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超
【摘 要】在新媒體強勢發展、受眾分流嚴重的今天,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制播分離?制播分離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如何?制播分離后制作方和播出方的利益訴求如何實現?本文對這三個方面進行了簡要說明,梳理出了大致的脈絡。
【關鍵詞】電視媒體 制播分離 電視體制改革 制播主體
一、引言
廣播電視行業在誕生初期大大地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電視的普及加之電視頻道數量的增多,電視節目出現了明顯的同質化競爭,電視產業逐漸到達了發展的瓶頸時期。加之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越來越多地占據人們的生活,電視觀眾被不斷地分流,傳統的制播模式早已無法適應如今的市場機制,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二、如何理解制播分離
制播分離的含義在我國的學術界基本已經達成一致,即電臺和電視臺只需要制作新聞類節目和時政類節目,將廣播電視中除新聞類和時政類以外的節目內容剝離出來推向市場,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進行專業生產和市場交易,電臺和電視臺只需要負責節目的審查、編排和播出即可,由此推動廣播電視產業價值鏈的形成和完善,建立起統一、開放、融合、有序的廣播電視產業新格局。
不過,對制播分離含義的理解容易流于字面意義,認為這僅僅是制作與播出在環節上或機構上所進行的分離。對于電視的播出機構也就是電視臺來說,制播分離是一種生產方式的轉變,而對于整個電視行業來說,制播分離則是一種價值鏈的裂變和延伸。實行制播分離主要是要提高效率從而優化產業結構,達到有效配置資源的目的,但同時更是為了轉變廣播電視行業的市場運行機制,使電視資源和社會資源完成一種社會交換和重新分配的過程。因而,不能將制播分離看成是簡單的節目制作部門的剝離,而應該是一種生產方式、制作方式以及交易方式的體制上從內而外的改革。
三、制播分離在我國的發展情況
制播分離從一誕生,就備受爭論, 伴隨著來自各方的不同聲音, 中國電視產業一路走到今天, 民營電視企業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電視臺也在探索制播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尋找到了新的生機。
2000年,中央電視臺工作會議正式公布了臺內將要進行的包括電視節目實施制播分離三大改革的消息,與此同時一大批民營節目公司誕生。但同樣是2000年,廣電總局又提出“電視制作權、宣傳權、覆蓋權、經營權和播出權5權不能分離”,于是制播分離這一改革嘗試被暫緩。黨的十六大報告對其做出了較客觀的評價,此時學術界改提“制播分營”加以替代,到2003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關于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制播分離,電視節目制播制度的改革已經被理論界和業界廣泛接受。而后,國家廣電總局僅在2004 年加快了市場對外開放立法的步伐,出臺或修改針對境外資本或機構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6個。
四、如何實現制播分離后制播主體的雙贏
制作方和播出方如何在節目交易市場上獲得各自的利益,實現雙贏,就關系到了制播分離能否順利實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保障制播分離后制播主體的利益:
1.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電視節目交易市場的有序運行。對于制播制度改革,最突出的問題是政策模糊、法制缺乏。學者郭鎮之認為“當前中國制播制度分離的前景還有待觀察,主要是缺乏法制基礎”,光線傳媒的總裁王長田也感嘆“對這個公司我感到信心還是有的,主要擔心還是一個政策問題”。制播制度中對于節目生產權限、資本運作、民營公司采訪權等多方面,在政策層面一直不夠明朗,這也是傳統媒體對制播分離的改革一直猶豫不決的重要原因。而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受政策的限制要比傳統媒體小得多,因此他們對于制播分離地果斷采用也從某些方面提升了它們的競爭力。如果沒有完善的法律政策的支持,那么傳統媒體必將在市場競爭中逐漸邊緣化,受眾也會逐漸分流。
2.制播雙方增加自身業務素質,提高在市場交易中的競爭力。《中國娛樂報道》、音樂風云榜等國內觀眾耳熟能詳的節目都出自光線傳媒,一家民營娛樂公司,從最初創業的10萬元到如今年收入幾十億,光線傳媒這一名號也從無人問津到家喻戶曉。但是縱觀光線傳媒的發展也不難發現,在公司創立的初期,也面臨著眾多的困難:政策的限制導致節目的發行、播出渠道、廣告來源等等受到影響。那么,在重重阻礙之下是什么支撐光線傳媒走到今天?其總裁王長田曾說:“在節目制作方面,光線采取的是工業化流水線的作業方式,工業化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產品的質量是有標準的,所以它也是穩定的;意味著規模是可以不斷地擴大的;同時也意味著,資源是可以共享的。”由此可見,對于制作方來說,節目的內容、質量、品牌是保證其無往不利的關鍵所在,也只有從節目的這種根本入手,增強自身的實力,才能保證在節目交易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五、小結
制播分離從最初的雛形發展到現在,也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沒有被廣泛且有序地施行,可見在其緩慢的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礙。制播分離的觀點和制播制度改革的理念是需要隨著整個電視改革的進程一步一步地被接受、認可和普及實施的。為了更好地整合資源使其得到最優的配置,應該先在一部分企業化、社會化程度較高的欄目實行市場化運作, 然后在具有經營性質的非新聞頻道實行制播分離, 將人員一步步從體制內剝離出來, 最終達到節目制作力量從體制內剝離的目的。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范明獻,宋清濤.內地電視節目制播制度現狀淺析和發展前瞻[J].中國電視理論動態;[2]曾祥敏,何琴.中國電視事業制播分離改革發展思路研究[J].現代傳播;[3]蘇玉光.制播分離的潮起潮落[J].媒介經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