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杏梅
當好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的主力軍
□陳杏梅
服務“三農”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農行的重要職責,是農行的優勢和特色。本文結合無錫分行實際,探討發達地區農行服務“三農”的有效模式。
作為長三角地區經濟重鎮,無錫市工業、服務業發達,第一產業占比一直較低,2015年第一、二、三產業比為1.6∶49.3∶49.1,遠遠低于長三角地區的平均水平。“三農”在無錫呈現出“三少”的現狀特點,即:耕地少、農民少、農業占比少。近幾年來,無錫市提出了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三個集中”方針(即農田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和“農業現代化、工業集約化、農村城市化”發展戰略,使無錫農村經濟在所有制結構、產業經濟結構、分配制度、增長方式和管理制度上都實現了新的突破,較好實現了城鄉經濟的統籌協調和一體化發展,農業產出效益、裝備水平、規模經營、新興產業發展和休閑旅游農業建設得到全面推進,實現了規模化、科技化、產業化、生態化發展,產業的形態質量、功能效益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農業日益向現代農業轉變,培育了生物農業、感知農業等一批新興產業,發展了一批特色品牌,建成了規模以上農業園區150多個,總面積超過47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比例達79%,農戶參加合作組織的比例達78%,農機化水平達78%,綠色、有機、無公害“三品”面積比重超過75%。數據顯示,目前無錫全市村均年收入超700萬元,村級經濟總體處于較高水平。“農業科技園區”取得了國家級認定,現有654家家庭農場進行了注冊登記,現代農業獲得快速發展。在農民收入問題上,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155萬元,增速連續多年超越城鎮居民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比為全省最小。無錫的“三農”正在呈現出“三多”的新特點,即生產上現代農業多、流通上科技聯動多、服務上潛在需求多。
如何在無錫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做好“三農”金融服務工作,尋求服務“三農”的有效模式,對于農行全面提升“三農”服務水平、鞏固“三農”領域市場地位,具有積極和深遠的意義。為此,無錫分行扎實抓好“三農”服務,圍繞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理“順”脈絡,營造“三農”工作氛圍。把“三農”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建立兩級領導班子“三農”聯系點制度,調整充實“三農”業務營銷和管理團隊,全面推進事業分部建設,分行本部、縣域支行各自加掛兩級三農事業分部牌子。充分發揮三農金融分部管理委員會職能,推進“雙十條”、“六單管理”等重大事項落實。以“強鎮強行”創建為載體,對地處經濟強鎮,但存貸主體業務份額在當地“四行一社排名”非首位的55家網點,結合當地實際逐個分析成因,制定發展目標和進位計劃,提升鄉鎮、縣域網點市場競爭力。
二是做“優”口碑,大力扶持新型農業主體。針對無錫“三農”發展“三少三多”的現狀,在鄉鎮網點建立“三農”流動客戶經理服務團隊,做好客戶信息建檔和產品宣傳工作。加強村書記、村會計、優質農企帶頭人為主體的“三農”聯絡員隊伍建設,提高村級經濟和農村市場搶抓的精準性;加強與地方農委、農辦的合作,充分了解區域內特色農業發展情況,農戶貸款實現品種全覆蓋(農村個人生產經營貸款、農戶小額貸款、金農貸、農機購置農戶貸款);開展“淘寶村”電子商務綜合金融服務專項營銷,助力企業線上銷售同時,進一步延伸服務觸角,為葡萄種植農戶上線“E農管家”。
三是打“響”品牌,傾力支持骨干農企及重大項目。強化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營銷,逐一分析摸排企業金融需求,量身定制營銷合作方案,擴大業務合作份額;強化合作社法人貸款營銷,加大對全市合作社社員的信貸支持力度。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環境改造等項目營銷,對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和省級重點項目,建立項目營銷目錄庫,實施掛牌營銷、銷號管理。
四是創“新”思維,有效拓寬三農服務路徑。加快構建農村新型服務渠道體系,形成物理網點、自助銀行、金穗惠農通工程和互聯網金融“四位一體”的新型渠道體系,不斷豐富“三農”服務產品。
要深挖無錫農村和縣域經濟發展機遇,全面提升服務“三農”水平,提升農村市場占有率,在發展中解決縣域貸款投放不足、信用風險控制壓力大等問題。
一是始終把“做實”作為三農業務發展的核心要求。結合無錫區域特色,繼續探索成本節約、風險可控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繼續從渠道搭建、資源配置、客戶建設等方面入手,探索更加有效的“三農”服務模式;繼續把用新創新成果、服務成效、監管達標、政府和客戶的評價作為檢驗標準,切實把“強三農”落到實處,抓出實效。
二是始終把做大“三農”有效投放作為首要工作。立足縣域,加強與縣域政府對接,結合當前國務院對于地方政府融資政策的調整,大力營銷縣域舊城改造/新城建設、水污染治理等重大生態環保項目和縣域政府購買服務、PPP項目,增強話語權。加快推進在手儲備項目運作,爭取盡早審批、盡早投放。立足城區,瞄準現代蔬菜、瓜果培植企業,營銷農林牧漁業貸款;瞄準優質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型農產品流通市場,營銷農用物資流通貸款、農副產品流通貸款;瞄準化肥農藥、農機生產企業,營銷農業生產資料制造貸款。立足企業,對全市15個省級及以上開發區的先進制造業企業進行摸排細分,結合企業經營動態,分析金融需求,不斷細化授信方案,推進延伸服務和綜合服務,挖掘投放潛力,推動縣域流動資金貸款增長。立足農戶,把“金農貸”投放列入績效考核指標,發揮“金農貸”產品優勢,進一步細化客戶營銷檔案,加強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營銷,拓寬客戶覆蓋面。以轄內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農貿市場為依托,開展公私聯動營銷,重點營銷其上下游客戶和市場內部經營戶,實現批量營銷。立足創新,加快涉農新產品的推廣應用,擴大“農機貸”開辦支行和合作經銷商范圍,大力推廣“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農民安家貸”、“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等新產品,創新推出面向青年農民的“青年農民創業貸”和以農業保單為追加擔保的“保單貸”等產品,以創新驅動農戶貸款增長。
三是始終把縣域不良貸款清收處置作為重點任務。繼續把不良貸款清收處置作為“一把手”工程,固化縣域行領導班子以及條線部門不良貸款管控責任,下達不良貸款余額管控目標,將縣域行班子成員的獎勵工資與資產質量掛鉤,按季考核兌現,年終清算;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按照“清收到位、核銷到位、批量轉讓到位、逾期欠息貸款化解到位”的要求,持續開展信用風險攻堅活動,積極探索不良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試點,不斷提升市場化、多元化、綜合化處置不良資產的能力;堅持“降舊”與“控新”雙管齊下,進一步健全縣域行信用風險監管組織體系,配備專(兼)職監管人員,嚴把“貸前準入”與“貸后管理”關口,全面推廣貸后管理分層分級監管落地,筑牢風險防控“籬笆”。
四是始終把網點和隊伍建設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之舉。繼續深入推進網點對公轉型標準化導入,提升網點對公功能。以“強鎮強行”創建為載體,組織“可比”網點不間斷開展“比學趕超”競賽活動,大力營造爭先創優的發展氛圍。持續深化對公營銷體系建設,進一步明確市分行、支行、網點“三級營銷平臺”梯次管理分工。啟動無錫分行對公客戶經理人才計劃,制訂并實施網點行長“營銷精英俱樂部”、客戶經理“青藍計劃”、國際業務“350工程”等人才培養方案,有針對性地開展營銷及業務培訓,爭取用2~3年時間培養一批營銷能力強、業務技術精、管理水平高的對公人才隊伍,充分發揮業務標兵、業務骨干的典型引領作用,推動“三農”業務可持續發展。加快預處理系統、超級柜臺、自助發卡機等智能設備的應用,加速基礎性業務分流。持續推進勞動組合優化,盡快把富余的柜面人員充實到大堂經理、客戶經理等營銷崗位,充實“三農”營銷隊伍。
(作者系農業銀行無錫分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