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鈺
(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龍洲小學 江西贛州 341700)
淺談小學數學問題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劉 鈺
(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龍洲小學 江西贛州 341700)
數學教學,要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注重實踐活動,提供實踐時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資源 活用教材 生活經驗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數學活動經驗”。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進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已成為新世紀教育改革的主題。
國家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學生發展為本,關心學生需要,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落腳點,強調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強調學生要充分運用經驗潛力進行建構性學習。同時《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也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以及發展思維能力,體驗數學樂趣、感悟數學的作用。由此可見,關注課堂教學生活化成為教學改革的基本趨勢。
我們的許多教師往往會忽視對這種能力的培養,只是一味的生搬硬套某種“類型”問題的解決方法,沒有很好的幫助學生對生活中的信息更準確的理解,從而導致學生解題能力不強,正確率低下,導致很難實現讓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個目標。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馬路邊植樹、小朋友排隊、路燈等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們體會到只要用數學眼光留心觀察廣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含著的數學規律。教學時,讓學生為自己的校園設計植樹方案,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公園、動物園的花草樹木、各種動物,玩具物品、設施,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馬路上鏻次櫛比的建筑等,這些學生常見的生活環境,都是教學數學的好材料,充分利用這些環境展開教學,就能有效的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比如,孩子對秋天的落葉非常感興趣,為此,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討論、思考想出了用幾何圖形在樹上貼標記來區分落葉的和非落葉樹的方法;在分組實地探索中,又通過個人觀察、小組合作交流、集體分享等形式積累了計數、分類、方位等數學經驗。在進行隊列操練時,根據男生、女生或個子的高低,可以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察所處的位置,從而對學生生行分類、排序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在回家時統計自己周圍的門牌號碼,從而讓學生認識各種物體所處的位置,認識方位,“誰在誰的前面,誰在誰的后面”等,同時也使學生對數字的排序或大小有了一定的認識。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要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的習慣,努力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噴水池的容積、為家庭的裝潢設計一個購物計劃;又如學過“人民幣”后,可指導學生到超市購物等。
總之,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