氣將投資目標轉向非洲等地,并不斷采取低價競標的手段,同時,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極大扶持,使印度、土耳其、韓國等國企業也加大了對中國傳統市場競標力度。2015年11月13日,歐盟通過官網宣布,歐委會已正式向美國提交TTIP新的投資保護及設立相關的爭端解決機制-投資法院的最終建議文本。這一新建議對解決投資人之間的法律爭端更具透明度。歐盟的目標是,逐步用新機制替換所有與第三方包括非歐盟成員國的ISDS協議,以確投資保護和爭端解決的高效、公正和透明度,這一措施加劇了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難度。以上現象均對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造成了巨大壓力。
(四)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失敗或虧損問題越來越嚴重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在具體運營及整合過程中遭受一系列經營風險,導致不同程度經濟利益損失。首先,國有企業海外投資運營失敗造成虧損。大部分海外國有企業在成本控制、項目風險評估和中跨文化整合等方面經驗缺乏,在具體投資運營操作過程中產生項目延期和企業整合失敗等問題,造成巨額的投資運營虧損,制約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據2014年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國有企業對外投資中,盈利、持平與虧損各占1/3。并且,據中國選礦技術網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礦業對外投資失敗率達80%,造成許多項目不得不半途而廢。其次,國有企業海外投資項目變動或流產造成虧損。在國有企業海外投資決策與實施過程中,人為因素或不可控制的意外造成合約被拒絕和放棄繼續項目,導致國有企業在投資決策前期與實施環節中,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遭受較大經濟損失。如,2014年8月,墨西哥政府發布了墨西哥城——克雷塔羅高鐵項目競標書,由中鐵建、中國南車為首公司組成的聯合體成為唯一合格競標者,然而不到三個月,墨西哥政府以國內政治因素為由取消了中國公司的高鐵投標。2015年1月4日,墨西哥通信與交通部宣布重啟高鐵項目招標程序,就在中國企業準備二次競標時,墨西哥人再次“爽約”,稱因國際原油價格大跌,高鐵項目再次“無限期擱淺”。可見,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運營失敗和投資項目變動等問題越加嚴重。
(一)調整對外投資結構,合理布局投資市場
我國應合理布局對外投資結構,促進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發展。首先,在對外投資地區結構分布上,應實現海外投資市場多元化,國有企業應在國外技術資源密集地區建立研發中心,熟悉和掌握國際市場運行規則,推動企業發展,如借鑒和吸納美國、意大利和德國等發達國家優秀人才、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等。同時,國有企業可使用“選擇合適地點、大量投資、形成經濟重心并向四周輻射,帶動周圍地區發展”方式,促進海外投資地區結構合理布局。其次,在對外投資產業結構上,有效應用跨國并購與綠地投資相組合對外直接投資方法,使制造業逐漸向服務業拓展,增強投資行業布局合理性。并且,我國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應提高生產要素跨國流動水平,實現全球領域生產要素之間重新組合與國際產業轉移的資源優化配置。總而言之,我國國有企業應合理布局海外投資結構,形成定位明確、分布合理、重點突出的多元化市場布局。
(二)加強科技創新、形成核心技術,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世界各國為贏得高額利潤、增強國際競爭力與爭奪國際市場,將核心技術作為企業市場競爭基礎和主要手段。首先,我國國有企業應加強作為技術創新優勢來源的R&D投入,建設海外投資R&D機構,使海外國有企業保持持續不斷創新動力,逐步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增強在國際范圍競爭力。其次,國有企業應轉換經營機制,將政府職能轉變、企業地位提高以及市場體系健全結合起來,同步配套進行,克服企業技術進步遲緩,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產品質量低下等困難,真正把企業推向國際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最后,國有企業應在海外直接投資中引進技術,通過政府支持與國外一流先進技術相結合方式,形成自身核心技術,保持國有企業的獨立性,打破西方發達國家對高新技術的相對壟斷,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綜上所述,企業應重視R&D投入,轉變經營管理機制,掌握核心技術,加快產業升級,促進企業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三)推動企業之間競爭性兼并與合作,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
目前,國際市場競爭比較激烈,我國國有企業除少數央企業、大多數中小國有企業都缺乏國際競爭力,仍處在對外投資萌芽階段。所以必須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之間、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的競爭性兼并與合作。首先,應評估篩選出資雄厚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有企業,作為投資國際市場主力,在其基礎上通過兼并與扶持規模較小的國有企業,有效利用原有資源,擴大或延伸其產業供應鏈。第二,擴大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海外投資規模國內外不同所有制企業的混合實行一體化。國內不同所有制企業間應聯合互助,有效運用大企業融資和各自優勢,設立起供、產和銷一體化產業鏈,避免企業孤軍奮戰。同時,還應該拓展與國外不同所有制企業的投資合作,或吸收戰略投資者,或建立行業內的戰略聯盟,以進一步占領國際市場。
(四)創新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方式
中國作為對外直接投資后進國家,在開展跨國貿易經營過程中,可采用和施行跨越式發展模式,即根據自身優勢與條件,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進入國際市場。針對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主體過于集中、產業結構不平衡等問題,國有企業應科學地制定對外投資長期發展戰略和國際化戰略部署,尊重東道國宗教風俗,貫徹“雙贏”投資理念。企業首先應修煉內功,提升自身產品與服務質量。其次,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應全面了解市場信息與環境狀況,在投資前應進行全面細致研究,創新國際經營方式。國有企業應該重視企業總體發展效益,而不僅是獲得投資短期利潤。縱覽全局,根據對不同國家、地區生產要素的了解,挖掘國際市場需求,掌握同行業生產信息與世界經濟環境,結合自身產品開發與區位優勢等條件,選出最佳組合經營方式進行海外投資。再次,國有企業應采取跨越式發展模式,優化國際經營方式。國有企業應依據自身優勢和條件,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進入國際市場,獲得國內經濟發展所需能源資源,并在科技進步推動下,努力實現產業、技術、質量、效益的新跨越。因此,國有企業在海外投資產業規劃中,要著眼大局,制定長期投資策略,確保國有企業持續發展。
(五)建立海外投資中間機構,促進國有企業海外投資順利進行
我國應建立海外投資中間機構,充分了解東道國國情與投資情況,抓住機遇,促進國有企業海外投資暢通進行。首先,我國應健全“走出去”服務保障、風險管控體系。鼓勵國有企業擴大海外投資與雙邊互換規模,并遠離東道國敏感領域,如基礎設施、金融、能源和軍事等,應選擇食品加工、重工業或家電等非敏感行業。其次,我國應加強公共信息服務,通過雙方政府協議和提供信息咨詢等措施維護國有企業海外投資,減少政治風險。再次,中國政府應健全“走出去”政策促進體系,深化對外投資合作管理體制改革,發展投資。中間機構協助國有企業了解發達國家法律環境與安全審查規定,并與東道國政府進行談判、提交相關證明,協調、支援國有企業在東道國投資活動,降低海外投資安全審查風險。同時,促進中間機構不斷成熟,對海外投資項目進行全面細致調查,權衡投資風險,為企業對外投資提供專業知識支援,促進國有企業海外投資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趙曉.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環境評價模型及政府前期監管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2013(11). 21-24.
[2]徐艷,童春.良中國國有企業海外并購現狀及前景分析[J].經濟全球化,2009(08).150-151.
[3]李薇.國有企業海外投資困境分析與對策[J].財經與管理,2012 (08).93-95.
[4]徐敦鵬.中國海外投資的現狀與面臨的風險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33).177-178.
[5]郭興盛.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現狀及應對措施[J].金融天地,2012 (02).19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