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萍
【摘 要】隨著網絡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人們越發傾向于通過網絡獲取資源、表達觀點和宣泄情感,網絡輿情也日益引發人們關注。在網絡輿情頻發的社會背景下,深入了解網民心理變化、構建適合時代發展的網絡輿情的傳播機制,從而加強對網絡輿情的引導能力,對我國社會穩定與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網絡輿情 傳播心理 網絡輿情引導
新媒體時代是人類發展歷史上的一個嶄新時代,新興媒體消解了傳統媒體之間彼此單獨存在的限制,混淆了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原有的被動關系,使社會進入了一個“人人都擁有麥克風的時代”,新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因此,控制住網絡輿論的引導權,則是新媒體時代制勝的關鍵所在。
網絡輿情的定義
目前,網絡輿情作為整個社會輿情的重要組成之一,所占有的地位不容忽視。普遍認為,輿情是由個人以及各種社會群體構成的公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物或熱點問題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網絡輿情作為社會輿情在網絡環境里的映射,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出以往傳統輿論所難以捕捉的輿情樣本。網絡自動抓取等技術手段也使網絡輿情研究的樣本方便可得,高效客觀。
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特點
自由性與可控性
新媒體出現后,網絡傳播的自由性提高,個人可以通過網絡傳遞信息、交流情感,也可以發表見解,“出版”作品,成本低廉,操作性強,程序簡便。例如,曾被《時代周刊》拒之門外的美國總統克林頓丑聞案就是通過網絡揭發出來的。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網絡社會作為現實社會的延伸,依然要遵循相應的規則,言論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也依然有相關管理者追蹤其責任,就目前的新媒體網絡環境而言,這種控制尤其必要。
互動性與即時性
新媒體網絡媒體傳播與傳統媒體的最大差異在于其傳播是雙向的,公眾一改往日單純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角色,借助網絡的交互性一躍變成信息的互動者。另外,網絡輿情的傳播由于依賴網絡平臺,在傳播速度上也大大領先傳統媒體。
隱匿性與外顯性
人是較為復雜的物種,所表露出來的言行不一定是無意識的、最真實的反應,而新媒體網絡空間所提供的隱匿性恰恰消解了這種顧慮,使得在日常中被隱匿起來的情緒與態度得以釋放和顯露出來。
情緒化與非理性
目前我國正處在轉型期,社會組織結構的調整、社會運轉機制的變化、利益群體的分割,都會對輿情參與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生活節奏、生活壓力等都會使得一部分人心理結構失去平衡,緊張、困惑、焦躁等情緒蔓延。而新媒體網絡使得非理性的“本我”得到釋放,各種尖銳的矛盾、情緒均以原生狀態得到展現。
個性化與群體極化性
在新媒體網絡平臺,人們總是傾向于尋求認同,因此志趣相投的個體會趨向于相互吸引靠攏,聚成新的群體。在團體的交流中,他們會豐富進而鞏固現有的觀點,在群體的“庇護”下表達形式上也會更加大膽極端。
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調控與引導
新媒體時代,要正視網絡輿情,轉變執政理念
充分認識網絡輿情的重要性,對群眾網絡監督和網絡問政要秉持積極主動、包容開放的心態,開辟更多更暢通的網絡互通渠道,創造更加開放的輿論空間,使網民的合理訴求得到充分表達,切實解決網民反映的熱點問題,將社會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要將網絡輿情當作了解社情民意的新渠道,解讀網絡輿情蘊含的深層次現實問題,努力打造“勤關注、勤傾聽、勤回應”的服務型政府,逐步形成新媒體時代的思維方式和執政管理方式,從而凝聚社會共識,促進社會和諧,形成黨和政府與民意的良性互動。
新媒體時代,要打造互動平臺,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度
時刻關注網絡突發事件和熱點輿情,積極利用網絡與公眾對話,增強政府網站的權威信息發布、政策解讀功能,引導網民理性探討問題、表達意見,通過真誠溝通,協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維護大多數群眾的利益,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重視政務微博的系統性建設,研究探索“政務微博群”的建立完善。各部門微博之間應添加其他相關部門的微博鏈接,方便信息的上傳下達、互聯互通。由專人對信息進行及時更新、收集、上報、反饋,提升政務微博的運行效率和行政服務效能。必須抓好重大突發事件和群眾關注熱點問題的公開,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對于謠言傳播導致危機的輿情熱點事件,更應及時通過官網、微博等主流媒體,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提供詳盡的數據資料,客觀公布事件進展、調查處理結果和公眾防范措施,使謠言不攻自破,引導網民自發作出理性判斷。
新媒體時代,要變被動為主動,“管”、“疏”、“導”、“防”相結合
主管單位應立足對網絡輿情的“管”,敢于對微博大V造謠、傳謠等行為嚴厲打擊。同時,為了防止相關網站出于商業利益等因素不作為,要設立舉報熱線,積極受理廣大網民對網絡造謠、傳謠等行為的投訴,并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增強“疏”的理念,大力加強對網絡輿情的正面疏導,營造有利的網絡輿情環境。對于各種負面偏激言論,要對被曲解的事實進行澄清;對于反動言論和惡意攻擊,要及時辟謠;對攻擊性言論,要進行有力批駁。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網絡人才資源整合制度等,形成聯動機制,強化對網絡輿情的“導”。政府要及時捕捉網絡輿情熱點,增強對有關熱點的預見性。通過對網絡輿情形成發展規律的分析,預測和把握網絡輿情熱點出現的規律,從而建立對網絡輿情的“防”。
新媒體時代,要完善網絡立法,推進輿情引導法制化進程
盡早出臺體系完備、可操作性強、緊跟網絡發展趨勢的網絡管理法律法規,構建由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司法解釋共同組成的規范系統的體系。加大對違法違規網絡傳播行為的查處力度,對于利用網絡泄露國家機密、反動暴力、造謠誹謗、侵犯他人隱私、惡意人身攻擊、發布低俗淫穢色情信息等違法亂紀的行為人,必須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對于濫用公權隨意踐踏民眾自由表達權,打擊報復甚至肆意抓捕網民的行為也要依法嚴懲,維護法律尊嚴和政府公信力。實行網絡“實名制”能夠對網絡信息監管產生示范效應,遏制網絡匿名制度造成的網絡語言暴力、誹謗和暴露他人隱私等行為,推動網上輿論健康有序發展。
網絡輿情是整個社會輿情的一個“映像”,還承載著民意表達和價值訴求功能,承擔著化解民眾情緒沖突的角色。網絡社會作為現實社會在網絡社會里的延伸,已經成為社會觀察的重要窗口,因此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研究與引導對現實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這不僅需要技術后盾做支撐,還需要構建新的網絡組織模式,更新觀念以適應新的網絡輿情發展趨勢,這是一項需要在未來不斷深化研究的課題。
(作者單位:丹東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魏搖峰. 淺談新媒體時代的科學傳播[C]. 現代傳播,2013.
[3]張晨陽. 自媒體時代微博熱的喜與憂———基于受眾角度的分析[D]. 中國出版, 2011.
[4][英]威廉·麥獨孤.社會心理學導論[M].俞國良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陳學明.哈貝馬斯交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6]田搖松. 科學傳播———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R].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7.
[7]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8]勒龐.烏合之眾[M].上海:新世界出版社,2011.
[9]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10]凱文.失控——人類最終命運和結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