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輝
(江西省豐城市張巷中心小學 江西豐城 331116)
讓生活實踐滲入小學數學教學中
黃國輝
(江西省豐城市張巷中心小學 江西豐城 331116)
小學數學是傳授數學知識并培養數學能力的基礎階段。小學數學若與日常實踐相結合,將極大地提升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與領悟。教師只有在數學教學中引領學生在實踐中創新認識,方能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提供幫助。
實踐 創新 教學
1.將熟悉的數學情境作為切入點,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講解求近似數的值時,可以創設生活情境。老師可拿7個蘋果要求學生放入盤中,每盤放3個,需放幾盤;又拿出8元錢買書,每本書3元,可以買幾本。之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7個蘋果要放3個盤子,而8元錢只能買2本書,學生很快就會明白,不是所有的求近似數的值都是用四舍五入法,還有進一法和去尾法,求近似數的方法都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2.將日常生活數學化。日常生活數學化是指將數學思維滲入日常生活中,用數學思維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如,和媽媽上街買水果,共買了5千克蘋果和3千克梨,蘋果每千克3.5元,梨每千克2.5元,讓學生動動腦筋怎樣去算比較簡便。學生會想到:3.5 ×5+2.5×3=25(元);(3.5+2.5)×5-2.5×(5-3)=25(元);(3.5+2.5)×3+3.5×(5-3)=25(元)。通過比較,使學生了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又高于生活實踐。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通過實踐學習數學,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欲,是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源泉。教師要最大限度配合學生開展各種動手實踐,提供一切可能的場地素材,比如我們可以將教學場地靈活化一些,不一定每節課都必須在教室,可以在操場,可以在廣闊的大自然中……教學的器具不一定只能是圓規粉筆,也可以是沙子、樹枝、橡皮泥、甲殼蟲……,多樣化教學輔助器材,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思考探究書本上的知識點,加深記憶,形成堅實的數學知識能力素養。歷史上的曹沖稱象便是非常有名的數學實驗,可以給學生們講解這樣一個例子,讓學生在佩服曹沖機智聰明的同時,也對學生提出引導要求“:那么我們能不能想一想書本上生活中的那些數學問題能夠用這樣一些實踐方法求得答案呢?”學生就會被帶入這樣一種思考的情景氛圍,積極思考討論一些可以用簡單的生活實驗得出結論的數學知識點。[1]
2.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
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過程包括三個階段:實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號操作。而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親身實踐可促使學生進行實物操作,進而獲得直接的體驗,為表象操作和符號操作夯實基礎。學生只有參與實物操作,才能獲得自己的經驗,進而轉化成自己的知識。
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謎,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鏈;日用之繁,無一不用數學。”生活中,處處蘊藏著數學信息,社會實踐使學生走出課堂,將數學融入到動態的、多元的社會中,將數學知識與經驗、數學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在生活中處處思考數學,增強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學生只有親身實踐,自主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新的數學知識。要做到數學實踐,就應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主動思考、自發探索,在創新中獲得新知。
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于一件單調重復的事物上。如果教師的課堂設計不夠趣味性,學生上課久了容易分神。這時候老師就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靈活化課堂紀律要求,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中實現自主探究性學習,主動學習,積極討論,勇敢動手實踐求證。有條件動手做實驗的,一定要實驗觀察過程現象。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2]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陸游在教子詩《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說的,意思是說,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畢竟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這是在強調動手實踐的重要性,古人尚且有如此感知覺悟,那么,我們在小學數學日常教學活動中,更不應該讓學生一股腦地死記硬背,對于課本知識不加思考質疑、不做討論探究,沒有動手實踐驗證地全盤接受記憶,這是應試教育的悲哀頑疾。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廣泛質疑求證、大膽動手實踐、積極討論探究,對于課本知識點要做到消化吸收,而不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唯有聯系生活實踐,讓學生模擬生活場境,動手實踐,才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創新,發現學習數學的新方法、新規律。
[1]《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2]《小學數學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