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玉
(寧德市蕉城區第三中心小學 寧德蕉城 352100)
新《音樂課程標準》讓改革后的音樂課堂“動”起來
黃素玉
(寧德市蕉城區第三中心小學 寧德蕉城 352100)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是在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生成和實現的。俗話說音樂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那么音樂課堂就應該是美的、生動的、活潑的、動感的,能給學生以無窮的樂趣,感受、體驗、表現和創造音樂。那么我們在教學中該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多種活動空間,放飛舞動的思維,讓學生親身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讓音樂課堂動起來呢?
聆聽 自制小樂器 節奏 音樂律動 讓課堂動起來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是在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生成和實現的。俗話說音樂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那么音樂課堂就應該是美的、生動的、活潑的、動感的,能給學生以無窮的樂趣,感受、體驗、表現和創造音樂。那么我們在教學中該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多種活動空間,放飛舞動的思維,讓學生親身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讓音樂課堂動起來呢?在這里,我個人談談在我教學生涯中的點滴體會。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表達獨立的感受和見解,養成聆聽音樂的習慣,逐步積累欣賞音樂的經驗。我們經常發現,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特別興奮,有的會離開位子手舞足蹈,有的隨音樂敲擊物品,有的會哈哈大笑,整個課堂一下子“沸騰”起來,但這些都是學生在聆聽音樂時的本能的表現,還沒有養成好的聆聽習慣,沒有經過一定的思維,沒有目的的“動”。因此,根據學生這一特點,我會在聆聽歌曲或欣賞樂曲前,設計一些問題,啟迪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有目的的跟隨音樂動起來。
例如:在教學《Do Re Mi》這一課時,我先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同學們,歌曲中你們能聽到哪些唱名?聽到這些唱名時,能用我們學過的柯爾文手勢把它表現出來嗎?學生:能。于是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聽賞音樂,整個思維跟著音樂在動,教師在聽賞過程中,加以引導、啟發,當聽到“Do Re Mi……”等唱名時,大部分學生都能唱出,并齊刷刷地做出相應的柯爾文手勢,讓課堂動而不亂。從而,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跟隨者音樂舞動起來了,整個課堂也隨著動起來了。
《音樂課程標準》說到: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每當,音樂課堂上請學生用打擊樂器演奏時,因為小樂器有限,不能做到人手一個,每當這時,幾乎全班同學都把手舉得高高的:“老師,我來、我來、我來吧……”,而每次小樂器分完時,沒拿到手的同學,總會“哎”嘆一聲,臉上寫滿了失望。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同時也響應《音樂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下自制簡易樂器。于是,我在執教《做一做,敲一敲》這一課時,交待學生攜帶生活中的一些瓶瓶蓋蓋等,試圖鼓勵學生,讓學生自己發明“小樂器”。課堂上,經過教師的現場引導、啟發,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終于那些瓶瓶蓋蓋變成了一件件小樂器,如:用兩個啤酒蓋中間穿一條線,就成了碰鈴;用易拉罐裝上小豆子,就成了沙錘;用一根鐵筷子敲擊綁著線的鐵勺,就成了三角鐵……。學生們看著自己發明的小樂器,忍不住“叮叮當當”地敲打起來,臉上寫滿了喜悅、寫滿了成就感。整個課堂在學生的創造思維中,歡樂的敲動起來了。
節奏是音樂的基礎,也是旋律的骨架,它在音樂中的價值是無可取代的。但單純的進行音樂素養的節奏練習,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有些同學干脆就不學。因此,在節奏教學中,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啟發學生,放飛思維,師生共同創新和發展新的教學方式。
例如:我在執教四年級《節奏游戲》這一課,課本要求全班同學分成兩組對節奏音型:X X XX X ︱,進行相隔兩拍先后進入二部輪奏。我要求學生邊打節奏邊念:“嗒 嗒 嗒嗒 嗒”,相隔兩拍先后進入二部輪奏,可學生兩組之間總是互相干擾,不能達到最基本的和諧統一。怎么辦呢?于是,我啟發學生:“你們能否開動腦筋想想辦法,怎樣讓兩組之間的配合更默契呢?”全班一陣寂靜后,突然,有位女同學站起說:“老師,我有個辦法,把‘嗒 嗒 嗒嗒 嗒’改成用‘加 油 西瓜 隊’,另外一組用‘加 油 蘋果 隊’試試。”哎,不錯的辦法,學生馬上開始練習,邊打節奏邊喊“加 油 XX隊”,先后進入二部輪奏,結果兩個聲部達到驚人的完美和諧,而且兩組同學的聲音此起彼伏,讓人感覺就是在體育競賽場上,比賽到高潮時刻,雙方拉拉隊們的富有節奏的加油口號聲似的。整個班級一片沸騰,當游戲結束時,有的學生還叫道:“老師,再來一遍,再來一遍。”可見學生的興奮度之高,因此,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恰如其當地用到課堂上,能無限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整個課堂因充滿激情,而舞動起來。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音樂可以通過肢體動作的律動,給于更好的詮釋音樂,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中去,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根據不同音樂作品的旋律和節奏特點,隨之做各種相應的、有規律的動作,使學生在“動”中體驗音樂形象,表達自己的音樂感受。在律動中學生手舞、腳動,必然帶動身體的各個器官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從而學生也沉浸在積極活躍的思維中,整個思維也跟著音樂走,整個課堂也跟著動起來了。
例如:在上《大雨和小雨》這一課,我讓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扮演大雨和小雨,做大雨和小雨的動作,邊唱歌邊隨著音樂律動,并結合課本大雨(f或mf)的力度,小雨(p或mp)的力度,用聲音的強弱,動作的幅度大小,把大雨和小雨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律動,領悟音樂、沉醉音樂、感受音樂,整個課堂上:大雨小雨一起下,灑滿了每個角落,每只小手都在舞動中,每個笑臉都在陶醉著,使學生真正享受到音樂的律動美。思維舞起來,課堂也動起來了。
總之,在新的課程環境下,只要我們音樂教師深入研究課堂,喚起學生對美的感受,找準學生的動情點,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讓學生親身參與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讓課堂動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我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會成為學生熱愛音樂、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圣地,我們的音樂課堂也必將煥發無窮的魅力。
[1]《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