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詞類的劃分一直是漢語語法界的老大難問題。本文評述了漢語語法研究史上幾種較有影響的劃分標準,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希望對漢語詞類的劃分有所裨益。
關鍵詞:詞類 ?劃分標準 ?詞匯·語法范疇 ?語類
一、引言
現代漢語詞類劃分的標準最初是受西方語言學中詞類劃分的影響。西方印歐語中具有十分豐富的形態變化以此來表達語法意義,但漢語表達語法意義主要是通過語序和虛詞,形態劃分的標準并不適合漢語詞類的劃分,因而需要根據漢語本身的特點進行詞類劃分。馬建忠《馬氏文通》的問世,標志著漢語語法體系的初步建立。自此以后,人們對漢語語法一項重要的內容——詞類問題,尤其是詞類劃分標準問題的討論和研究就從未停止過。我們希望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述評,能發現一些有用的價值,推動漢語詞類的研究,為漢語詞類劃分盡綿薄之力。
二、各詞類劃分標準評述
由于每位研究者觀察和研究詞類劃分標準的角度和采用的方法不盡不同,因此劃分的標準莫衷一是,難以達成共識。從馬建忠的《馬氏文通》到朱德熙的《語法講義》,再到黃伯榮、廖序東的《現代漢語》,期間關于詞類劃分的標準多種多樣。產生了幾種有重要影響的劃分標準,主要有意義標準、形態標準、句法功能標準、功能標準、分布標準、詞匯·語法范疇標準、綜合標準。下面就各標準作簡要介紹及詮釋,并在前人的基礎之上,提出筆者的拙見,希望能對漢語詞類的劃分有所幫助。
(一)意義標準
依據意義(概念)標準劃分詞類,是傳統語法理論指導下關于詞類劃分的標準。這個標準在我國語法界曾產生過重大影響。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王力的《中國語法理論》《中國現代語法》,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語文學習》。
意義標準最早可追溯到馬建忠的《馬氏文通》:“義不同而其類亦別焉,故字類者,其義焉耳?!雹?/p>
馬建忠認為:“凡實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省曰名?!雹?/p>
王力的《中國語法理論》說:“至于中國的詞呢,它們完全沒有詞類的標記,正好咱們純然從概念的范疇分類,不受形式的約束?!雹?/p>
呂叔湘《語法學習》則說:“中國話里的詞沒有詞形變化,劃分詞類主要憑詞的意義和詞與詞之間的關系?!雹?/p>
意義標準的優點是:比較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和思維方式。呂叔湘曾說:“假如有人說出一些詞來問咱們,哪些是名詞,哪些是動詞,咱們的第一個反應是什么?是想到它能不能用在這個格式的這個位置上,那個格式的那個位置上,前頭能加哪些字,后頭能加哪些字,等等一切,還是先想到它的意義?各位的情形我不敢胡猜,我自己,不怕見笑,第一個反應是意義?!雹菀饬x標準對于語法初級階段的教育和學習,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另一方面,馬建忠說:“凡實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此定義的缺陷顯而易見。這里只是單一地把能描述具體事物的詞才歸為名詞,而把那些本身是名詞但表示抽象意義的排除在外,比如:思想,思維,意識,悲傷等。這是意義標準的一大缺陷。此外,意義標準曾起到過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依據意義來劃分詞類,實際上把語言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對應關系絕對化了。在漢語中,有一些詞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是恰好對應的,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詞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是不對應的。我們以名詞為例來進行分析,先看下面幾個例子:
(1)木頭可以用來做家具。
(2)這是一張木頭桌子。
例(1)中,“木頭”的詞匯意義是名詞,其語法意義作主語;例(2)中“木頭”的詞匯意義也是名詞,在這里卻帶有形容詞的性質,其語法意義作定語,是名詞用作形容詞的詞性活用現象。
通過簡單分析,我們就可以發現有些詞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對應不是高度吻合的。
此外,有些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在語法上卻屬于不同的詞類。如:“偶然、偶爾”和“接近、將近”這兩組詞,每組的意義都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將近”“偶爾”是副詞,“接近”是動詞,“偶然”是形容詞,可見劃分詞類與詞的具體意義無關。
意義標準其實是分離了詞法和句法,它不可能成為漢語詞類劃分的科學標準。
(二)形態標準
形態標準即依據狹義的形態標準來劃分詞類。狹義的形態標準指依據詞頭、詞尾和重疊形式來劃分詞類,代表人物是陸宗達和俞敏。
陸宗達在《漢語的詞的分類》一文里說:“實詞怎么分類呢?咱主張按‘形態分。漢語的詞有形態沒有呢?有人說沒有,因為寫到紙上的那一個一個的方塊兒上實在看不出什么形態來。可是咱們語言是談嘴里說的話,這里頭形態變化可豐富哪!”⑥
俞敏在《形態變化和語法環境》一文中,認為重疊式是狹義的形態變化,我們要給實詞分類,就得根據狹義的形態變化。
許多印歐語系的語言有比較豐富的形態。如:在英語中,加上后綴-s,-es來表示名詞復數,在多音節的形容詞前加“more,most”來表示比較級、最高級的意義。漢語也有形態,但漢語的形態和印歐語的又不完全一致。漢語中詞的形態可以分為兩種:一指構形形態,例如:動詞可以重疊,重疊后表示“試試”的意思。例如:“討論”重疊為“討論討論”“看”重疊為“看看”。這個形態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動詞和其他實詞區別開來。比如,在一定的情況下,可以區別動詞和形容詞,這是因為形容詞雖然也可以重疊,重疊后表示“非?!薄俺潭冗M一步加深”義。二指構詞形態,例如:加詞綴,加詞前綴“阿”這個語素,可以組成“阿姨”“阿婆”等,這個前綴“阿”一般就是構成名詞的構詞形態;加后綴“化”可以組成“現代化”“規范化”等,這個后綴“化”一般是構成動詞的構詞形態。另外,漢語中還有的用“們”來表示復數,比如:“我們”“他們”。動詞后加“了”“著”“過”分別表示動作的完成、進行和過去。由于漢語是孤立語,這些形態變化雖然對漢語詞類的劃分有一些幫助,但不是對所有的漢語詞語都適用,普遍性差,所以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標準,而不能作為主要標準。
(三)句子成分標準
句子成分標準指的是依據詞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充當的句子成分來劃分詞類。黎錦熙在《新著國語文法》中提出“依句辨品,離句無品”,指的就是根據詞在句子中具體的成分來確定詞類。
黎錦熙的這種觀點是片面的。第一,“離句無品”,意思是離開了句子就不能確定詞的詞性,但是漢語中有些詞可以依句意義標準和形態標準來確定,比如“書”這個詞,我們可以依據意義把它定為名詞。其次,“依句辨品”是把詞類和句子成分完全對等起來,假設真的這樣,那么我們就沒必要使用詞類和句子成分兩套術語了,只擇其一即可。而黎錦熙在書中還是使用了兩套術語,這顯然是自相矛盾的。另外,漢語中有很多詞是兼詞,有好幾種詞性,比如:“在”可以作介詞、動詞和副詞。因此我們不能將詞類和句子成分完全對等起來。
(四)語法功能標準
語法功能標準指依據詞的語法功能來劃分漢語的詞類。詞類從本質上說是詞在語法意義上的分類。
胡裕樹在他早期的論著《談詞的分類》中,曾把這種語法功能稱作“廣義的形態”。他說:“廣義的形態,除了單詞的形態變化外,還包括詞和詞的相互關系,詞和詞的結合,語詞的先后次序等等?!雹咚J為人們劃分詞類的基本依據是功能,形態只是功能的一種標志而已。
胡裕樹把動詞的語法功能歸納為以下幾點:
1.能用副詞“不”或“沒有(沒)”修飾。
2.大部分單詞能帶賓語。
3.單詞常常用加“了”“著”“過”“起來”“下去”或重疊的方式表示“時態”。
4.經常用作謂語。
依據這些語法功能,就可以把動詞確定下來。
關于功能標準,朱德熙進行了詳細闡述。他認為詞的語法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詞充當句法成分的能力,即一個詞能否單獨充當句法成分以及能充當什么成分。按此標準把詞分為“可以單獨充當句法成分的實詞”和“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的虛詞”這兩大類。第二,詞與詞的組合能力,即一個詞不能與哪些詞組合,能與哪些詞組合,組合后表示什么意義和什么樣的結構關系,這是有規律的。如:名詞前不能加副詞“不”等,如:“不電腦”就不能說,但是可以加數量詞修飾,如“一臺電腦”;而動詞、形容詞前面可加副詞“不”等修飾,而不能加數量詞修飾。另外,動詞除表示心理活動外,一般不受程度副詞“很”修飾,而形容詞則絕大多數可以受程度副詞的修飾,形容詞可以直接修飾名作定語而副詞不能。第三,詞重疊的可能性、重疊方式及表達的意義,即語言中的詞其重疊的可能性、重疊方式以及重疊后的意義差別。單音節的動詞可以重疊為“AA”式,比如“嘗嘗”;雙音節動詞重疊形式可以為“ABAB”,如“研究研究”。動詞重疊后大多表示“嘗試一下”的意思。
我們認為,根據功能標準,將詞可以進行分類,同時也可以防止出現“依據辨品,離句無品”的片面性,做到詞有定類,類有定詞。因而,它被語法界大多數人所認可和接受。
(五)詞匯·語法范疇標準
詞匯·語法范疇標準最早是前蘇聯語言學家龍果夫在研究俄語詞類時提出來的。龍果夫首先把它運用到漢語的詞類劃分中來,后來我國的一些語言學家如王力、丁聲樹等也接受了這個標準。
“詞類·語法范疇”認為,我們應當從三個方面來劃分詞類:一是概念標準,即詞匯意義標準;二是句法標準,即詞充當單句成分的能力,即依據在句子中的位置作何種句法成分來判斷詞性;三是形態標準,即詞用某種手段表現附加意義的能力。如:加詞后綴“手”這個語素,可以組成“水手”“歌手”等,這個后綴“手”一般就是構成名詞的構詞形態。
這個標準集國內外語法研究成就于一身,對漢語詞類的劃分具有相當重要的指導價值。
(六)綜合標準
綜合標準或稱“多標準”是在劃分詞類時,把幾種標準綜合起來考慮,同時運用幾個標準進行詞類的劃分。
王力在《關于漢語有無詞類的問題》一文中提到:“漢語劃分詞類的三個標準:第一,詞義在漢語劃分中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應該注意詞的本義跟形態、句法統一起來;第二,應該優先應用形態(如果有形態的話),這個形態是包括構形性質和構詞性質的;第三,句法標準(包括詞的綜合能力)應該是最重要的標準。在不能用形態變化的地方,句法標準是起決定作用的。這三個標準是有機聯系著的:不是根據三個標準來分類,而是要求同時適合這三個標準?!雹?/p>
針對現代漢語詞類體系,由于研究者的角度和采用的方法不同,導致分類標準因人而異,但一個標準分出一套詞類系統,多個標準就會劃出多套不同的詞類系統。這是不符合邏輯的,多種標準就會出現詞類系統模糊不清、雜亂不堪的局面。多重標準意味著無標準,它是不可能作為科學劃分詞類的標準,將詞類進行區分的。
三、結語
以上對幾種劃分詞類的標準作了一些簡單梳理和點評。盡管在漢語詞類的劃分標準問題上還存在一些分歧,但大多數語言學家已經認識到:對漢語的詞進行分類,不能依據概念意義,不能依據狹義形態變化,也不可能依據綜合標準,而只能依據詞的語法功能。
由于詞類是按詞的語法性質進行的分類,是一個語法意義上的概念,它的確定要依靠在句子中與其他成分的語法關系,關于詞類的爭論大都是在單個詞脫離句法情況下開展的。
另一方面,我們受到來自生成語言學的一些啟發,在生成語言學中提到了詞類層次性:句法詞類和詞典詞類。句法詞類是一套動態的句法信息集合,而詞典詞類僅僅只是一個詞的部分句法特征的體現,是對句法特征的靜態集合和體現。我們認為“語類”比“詞類”的描述要更確切?!罢Z類”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一套句法信息集,是一個動態的體系的概念。我們通常所說的詞類實際上是這些句法信息在語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每一個詞上的暫時性附著。隨著語言應用和社會實際的發展,一個詞所包含的句法信息可能會隨之發生變化,這就是導致語言中會有“兼類詞”現象的緣由。例如:名詞就是句子中“NP”(名詞性短語)語類信息的固定附著,動詞就是“VP”(動詞性短語)語類信息的固著?!霸~有定類”是說詞在句子結構中所體現出的語法特征信息,即語類信息;而“詞無定類”是詞在脫離句子的情況下對詞的靜態反映,也就是語類信息的短暫性附著。前者屬于句法學范疇,而后者屬于詞匯學乃至詞典學范圍。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漢語的詞可以分類。
2.漢語詞類分類的標準以“語法功能標準”為主。
3.漢語詞類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對漢語詞類問題的種種研究從另一方面反映出人們對詞類本質及劃分標準問題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不斷接近其科學本質的長期過程,這也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透過現象抓住實物的本質。要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注釋:
①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23頁。
②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20頁。
③王力《中國語法理論》(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51年
版,第33頁。
④呂叔湘《語法學習》,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3年版,第4頁。
⑤呂叔湘《關于漢語詞類的一些原則性問題》(選自《漢語語法論文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252頁。
⑥陸宗達《漢語的詞的分類》,《語文學習》,1953年第27期,
第15頁。
⑦胡裕樹《現代漢語參考資料》,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版,第
222頁。
⑧王力《關于漢語有無詞類的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55年第
2期,第146頁。
參考文獻:
[1]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王力.中國語法理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4.
[3]王力.中國現代語法[M].北京:中華書局,1954.
[4]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
[5]呂叔湘.語法學習[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3.
[6]俞敏.形態變化和語法環境[J].中國語文,1954.
[7]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8]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9]劉向東.漢語詞類的分歧與和解——來自生成語言學的啟示[J].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
(趙中興 ?新疆伊寧 伊犁師范學院中國語言學院 ?8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