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明
(寧夏固原市五中 寧夏固原 756000)
給特崗教師的幾點建議
牛文明
(寧夏固原市五中 寧夏固原 756000)
特崗教師已經成為寧夏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大量的事實證明特崗教師提升了學校的整體師資水平,給農村學校帶來了活力,受到了學生、家長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認可;但是,由于特崗教師來源多樣(有相當一部分是非師范專業),入職門檻相對較低,使特崗教師水平參差不齊;也有少數特崗教師對教師職業認同感較低,工作消極被動,既影響了自己專業發展,也影響了學生學習和學校發展。有鑒于此,作為一個具有30年教齡的老教師,筆者給特崗教師幾點建議以共勉。
關于教師的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界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我認為應該從兩方面去理解這句話的含義。[1]
1.正確理解和處理教育與教學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條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條就是國家的教育方針,是教師從業的終極目的。可以這么理解:教師就是政府聘任的,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專業人員”。2008年,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重新修訂印發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對教師提出了“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六條具體要求,可以說基本規范了教師的思想和行為,是我們的行為準則,希望大家能學習、理解、遵守。事實上,近些年來一些學校與學生(家長)、教師與學生(家長)的矛盾沖突甚至對簿公堂的沖突,雖然說原因比較復雜,但是其中大多數我們教師失誤在先,如果教師遇事能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可能絕大多數風波可以避免。觀察所見所聞的形形色色的關于教育的糾紛,其中隱藏著的問題仍熱是“育人”與“教書”的矛盾。本來,教書與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但是由于社會整體上的急功近利、由于競爭、由于對教育的短視,使部分學校、部分教師將育人與教書對立起來,將學生看成學習機器,看成自己獲得名利的工具,從而導致急躁、極端、簡單化、甚至違法。希望廣大特崗教師能從一開始就有正確的育人觀,有為國育才,為民族的長遠育才的思想,從而不被各種似是而非的思潮和說法而迷惑。
2.追求卓越,成為技術精湛的專業人員
專業人員的特點之一是技術性。各種職業之所以能明顯的區分開來,就是因為其技術各異。教師也應當有自己的技術,教師的職業技術的核心就是育人上的“循循善誘”和知識傳授上的“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就是在育人上具備愛心、耐心、細心、恒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高超的智慧去引導學生、影響學生,潤物細無聲,久久見功效。深入淺出就是善于運用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把深奧復雜的知識“介紹”給學生,使學生愛學習、會學習。
專業人員的特點之二是具有不可替代性,越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崗位越具有專業價值,成為行家里手應當是我們畢生的追求。像特級教師、各級骨干教師等稱號,就是受人歡迎、具有含金量的“名號”,如果被評上,就意味著你在一個學校、一個區域是拔尖人才,就具有某種不可替代性。從2015年起實施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從生活待遇、職稱評聘、培訓學習、榮譽獎勵等多方面對農村教師予以傾斜;以寧夏為例,農村連續任教多年的中小學教師在評定職稱時在計算機水平、論文發表等多方面享有比城區教師優惠得多的照顧。這么多的好政策,給我們提供了專業發展的誘人目標,我們不能辜負這個好時代。要成為出類拔萃的教師,一定要有長遠的目標,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走上工作崗位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教育法律法規,學習本地的、全國各地的老教師、名教師的教學經驗,盡快適應,進入角色。
所謂靜下心來教書就是甘于寂寞,甘于艱苦,甚至甘于承受失敗,鉆研教材,熟悉教育,熟悉學生。靜下心來就是要讀書、讀學生、讀生活。教師的知識只有下限而沒有上限,越是知識淵博就越受學生尊重,教書也更能得心應手。學生是一個個的秘密,讀懂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里,則事半功倍。教書育人是非常復雜的事情,生活積累厚實,事理通達,就能理解更多的事情,理解更多的社會現象,也能在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靜下心來就是要做好當教師的準備,不能三心二意。考研、考公務員、考其他的職位不是不可以,只要政策允許,就可以去考;但是,學生的利益是第一位的,自己的利益是第二位的,二者有沖突的時候,應該先為學生著想,后為自己著想。
特崗教師的主要分配去向是農村學校,毋庸諱言,城鄉差別大,山川差別大,中學和小學差別大,因此,少數人的就職學校可能條件好一點,大部分人的就職學校條件是不太理想的,諸如信息閉塞、食宿不如意、交通不太方便、學生基礎差、社區經濟文化落后、所教非所學、校長與自己想象的不一樣等等,在不如意的環境中,可能會使人消沉,會使人怨天尤人。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有理想,一是要自覺樹立培育人才,功德無量,舍我其誰的崇高思想,二是堅信自己能靠奮斗走出這里(而不是逃出這里)。教師的流動是必然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招考、選聘等已經成為常態,要走出去,就要好好學習,好好教書,憑自己的成績憑自己的實力走出去。在不理想的環境中還需要辯證的看問題,以樂觀的心態鼓勵自己。吃苦在眼下是壞事,而從長遠來看,苦難又是一筆財富。在條件差一點的學校你會很快得到展示自己的機會,這對于鍛煉自己,發展自己都是有好處的。最重要的是,要在成功中享受愉快,在成功中感受自己存在的價值。當學生崇拜你、家長信任你、校長倚重你的時候,你的成就感會撫慰你的心靈。
還有一點就是在適應環境的同時,還要積極的改造環境。青年人是最具有沖擊力的,青年教師帶給學校和學生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做法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大膽地去推動自己所處的環境的變革。只有融入環境,有所思考,有所行動,才能成為環境的主人,也才能贏得環境的認同,同時在環境的變化中有一份自豪感。如果冷漠逃避,置身局外,則痛苦會更多。要這樣去想:在這所學校的發展歷程中,有我的一頁;在這所學校的校風形成過程中,有我的汗水和心血!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各位如果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奉獻在教書育人這個神圣的事業中,那么請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資料摘引自2015年08月21日新華網
牛文明,男,1966年生,寧夏固原人,中學高級教師,自治區特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是教師專業發展和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