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運勇
(深圳市龍華新區振能小學 廣東 深圳 518110)
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激發數學學習樂趣
韓運勇
(深圳市龍華新區振能小學 廣東 深圳 518110)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中效益最大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方設法創設合理情境,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自覺主動地學習。
教學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教師的道德修養、學識水平、課前準備,甚至個人情緒都影響著教學質量和效益。情境創設是期望學生能有效捕捉信息,并提出問題,然后嘗試去分析并解決問題。生動有趣的情境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感受到的是身邊熟悉的事例,就可以在溫馨安詳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從而使課堂教學效益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孔子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學習的起點,合理的疑問才能促使人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認識問題解答疑問。教師在創設情境前,要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計疑問,讓學生產生各種疑問,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創設情境前提出具有潛在意義并且與課堂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的“挑戰性問題”,讓學生在疑問中開始探索、思維,使學生體會到思維過程的喜悅。例如在教學“年、月、日”的平年和閏年時,教師可以先設問,某個學生今年幾歲,到今年共過幾次生日,教師總結某個學生今年8歲過了7個或8個生日;教師再提出問題:有個小朋友的爺爺今年64歲,只過了16個生日,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當然感覺到不可思議,好奇心促使他們急于知道其中原因,教師安排時間讓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再進行課堂提問并進行引導,然后教師就勢揭示問題并出示課題。這種情境的導入,學生從一開始合理的疑問,就把學生思維吸引到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中來。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素材的選擇時要關注不同年齡的學生的心理特征,可運用多種方式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才能使學生在和諧愉快的學習環境中開發思維的深度與廣度,讓他們在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增長知識,又增長智慧。創設問題情境在內容上要與課堂教學密切相關,展現形式要針對不同的學段,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切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低年級學生而言,聲音與顏色特別是動畫等對他們吸引力相當大。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模擬直觀表演、動畫視頻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吸引力較強的問題情境。例如在講“小數性質”一課時,先向學生講童話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動物園里開“數學比賽”大會,大象爺爺紙片上寫出了三個數,1.5、1.500、1.50000。讓小猴子、小熊貓、小狗狗比較這三個數哪個數大,請同學們幫幫可愛的小動物。教師在學生討論思考后放動畫短片,小狗狗說“1.5大”,小熊貓說“1.500大”,小猴子說“1.50000大”。教師讓學生再討論并由部分學生闡述觀點,然后放動畫短片:大象爺爺邊搖頭邊擺手說“你們說的都不對,這三個數一樣大”??赐陝赢嫸唐處熆梢宰屗膫€學生分飾四個角色,并指導形象演繹幾個數字的表達,學生在情境再現中愉快接受這節課要講解的問題。學生肯定有不同想法,很想知道為什么,容易激發他們萌生對新問題的探究,通過聽、看、想,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恰當而有趣的幽默,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更加活躍。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在課堂上經常通過有趣的故事或問題經過幽默的加工表述,時常會讓學生開懷大笑,這主要取決于教師情境創設中運用恰當而有趣的幽默。例如通過講“雞兔同籠”問題來教給學生數學方法的過程。首先教師提出問題“有頭45個,足116只,問雞兔各幾只?”(教師要稍微解釋),學生開始有的動筆有的心算也有的前后左右討論,當然最重要的是不知從何入手。讓學生思考后,教師要順勢進入角色用有趣的語言:
“請全體兔子提起前面兩腳,起立!”學生在不知道教師意圖的情況下傻笑,教師接著就要引導學生(有條件的用視頻更直觀)思考:“兔子前面兩腳已提起,現在兔子和雞站著的腳數是不是一樣?”教師開始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分析,上面看兔子和雞頭共45個,那么下面看多少腳呢?45×2=90只;腳提起的多少只?116―90=26。學生很容易算出兔子有26÷2=13只,雞45―13=32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圍繞數學知識與方法,應用有趣的幽默問題,課前要認真研究每個問題與教學內容的相關性以及問題要體現的數學原理。分析舉例的問題,要把握各個切入點及解決要素,還要盡可能預先考慮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各種想法,把有趣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要合理,已知條件、運算依據、求解目標以及所應用的知識要清晰。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類型,結合所教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實際生活背景,因時、因地而變,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的愉悅情趣得到滿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能主動學,掌握學習方法,學有所樂。
G623.5
A
1672-5832(2016)04-01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