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嫻
(大連市輕工業學校 遼寧大連 116023)
淺談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措施
陳文嫻
(大連市輕工業學校 遼寧大連 116023)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的創新具有多重意義,本文在討論創新意義的基礎上對實施中職德育教學創新的措施進行一定的探索,貫徹以人為本,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是進行良好創新的前提。
中職教育 德育 教學
1.德育課創新的必要性
教育部關于中職學校的《德育大綱》中明確了德育在中等職業學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其中表明,德育課程對于中職學生在職業道德和法律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必修課進行。對于面向社會培養職業型人才的中等職業學校來說,職業道德無疑是學生走入社會必要的素質要求之一,只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配合良好的職業技能才能使學生具備一個專業型人才所必須的條件。且法律知識能夠幫助保護學生自身的利益,心理健康有助于學生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因此實時德育教育的課程創新,對于學生具備良好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德育課創新的緊迫性
當前,我國致力于構建和諧民主的社會,世界上的知識浪潮和思潮的碰撞也日益頻繁。社會上具有多元化的思想形態。這對于開放思想,增進思維能力,從多種角度看待問題,從而實現思考的全面性固然有其好處,但與此同時,不確定的思維走向以及思想和道德的差異性也在沖擊學生的思維觀念。如何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于即將面對社會的中職學生而言,實在是十分緊要的事情。為配合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為社會輸入技能和品質都十分優秀的人才,改變以往陳舊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模式,實現模式創新,其實具有相當的緊迫感。[1]
3.德育課創新的現實性
就目前來說,中職學校其實經歷過三次針對德育課程的改革,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對于實際需求來說,目前的德育教學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繼續沿用舊有的教學模式無異于擴大和發展了那些薄弱環節,這對于中職學生素質的提高必然產生不利影響。當下德育課程的開展還不夠規范,教學的方式方法也存在較大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就在于德育課程的針對性不強。同時,從事德育課程教學的教師也存在一定的素質問題,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德育課程開展的要求。中職學校對于德育課程的重視度也有所不足,難以給予充分的教學資源,又由于管理的缺失,使得某些學校的德育課程流于形式,難以起到引導人、啟發人和教育人的目的。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說,技能與德育同樣重要,為此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就是掃除舊有的關于德育教育的陋習,使之切合中職學生的自身的特點,使其道德品質和技術技能同步發展。[2]
1.以學生為主體
德育,就是讓學生懂得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懂得自己處在什么樣的地位,能夠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人生的價值以及關于世界的經驗對于學生來說就是樹立自身良好人格的重要依據。毫無疑問,德育課程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過去對于教學主體的觀念應當加以改變。教師雖然在知識的灌輸上具有主導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是教學關系中的主體。要知道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知識,或者習得技能,或者培養自身。無論是哪一個方面,學生如不能發揮主體作用,不能主動參與學習,這些目標就不能得到良好的完成。在德育課程方面,知識的學習本身就已經是較為次要內容了,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需要教會學生如何正確運用知識。學生的運用能力應當是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為此,教師轉變其地位,站在學生角度為學生分析和解決的問題,為學生樹立處理問題和做出選擇的榜樣。道德的現實表現正是對問題的解決和對情境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特定情況下應當采取怎么樣的措施就是德育課程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能力的指導作用,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3]
2.優化課程設置
德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無疑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這個新的時代里,人們更為講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一個人應當具有大局觀,既關心本國文化,又能夠積極學習和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和成果,使之最大化地利用有效資源。要培養這樣的人才,則在開展德育課程的時候,教師本身應當能夠吸收各種文化的精華,融合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對德育課程的內容進行創新。例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應當被引進到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中來,使課程緊跟時代脈搏,貼近生活實際。此外優化課程設置還可以從中職學生的年齡特點上來進行,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得教學活動得以有效展開。[4]
3.創新教學方法
目前信息技術和網絡的發展豐富了中職學生的生活。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可能給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各種影響。另一方面,信息時代的到來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為此,在進行德育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時,應當有效利用網絡帶來的豐富資源,創新教學方法。比如說,在教學目標上德育課程可以從更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角度上進行,使得德育課從原先政治空洞、抽象說教的世界里脫離出來,從學生所關心的生活實際出發,觸動學生的心靈,真正對學生造成好的影響。從教學手段上則可以利用現代技術,使課堂變得更加有趣,讓學生想聽課、愛聽課,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減輕學生的負擔,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德育教育的影響,達到自身素質的提高。而從教學方法上確認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引導,改變原先灌輸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同時還應特別注重實踐在德育課中的作用。
4.進行科學評估
科學的評估方式總是教學的良好指引。注重學生個性的差異以及提供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是進行科學評價的前提。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家長和教師一同評價,采取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能夠更為全面地考察學生的素質情況。
中職學校具有為社會培養職業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德育是實現人才培養的必要因素。
[1]陽華. 論中高職銜接德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1).
[2]羅宗耀. 淺談學校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 新課程研究(下旬刊). 2012(09).
[3]付艷麗.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對待德育課程改革[J]. 新課程(教研). 2010(02).
[4]孫元儒,賈茜,李艷霞. 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現狀調查及問題分析[J]. 中國成人教育. 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