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月華 姜文英 周林錦 程鳳林
(衡水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 河北衡水 053000)
我國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討*
房月華 姜文英 周林錦 程鳳林
(衡水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 河北衡水 053000)
本文主要介紹了我國校企合作產生的背景以及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并分析了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了改善校企合作的幾點建議。
20世紀中葉,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工業界迫切要求職業教育能為之提供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和技術。由于政府對職業教育撥款的減少,迫使職業院校尋求社會,特別是工業界的支持。同時工業界為占得市場先機,提高生產效率,紛紛向職業教育尋求人才支持與科技含量高的研究成果。實踐表明,產學研合作能有效地培養應用人才,加速科學技術的轉化和應用,為經濟發展服務,成為職業教育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边@是新時期校企合作的戰略定位。[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職業教育要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機制。這一論述確定了未來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方向。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成為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2012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著名民營企業家馬國湘遞交了“培養具有產業文化素養勞動者”的提案,引起媒體關注。校企合作是當前改革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的關鍵環節,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總趨勢和方向。校企合作問題不解決,職業教育就難以科學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就難以構建。因此,如何推進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們當前應當下大功夫去探索和研究解決的難點。[2]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在不同國家、不同的歷史階段和背景下,有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如在我國歷史上的“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德國的“雙元制”、澳大利亞的TAFE,等等。在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5種模式:
1.以企業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以企業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在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 由企業來實現科技活動與經濟活動的有機結合。這種模式的特征是學校向企業提供各種技術轉讓,企業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企業既是研究的主體又是生產的主體。
2.以學校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這種模式是指是指大學自辦生產企業, 使大學在自己的直接組織和調控下實現科學技術的產品化、商品化和產業化。有很多學校辦起了自己的校辦工廠,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實現產學研結合。
3.實習、實訓基地模式。這種模式一般由大型公司與大學組成。根據學生實習與實訓要求,在學校原實驗體系基礎上與企業合作建立各類實訓實習基地,學生在老師帶領下, 以合作研究項目為依托, 形成研究、培養、實踐、就業為一體的人才培養基地?;刂黧w設立在企業, 由企業與高校共同進行規劃與管理。
4.訂單培養的校企合作模式。這種模式是職業院校與企業簽訂協議,按學校教學要求、企業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學校教學與企業員工培訓同步進行,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工作。這種模式針對性強,學生學習目標明確,縮短了進入企業后的適應期,避免了人才培養的盲目性,節約了人力資源成本。
5.政府主導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政府主導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指政府行政部門合理統籌教育和企業兩種資源,為校企合作提供財政投入、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稅收優惠,調動學校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積極性,推進了校企緊密合作。
隨著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斷創新,可能會有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出現,但是現階段主要以這5種合作模式為主。通過調查不難發現,校企合作雖然在一定層面上得到了發展,但是校企合作仍然存在多的問題。[3]
第一,從學校與企業合作雙方的關系來看,存在著校“熱”企“冷”現象。企業主動與學校聯系“校企合作”的不多,積極性不高,多數企業認為培養技能人才是學校的事,與企業關系不大,即使不通過合作方式,企業同樣可以招聘到所需人才。
第二,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待加強。首先校企合作的企業不多,簽訂協議的企業規模不大,很難滿足對口就業的需要;其次學生參與企業解決生產難題、技術革新、項目攻關等活動沒有開展起來。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崗位的專業,校企合作大多是學校為企業提供廉價的勞動力。最后雙方互動不夠。企業對校企合作項目的參與意向,主要集中在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開展校企文化交流等學校沒有到企業進行深層次合作,企業不愿意參與學校開展的有關教學教研活動,為學校提供實訓設備、師資等方面援助。
第三,校企合作缺乏政策支持,法律法規不健全,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務平臺做依托,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難以得到補償。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關于“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的要求,如何克服校企合作中的不足,構建校企雙方“一舉多得、互利共贏” 的利益驅動機制,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優勢,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相關的政策法規。既要明確學校與企業雙方在培養技能人才方面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又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機制,推進校企合作健康有序發展。
2.要建立校企合作激勵機制。政府對參與合作的企業,要給予適當的政策優惠和稅收優惠或經濟補貼,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同時,要控制低素質勞動者非合理性就業,以保證學校畢業生在企業實習(就業)占有一定的比例,這是促進校企合作的一項重要措施。
3.加強學校與企業深層次的合作。企業主管部門對下屬企業給予更多的扶持,鼓勵下屬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并作為考核企業的重要指標之一。同時學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教師面向企業的能力培養,嚴格落實教師下企業實踐制度。教師必須到企業去學習、調研、見習,有能力的要頂崗實習,親身體驗企業的管理和文化氛圍,對其有深層次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社會、企業的信任與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取得豐碩成果。
[1]溫景文.校企合作辦學的認識與實踐[J].遼寧高職學報,2002,(1).
[2] 尹慶民,等著.校企合作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5.
[3]耿潔.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學報,2011,
房月華(1983-),女,河北省衡水市武強人,河北工業大學計算數學專業研究生,現在于衡水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系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