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陽
合同面簽的法律風險與防范
□周思陽
合同簽署是合同成立與生效的重要環節,銀行業務主要采用合同面簽形式,面簽是指當事人在銀行人員面前進行簽訂合同的全過程。本文總結合同簽訂環節以及具體面簽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提出防范措施。
簽署合同的行為實際上是自然人或法人意思行為的表現形式,簽字或簽章是否真實就代表著其意思表示的真實與否。簡單的說,簽署環節將直接影響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不能成立的情形。當雙方當事人在書面合同上簽字或者蓋章完成后,合同成立。若簽字或蓋章不清晰,無法確定是否為當事人,其可以主張合同不成立,從而逃避相應合同義務。實踐中,有的客戶簽字時字跡過于潦草或者采用所謂藝術簽名形式,無法清晰鑒別所簽字跡,容易產生在日后的糾紛中客戶否認該字跡為自己所簽的風險。
(二)合同效力瑕疵的情形。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簽訂合同。在民法領域中,將自然人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即年滿十八周歲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有權獨立進行民事行為,或者年滿十六周歲,其日常生活以自己的主要收入作為主要來源,在法律上也被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第二類是自然人的年齡在十周歲到十六周歲之間,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在民法中被視為限制行為能力人,只能進行與年齡以及智力相符合的民事行為,比如純獲益行為或者日常購買文具,但是與銀行簽訂商業上的合同不屬于使其純獲益行為,而且明顯超出了此階段年齡可以進行的活動。第三類為不滿十周歲的自然人以及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就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后兩類行為能力人的簽字行為或者需要得到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銀行在業務實踐中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爭議,應盡量注意防范這些情況的出現。
2.無權代理人等訂立的合同。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如果簽訂合同的對方當事人無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仍然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在被代理人拒絕追認的情形下,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該當事人承擔責任。雖然《合同法》中也有表見代理的規定,但是銀行需要就“有理由相信”這點進行舉證,并取得法院的認同,這就增加了訴訟的風險。所以如果前來簽訂合同的自然人不是該企業的法定代表人,銀行應一律取得法定代表人的特別授權書,避免出現主體權利不定的風險。
合同面簽中出于風險管控,銀行一方面核實簽字主體的身份,確保簽字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告知客戶合同條款內容,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爭議。根據銀行的業務種類,可分為自然人面簽和公司面簽兩種情形。
(一)自然人面簽合同中的風險。合同簽約的主體主要為自然人,在簽署合同過程中主要的風險為簽字無效、無權代理簽字、共同債務承擔等風險。
1.身份核實過程中的風險。一是需要注意的是核實簽約主體是否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如果簽約主體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則其訂立的合同從始至終就沒有產生過效力;如果簽約主體為限制行為能力人,那么除部分特定合同外,均需經過法定代理人確認后才能產生效力。民事行為能力的劃分最主要的標準就是年齡和精神狀態,所以可以借助有效證件進行核實年齡信息。二是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人,應注意核實自然人身份的真實。目前比較常用的做法是提供居民身份證件、護照等有效證件。偽造、變造證件、證件不清晰等情況是常見的風險點。工作人員在簽署合同時,務必要注意核實證件,比對照片等信息,確保簽約主體的真實。
2.授權委托簽字的風險。由于自然人簽字不容易識別是否為本人簽署,因此應盡量避免在對私業務中授權委托簽字的情形。如果因為情況特殊,需要授權委托簽字時,應注意查看授權書的內容,以及授權的簽字情況,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爭議。
3.多個簽字主體的風險。在一些自然人面簽中,如果需要提供夫妻、父母子女等共同簽字的情形,應盡量要求相關主體進行親自面簽。由于此類主體的關系較為親密,實踐中經常會出現為了簡便,簽約主體中一方代隨意替另一方簽字的情形。一旦發生爭議,另一方會以非本人簽字為由進行抗辯,進而影響合同的效力。
4.簽字時使用可涂改筆的風險。可涂改筆最初是為了簡便在校學生使用水筆時不易涂改而產生,但是現在的不法分子也將目光盯向了此類特殊的水筆。因為可涂改筆書寫后的紙上外觀和正常的水筆沒有明顯的差異,也不會馬上顯示出其特殊之處。但是有的銀行柜面業務中已經發生收到客戶所書寫的支票在特定燈下顯示的金額與肉眼看到金額不符的情形。更有甚者,有的客戶經理發現客戶簽訂的協議中,所有關于義務部分的簽名在一些時日后消失不見的情形。所以如果用其簽訂合同,會對銀行造成一定風險。
(二)公司面簽中的風險。公司面簽的對象一般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的授權代表。銀行在簽訂合同時,主要面對來自于印章和簽字效力的風險問題。
1.公章或印章的風險。若當事人雙方無特別約定,合同上僅有當事人蓋章,合同即可成立。如果合同中約定,“合同自當事方簽字并加蓋印章時成立”,則兩者同時具備時合同成立。在實踐中,要嚴格注意合同中該相關條款。
(1)公章。在簽訂合同過程中,使用企業公章是最為常見的形式。銀行人員首先要確保加蓋的公章名稱和企業在其營業執照上的名稱完全一致。其次,作為公司處理內外部事宜的印章,加蓋公章的文件、合同等即代表了公司行為,具備相應的法律效力。合同簽訂過程中較為常見的風險情形就是偽造公章,因此簽字人員應注意對比信貸簽章樣本,核實合同上加蓋公章的真實性、清晰度,以避免不必要的爭議。
(2)分公司印章。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分公司沒有獨立的法人資格,除非總公司對其有特別授權,分公司才可以在授權范圍內以自己的名義開展業務活動。這也意味著分公司只有在總公司授權范圍內,以自己的名義對外簽訂合同是有效的。在簽署合同的過程中,如果未審查分公司簽署合同的權利范圍,可能會對合同的效力產生爭議。因此,如果對方加蓋的為分公司印章,應注意審查總公司對其的授權內容、期限、額度以及營業執照等信息。
(3)職能部門印章等。一些公司出于管理便捷、使用方便等需求,自行刻制職能部門的印章。職能部門屬于企業的內部機構,是企業出于經營管理的需要,為處理特定事務而設立的機構部門,屬于企業的一部分。職能部門印章主要是為了便于內部的管理,不能對外產生相應的法律效力。企業的職能部門不具備獨立的法人資格,沒有簽署合同的權利。如果使用職能部門印章簽署的合同,將存在較大的爭議。
2.法定代表人簽字的風險。根據合同法的規定,雙方采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法律規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行使職權,其以法人名義實施行為的法律后果由法人承擔。因此除非當事人另有約定,合同中僅有法定代表人簽字,合同即可成立。常見的風險情況有:
一是合同簽訂過程中,偽造法定代表人的簽字、法定代表人簽字不清晰等情況也是常見的風險。在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簽訂合同時,銀行應注意驗證該人是否為該公司在工商系統中登記的法定代表人。這個信息除了前期獲得必要資料外,也可以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查詢確認。簽訂合同的實踐中,經常存在公司用法定代表人的私人印章代替其本人簽字的情形。雖然加蓋私人印章的行為也是法定代表人簽字的一種形式表現,但私人印章由于沒有工商備案,發生爭議時比較難以核實其真實性。因此,在合同簽訂過程中,建議盡量采取親筆簽字的情形。如果實在不能取得親筆簽名,也應取得該法定代表人出具的關于使用私人印章的特別授權書。
二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超越權限代表公司簽訂合同的風險。在此種情形下,一般該代表行為有效,除非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代表權限。實踐中,銀行應注意核實法定代表人的權限范圍,一般可以通過查看公司章程、股東會或董事會的決議與授權等資料獲知其權限。另外需要注意,國際上一般以簽字為合同生效的條款。因此在簽訂涉外合同時,應嚴格審核外方主體簽字的真實、有效性,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爭議。必要時,首先要求查看該外方主體的公司章程中關于簽章有無特別的要求,比如對外擔保情形下,是否有不光需要加蓋公司公章,同時需要特定董事的親筆簽名的規定。其次可以通過相應的法律文件、現場見證、法律公證等方式確認外方簽字人的身份的真實性,確保簽字的效力。
3.授權委托簽字的風險。一般而言,法定代表人對外代表公司進行合同的簽署,但法定代表人可以授權特定人員簽署合同。遇到授權簽署合同的情況時,相對人應注意查看授權委托書的內容,注意核實授權的范圍、授權的期限,以及確認授權人和被授權人的簽字等內容。若未能進行有效核實授權內容,可能會出現無權代理、越權代理等風險。
(一)制定合同簽署制度,規范面簽流程。一是上下一致,落實專門部門管理,強調合同面簽的重要性。行內應制定風險管理辦法或由法律事務管理部門負責合同簽署環節的管理,負責面簽環節工作的協調與管理。二是制定面簽操作規程,規范面簽環節工作要求。作為銀行內控管理中的一部分,行內應對合同的面簽環節嚴格按照操作規程落實,包括面簽人員、面簽資料、面簽形式等內容。
(二)落實雙人面簽規定,避免道德風險。在合同面簽的過程中,銀行應實行雙人面簽的規定,即由客戶經理和風險經理共同實施面簽。由于所處崗位不同,職責規定和考核要求的區別,雙人面簽可以有效降低一人簽字產生的道德風險。
(三)靈活采用簽字的形式,注意留存簽約相關證據。對于個人業務客戶,可以盡量要求簽字主體到行內特定地點進行簽約。這是基于行內一般有監控錄像等設施,可以便于記錄簽約的過程,為可能發生的糾紛保留證據。對于一些重大業務,必要的時候可以對簽約情況進行公證。此種方式盡管在簽字過程中會增加簽約成本,但是一旦發生糾紛,可以直接申請法院采取執行措施,將有效降低訴訟風險。此外,對于合同中簽字還是蓋章的問題,在符合行內規定的前提下,基于簽字的靈活性可以選擇簽字或者簽章。但是原則上還是建議簽字并加蓋章的方式,這樣可以提高對方偽造的成本。
(四)做好合同簽字前準備。合同的面簽過程,其實就是簽字、蓋章兩個關鍵問題。簽字需要確定的就是簽字主體是否有權,簽字是否真實。蓋章就是需要確定該章是否具有相應效力,是否為真實的印章。因此,在簽約前,客戶經理或風險經理應做好對簽約主體資格的調查,這個環節一般在業務盡職調查環節完成,主要是確保簽約主體具備相應的資質和簽約能力。如果是授權簽字的情況,就需要規范授權代理的行為,檢查授權書中的內容。另外,客戶經理或風險經理還應加強對企業公章的審查,確保相應的印章可以用來確認合同效力。
(五)檢查面簽過程中風險細節。簽訂合同過程中,負責簽訂合同的銀行人員應注意檢查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權代表以及自然人的簽字字跡是否可以清晰辨認;加蓋的印章是否清晰可辨;是否需要加蓋騎縫章。相對方簽署完畢后,注意檢查合同內容是否有替換、修改等。如果合同文本簽訂后又進行了部分修改,雙方應在修改的地方加蓋印章確認。必要時,應該統一使用銀行人員帶去的正常水筆。
根據《合同法》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形式多樣,書面形式是我們在工作中最常用的形式,實踐中,是否加蓋印章、是否簽字等等都不是認定合同成立、生效的唯一決定性因素,但若不注意這些因素將會給業務的開展、合同的履行帶來較大的風險。作為金融服務行業,要在樹立服務客戶為中心的理念的同時,加強內控管理,規范面簽的操作規程,必須具備高度的誠信意識與合規意識,才能有效降低合同面簽過程中的風險。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南京城北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