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瑾
微信條件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研究
□金 瑾
當前,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但是,作為重要的新興載體,微信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了重要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對此,廣大思政教育者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予以應對,在把握機遇的同時規避風險,從而大大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微信;大學生;思政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已經成為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手段,其中,微信作為新媒體技術的重要代表,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但是,微信作為新技術的重要形式,在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在此,筆者在分析思政教育載體的特征的基礎上,對微信條件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進行研究,繼而探究應對措施。
微信、微博是推進當代中國進入 “微時代”的兩大驅動力,利用微技術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成為思政教育改革創新、提高工作實效性的重要方向。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并與其他傳統思政教育載體相比具有以下鮮明特征:
1.教育主客體間的交互性
在傳統思政教育中,教育主體往往居于主導地位,教師一般通過課堂教學、談話交流等方式對被教育者進行思政教育,難以實現與教育客體進行全方位的溝通交流。微信成為思政教育載體之后,教育主客體間關系發生了重要變化:教育主體可以通過微信向教育客體傳遞信息,同樣,客體也可以利用微信技術與主體回應交流,使得雙方能夠深入地交流;微信技術的存在還賦予教育主客體之間的平等地位,使得教育主體更具親和力。此外,教育主客體之間交互關系的形成,還有助于教育雙方實現位置轉換,即在微信條件下,教育主體會成為教育客體,教育客體也會成為教育主體,從而提高教育實效性。
2.教育客體更具針對性
微信成為思政教育載體后,教育主體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新興技術對特定個人或者特定群體進行思政教育,從而大大提高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作為對傳統思政教育載體的重要突破,利用微信進行個性化的思政工作有助于學生個性需求的充分滿足,推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同時,利用微信開展思政教育,教育客體可以根據自身實際狀況接受教育信息,這不僅節約了教育資源,還可以實現教育效果最優化。
3.教育方式日趨多樣化
微信成為思政教育載體后,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來獲取多樣的教育信息。在微信涵蓋信息之中,文字、圖片、語音以及小視頻等都可以成為思政教育的資源。教師也可以通過這些形式將教育元素的內容傳遞給教育客體,從而使思政教育具有聲色俱全、圖文并茂等特點,也使得大學生能夠在形象生動的環境之下獲得知識、升華思想乃至于凈化靈魂等。
4.教育信息傳遞的快捷性
微信成為思政教育載體后,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迅速有效地將教育信息傳遞給大學生。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微信傳遞信息的快捷性便大大凸顯出來。如,2014年12月上海外灘發生重大踩踏事故之后,部分上海大學生十分恐慌,這時學校通過微信向大學生傳輸信息、安撫情緒等,使他們能夠順利從突發事件的陰影中走出來,使得思政教育的時效性與實效性得到了有機統一。
1.微信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發展機遇
第一,微信深度拓展了大學生思政教育平臺。針對微信傳遞信息的特點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不僅提高了思政教育的生動性與形象化,還使工作方式得到創新與發展。這實際上是大學生思政教育課堂教學在新媒體中的深度拓展,對于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提供了重要支撐。
第二,微信提高思政教育者與大學生的互動性。微信條件下的思政教育因交互性特征大大提高了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程度,這既是微信平等性、交互性特征所引發的,也是深度契合大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結果。通過微信,教師能夠全方位地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與思想狀況,大大提高了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第三,微信豐富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容。微信因具備信息多元化、傳遞速度快等特點極大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使得思政教育具有了海量性的資源,不僅提高了思政教育的趣味性,還增強了教育的吸引力、實效性。
2.微信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諸多挑戰
第一,微信構成對大學生認知能力、價值判斷以及人際交往的重要挑戰。微信帶來海量信息的同時,信息的科學性、邏輯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切合度等難以甄別。“信息爆炸”式的傳播速度,極大考驗了大學生認知力、判斷力。
第二,微信構成對思政教育者綜合素養以及教育地位的重要挑戰。微信的交互性賦予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之間的平等地位,在提高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同時,也打破了教育者的權威,從而使得教育者在宣傳、教育以及解釋等方面喪失了原有的優勢地位等。
第三,微信構成對思政教育環境的重要挑戰。這既包括微信交流的私密性給高校網絡輿情監控帶來的挑戰,又包括學生對微信方式的過度依賴給高校課堂教學的挑戰,還包括微信因用戶激增使得信息環境惡化而提高了教育環境的復雜性等。
1.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針對微信給大學生認知能力、價值判斷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帶來的挑戰,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合理確定教育內容:以提高大學生信息識別與分辨能力為基礎,引導大學生合理篩選與過濾微信帶來的各種信息;引導大學生采取正確方式將個人觀點與態度,通過微信進行傳遞,實現信息接收者與信息創造者、傳遞者的角色轉換,在堅守社會責任意識、遵守社會道德約束的前提下,積極有效地創造、傳播充滿正能量的信息;引導大學生利用微信中的信息,提高個人的知識儲備量、價值判斷能力等,從而實現自我發展與超越,走向全面發展之路。
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具體來說,則是需要加強課程體系建設,這包括專門設立媒介素養教育的專業必修課、公共選修課,積極挖掘思政理論課中的媒介素養教育元素,深度拓展專業課程與媒介素養教育的結合點;實現校園文化建設與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機統一;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媒介素養氛圍;積極組織開展校園媒介素養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微信平臺發起的各種活動等。
2.加強微信條件下思政教育者隊伍建設
思政教育者需要具有較高的媒介素養,這既是微信時代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又是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題中之意。對此,思政教育者需要從理論上加強對媒介素養的認知,從而提高對微信的認識度;需要在實踐中多操作,在實踐中強化應用微信處理信息的能力;需要積極走出去,通過參與學術會議、講課比賽等形式強化與其他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溝通交流等等。
加強隊伍建設不僅僅包括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隊伍的建設,還包括組織一批師生共同參與思政教育微信平臺團隊的建設,這支團隊應當由學生處、校團委、宣傳部以及各個學院不同教師、學生組成,在知識結構以及工作能力方面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推進思政教育微信平臺建設工作的有效進行。建設一支思政教育微信平臺團隊旨在建設良好的校園微信生態環境,這就需要將微信平臺建設走入院系、進入班級、融入宿舍,從而通過微信實現思政教育與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有機統一。
3.營造良好的微信使用環境
從政府層面來說,需要從戰略層面認識信息網絡的安全與凈化問題,并以法律法規予以規范引導。2014年2月27日,國家成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組長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強化了對微信使用的監管力度;2014年8月出臺的 《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規定,要經過實名制、資質認定等流程審核才能使用微信。政府需要對這些規章制度的執行狀況加以關注,并可根據實際狀況將政策規定上升為法律法規。
從運營商層面來說,需要加強自主監管力度,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進微信的健康發展,這主要包括從設立信息舉報機制、官方辟謠公眾號以及公共號的商業營銷行為等方面進行技術監管,從而推進微信公共平臺以及 “朋友圈”信息環境的凈化,實現微信的健康發展。
從學校層面來說,需要加強監管體系建設,這包括強化與運營商的合作,實現互助互利;加強校園微信輿情監管力度;引導學生加強對微信使用的自我管理,這需要從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培養充滿社會 “正能量”的微信達人等方面,來引導全校學生科學使用微信等等。
[1]郭志勇.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以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理論視野,2015,(1):84-86.
[2]車車.校園微信公眾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價值研究[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5,27(1):123-128.
[3]季明,高明.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以微信公眾號為例[J].江蘇高教,2015,(4):114-116.
[4]簡潔.微信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30):47-49.
[5]王森.微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5.
(編輯:王春蘭)
G712
A
1671-0568(2016)23-0131-02
金瑾,碩士,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招生就業處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學生就業管理與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