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芳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
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困境與策略
李慧芳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摘 要:《舌尖上的中國》的大熱,凸顯了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潛力,也讓我們不由思索此類“現象級產品”所凸顯出中國紀錄片存在的問題。題材單一,市場不成熟、受眾收視習慣還未養成,表達空間尚待擴展是主要問題,由此,我們可以嘗試創新表現方式、注重營銷、轉變觀念解放思想以及與教育行業融合等方式來促進中國紀錄片的發展。
關鍵詞:紀錄片;現象級產品;發展策略;行業融合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Wi-Fi覆蓋范圍的拓展以及終端的日益智能化,將我們帶入“視頻時代”,電視、電影以及綜藝節目遍地開花,紀錄片卻在宣教與娛樂的領地徘徊,處境尷尬的中國紀錄片,面向廣闊的發展空間,亟需撥清迷霧,找準方向。
2014年中國紀錄片遭遇“衛星年”,北京、上海兩家紀實頻道上星播出,與央視紀錄頻道一起構成三家衛視紀錄片傳播平臺。長期困擾中國紀錄片的傳播瓶頸豁然開朗,紀錄片不能再作為頻道特色傲視天下,細分化、品牌化成為紀錄片頻道必須直面的課題。這無疑是紀錄片發展的機遇[1]。《舌尖上的中國》無疑為中國紀錄片創作人員打了一劑強心劑,讓他們對紀錄片產業再拾信心,然而此種“現象級產品”的出現更加凸顯了目前中國紀錄片的挑戰多于機遇,困境依舊重重。
長期以來,受“工具理性”思維的主導,中國紀錄片的目標定位主要著眼于宣傳與教育。題材主要集中于政論片與歷史探索片。在紀錄片欄目化和頻道化的不同時期,這兩種紀錄片在數量和質量上皆占據優勢,而且長期以來成為紀錄片創作者的首選題材。由于歷史探索片兼具解密、懸疑和安全屬性高等特性,一直備受青睞。甚至有一些電視欄目專門以此類題材命名,如北京電視臺的金牌欄目《檔案》。在紀錄片的題材選擇方而,主要表現反映邊緣群眾、弱勢群體、少數民族這些人群,而反映日益發展變化中的城市人們生活重大態度變化和社會歷史變遷的影片十分稀少,不能滿足當前許多國際媒體對“中國的形象”的市場需求[2]。在制作方式上,拍攝手法單一、敘述方式模式化成為主要的問題。目前,中國紀錄片創作雖然脫離了早期簡單的畫面加解說詞的表現方式,但是依然存在表現力不足、敘述方式難以吸引受眾的問題。
2014年,金融開始與紀錄片相握手,資本市場對紀錄片未來的信心也在攀升,資本融入的加速,使得產業系統也再次升級[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臺政策鼓勵紀錄片創作、網絡平臺試水紀錄片創作、自媒體發燒友上傳UGC,紀錄片市場仿佛一片繁榮。然而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目前中國受眾還未養成收看紀錄片的傳統,無論是免費觀看,還是到院線觀看,中國觀眾未將紀錄片視為一種消遣方式。只有在電視頻道偶爾播出紀錄片時,民眾才會將視線暫時停留。與中國不同,由雅克·貝漢執導法國紀錄片《海洋》,不僅走進院線放映,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創造了票房奇跡。
中國電視紀錄片存在著三種主要話語,即代表政治意識形態的官方話語、代表精英知識分子的精英話語、伴隨大眾文化崛起的民間話語[3]。長期以來中國紀錄片形成了以體制內電視臺為中心的傳統產制格局,因此官方話語始終占主導。受此因素影響,紀錄片可探索的話語空間往往限制在政治安全的框架內。雖然目前互聯網公司和電視臺以及個人積極創作紀錄片,但是囿于國家進一步加強互聯網管理和審查、廣電總局政策頻出,創作人員的表達空間未得到充分滿足,尚待擴展。
每一塊未被充分開墾的土地都蘊含著無限的希望,對于中國紀錄片的發展亦是如此。我國紀錄片目前的創作和營銷瓶頸,源于對紀錄片意義的認知偏差。紀錄片意義包含工具性、目的性和自由意志,形成紀錄片不可替代的本質特征。由于多種原因,我國紀錄片規避大主題和主流生活,注重表現層面而忽略探討層面,這些都與紀錄片本義不一致,導致紀錄片的邊緣化。在商業化環境下,紀錄片需要轉換思路,建立和適應市場運作機制[4]。雖然困境重重,我們仍需積極探索,努力找到促進中國紀錄片發展的最佳策略。
除了進一步提高傳統紀錄片的拍攝技巧與敘述方式,我們也應積極創新,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如動畫紀錄片這種表現方式很早就誕生了,但一直未得到重視。作為一種特殊的視聽語言,動畫具有很多傳統視聽語言:第一是間離性。動畫強調通過夸張、簡化等變相手法,讓觀眾看到一種與現實不一樣的間離影像。無論在時空處理還是聲畫組合上,動畫都力圖呈現出與傳統視聽語言不一樣的風格,為觀眾提供一個能產生“熟悉的陌生感”的另一世界;第二是諧趣性。動畫較之傳統視聽語言,更喜歡采用諷刺幽默的修辭方式,給人營造一種喜劇情境;第三是超越性。借助想象和聯想,動畫可以隨意突破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的各式各樣的標準和限制(比如時空的限制、現實與夢想的區隔),創造出現實中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已經存在或將要存在的人和事,從而在言說的自由度上遠遠超越傳統視聽語言[5]。只要不違背紀錄片的真實性原則,我們應鼓勵動畫紀錄片的發展。再如目前真人秀紀錄片亦成為關注熱點。國內首檔真人秀紀錄片《客從何處來》,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打造的國內首檔明星真人尋根、追溯家族歷史的紀錄片。將目前頗受歡迎的真人秀元素與紀實因素相結合,無疑是個極大的創新。在題材和表現方式,我們還可積極探索、勇于創新。
從目前來看,紀錄片的商品屬性還未獲得廣泛認可。即使一些質量上乘的紀錄片,也因缺乏推廣而未能進入民眾視野,因此營銷成為重要的環節。《舌尖上的中國》能夠大獲成功,不僅因為其特色的內容與展現方式,更因為其高超的營銷方式。跨頻道播映嘗試,積楊借助網絡媒介的傳播速度和力度,制造社會話題來擴大品牌的社會影響力,提前進入國際市場做好節目預售,重視品牌建設的持續性、開發相關產品,這一系列營銷方式,為“舌尖”系列爆紅打下良好基礎[6]。中國觀眾轉變對于紀錄片的認識、認可其商品屬性雖不能在短期內實現,但是加強營銷無疑會加速這個進程。培育觀眾的紀錄片收視習慣,即是為紀錄片開拓市場,優化市場環境。
紀錄片作為一種反映現實的方式,對于民眾認知世界、促發行動具有重要意義。第87屆奧斯卡紀錄片獎授予給《第四公民》。這是一部基于“棱鏡門”事件的“政治驚悚片”。就在愛德華·斯諾登因為揭露美國政府監控丑聞被通緝之時,這部紀錄片在美國影院放映。國家相關部門應轉變觀念,鼓勵民眾積極表達,使民眾不僅能在大行其道的綜藝節目里獲得快樂,也能在關注民生與世界的紀錄片里拓展思想疆界。互聯網上信息良莠不齊,國家開展互聯網管理實屬必要。但國家政策也不應只是囿于將互聯網封鎖在傳統媒體管理體系之中,而是更多地保障和推動互聯網技術在民主交流、多元參與、公共討論的潛力[7]。
有學者遵循軟件工程法的開發思路,通過對“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課程內容的設計,自制了一套基于真實教育科研案例的交互式微視頻教學資源,將其應用于本科生課堂和研究生課堂輔助教學,并運用實驗研究法驗證了微視頻能夠有效地提高本科生的學習成績和研究生的學習興趣[8]。這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在課堂教育中,穿插著視頻能夠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而在挑選視頻時,融知識性、趣味性與真實性為一體的紀錄片則是不錯的選擇。將紀錄片融入教學中,不僅可以起到擴大受眾群的作用,在深層意義上,也能夠使學生養成紀錄片收看習慣。紀錄片創作機構或者個人,可以與學校或教育部門探索使雙方獲益的合作方式,共同推進中國紀錄片的發展。
在美國,無論是學者、民眾、還是紀錄片人,都很重視紀錄片的社會影響力。同時紀錄片人也非常注重自己的社會責任,并充分運用紀錄片這一工具,對社會產生影響力。中國紀錄片應注重“內容-大眾傳播-影響力-市場”這一鏈條的打造[9]。希望中國紀錄片能夠慢慢克服困難,穩步發展,對社會與民眾產生影響力,成為人民政治表達、生活娛樂、觀察社會的一種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張同道,樊啟鵬.2014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5).
[2]喻秋霞.90年代中國對外電影市場掠影[J].中國電影市場,2003(8).
[3]邢勇.話語變遷與權力表達——觀察中國電視紀錄片三十年的一種視角[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01:86-88.
[4]夏倩芳.電視紀錄片意義檢討[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2).
[5]李三強.動畫紀錄片:一種值得關注的紀錄片類型[J]. 中國電視,2009(7).
[6]馮欣,張同道.從《舌尖上的中國》看中國紀錄片的品牌構建[J].藝術評論,2012(7).
[7]趙艷明.反思中國紀錄片的網絡化生存:基于政治經濟學的視野[J].新聞大學,2014(3).
[8]張屹,黃欣,謝浩泉,等.交互式微視頻教學資源的研發與應用——以“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3(5).
[9]何蘇六.紀錄片的責任與影響力[J].現代傳播,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