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耀中
建設高校創客空間 推動高校創新創業
□常耀中
引進高校創客空間,有助于從文化、制度、人員素質、硬件和平臺建設方面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文章介紹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比較分析了高校和創客空間在創新創業教育要素數量和質量上的差距,分析了高校引入創客空間來推動校園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并提出高校引入創客空間以改進五方面要素推動創新創業教育。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創客空間
當前,中國正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等收入國家轉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央一系列促進創新創業政策也密集出臺。2015年6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的意見》;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創新創業要求培養更多懂創新、會創業的高等人才。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高校要不斷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在理念、實踐、師資、教學、平臺上不斷改革完善,推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高校承擔著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推動科技創新的重任,在建設創新型強國的過程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在上述時代與政策背景下,高校要不斷摸索新的路徑和方式,培養出更多具有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家精神的新時代人才。
創新創業是知識經濟的核心內容,創新創業教育則是綜合創新和創業理論的、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創新創業教育有其內在的規律性。成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具備五方面要素:要有推崇創新和創業的校園文化;要有支持創新和創業的制度保障;要有懂得創新和創業的人才資源;還要有支撐創新和創業的硬件條件;要有協同創新和創業的配套資源。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產生由來已久。從1989年開始,共青團、科協和教育部等單位聯合主辦高校挑戰杯競賽,每兩年一屆,推動中國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1999年,國務院批轉《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推動高校創業教育,鼓勵高校師生興辦高新技術企業;2002年,教育部組織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所中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試點工作;2012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貫穿創新創業教育。隨著政府推動和院校努力,高校在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推動創業就業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還存在很多薄弱之處、各方面要素仍然需要改革完善,如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還較落后、校園創新創業文化還不濃厚、創新創業師資力量還較單薄、創新創業講授和實驗課程還很落后、創新創業交流與協作平臺還遠未建立等,這些不但限制了高質量和多數量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而且不利于校園創新創業與社會創新創業之間的對接。
近年來,創客空間在國內外得到迅速發展,不僅帶來了強勁的創客文化,而且推動了緊密的創意創業交流協作,極大地促進了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發明和應用,推動了社會創新創業的熱潮,產生了一大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高的創新項目和創業企業。2015年1月,李克強總理視察深圳柴火創客空間并成為其會員;2015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創客文化和創客空間模式也開始向校園傳播,在歐美國家以及中國的一些院校出現了校園創客空間,不僅推動了創新創業教育,也培養了一批具有科技創新技能和企業家精神的學生創客。由此可見,把創客空間引入校園并加以推廣,將彌補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薄弱環節,促進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本文將就如何建設高校創客空間、推動校園創新創業展開討論。首先,分析校園創新創業教育在文化、制度、設施、學生、師資、產業化平臺等方面的特點并與創客空間相關要素特點加以比較,分析各自的短長。其次,對于高校如何引入創客空間,彌補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薄弱之處,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提出制度建設、文化建設、人才建設、硬件建設、平臺建設等方面的發展策略。最后,就引入校園創客空間、發展校園創新創業進行小結。
20世紀末以來,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創業逐步加入到高校功能中來,形成了高校教學、研究、服務和創業4大功能。盡管關于創業型大學所應有的軟硬件條件尚無理論定論,然而創新創業教育功能的實現是與創新創業活動本身性質緊密相關的。創新創業是一種創造性的研究活動和開拓性的經濟行為,具有技術含量高、資源投入大、實現風險高、持續時間長等主要特點,對于創新創業者技術積累、創新能力、冒險精神、資源投入等有著較高的要求?;籼m德指出:“創業型人格由自我概念、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對環境的敏感性以及人格特征等構成,其中創業興趣是其核心。它是在遺傳、教育、活動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可見教育和環境在創新創業人才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綜合來看,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校園文化、機制體制、人才素質、硬件投入、平臺建設等環節有著很高的要求。高校在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時要對應高校四大功能要求,承擔起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組織創新創業實踐、促進創新創業產業化的工作。
1.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近年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逐步建立和發展創新創業的課程體系、科研設施、師資力量、就業指導、競賽展示等要素。但是,制約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服務經濟社會的因素仍然較為明顯。
第一,創新創業文化在校園里不濃厚。長期的應試教育和標準化考試形成了灌輸式、被動式、一對多的教育方式,學生缺乏自主思考、動手能力、批判性精神和合作互動意識。功利化的創新創業教育也不注重長期性的文化建設。而創新創業活動不僅需要批判性思維、獨立性思考、開拓精神,還要注重實踐精神和分工協作意識,因此需要良好的校園創新創業文化來加以熏陶和催化。
第二,創新創業教育制度機制還不健全。高校師生的創新創業活動是一項投入大、風險高、時間長的開創性活動,但是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考核制度、保障制度和協調機制尚未充分建立起來。在教師工作量計算、職稱評定,學生學分計算、學位授予、就業發展方面的相關創新創業考核制度還不充分;對于創新創業資源投入、時間保障、部門配合的相關保障制度和協調機制還不健全。這使得師生在投入到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時還有較大的顧慮,施展不開手腳。
第三,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素質欠缺。導致創新創業人才綜合素質欠缺的原因有很多:在課程設置和課綱編寫上,創新創業課程種類較少,課時較少,內容較為陳舊,缺乏新穎案例,缺乏動手實踐的訓練;在教師資源安排上,校內教師大多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和創業經歷,知識結構不完整,很難在產品研發、商業計劃、融資貸款、企業設立、經營管理上為學生提供切合實際的指導。
第四,硬件投入不足。在課程建設和教學安排中對于創新活動的實驗室軟硬件資源配置不足。實驗室設施設備和其他資源主要服務于相關專業課程教學,不能有針對性地服務于創新創業活動,缺乏創意設計和制作加工活動的工具設備和專業指導。特別是公共的、開放的創新實驗室很少,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動手學習和研發實驗的需要。
第五,平臺建設不足。創新創業教育不能閉門造車,而是需要多學科的綜合性運用、多分工環節的相互配合,注重通過產業化打通創新與創業之間的通道。沒有緊密的專業協作和產業對接,就難以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先進產品,帶來較高的社會生產力。目前,高校的各專業院系之間在課程安排、師資交流、學生互動上還很不充分,不利于不同專業、不同院系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思想碰撞、合作創新;高校與產業界之間,包括與產業企業、科研機構、咨詢機構、投資機構等互動較不充分,不僅缺乏對行業市場需求的正確理解,而且無法借助產業資源和力量,導致科研成果轉化程度較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要努力建設校園產學研用合作平臺,打通校內外各部門之間相互學習交流和協作的渠道。
2.創客空間創新創業發展現狀
創客空間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德國混沌電腦俱樂部,為創客提供了一個創意交流和設計制作的物理空間。2010年,美國的噪音橋創客空間把全球創客運動推向了高潮。2010年,中國第一家創客空間在上海成立,在短短幾年中,創客空間已經遍布于中國的主要城市。創客空間在人才培養和創新項目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2012年,超過1.8萬個創客項目通過Kickstarter眾籌網站籌資,達3.2億美元;深圳柴火創客空間成立4年,注冊創客數超過1000人,產值達到5000萬元。創客“創作”經歷從培訓、到創意、到原型、到成品、再到產品的5個階段,創客空間在每個階段組織相應內外部資源服務于創客及其項目。
在文化氛圍上,創客空間倡導創新、開放、共享、協作的創客文化,在這里興趣得到尊重、失敗得到寬容,分享得到鼓勵,創新得到回報。
在體制機制上,創客空間采取會員制管理,學習、創意和原型階段通過分享式經營租賃方式來安排硬件和師資,為創新創業提供講座培訓和活動指導;在成品和產品階段通過綜合性產業化服務方式來引入內外部產業化資源、通過利潤分成、代理費用、股票分配等激勵機制,促進利益共享、推動項目和成果轉化。
在人才素質上,初學者、普通創客、專業創客都可以加入進來,參加興趣課堂和進行設計制作,逐步培養起創新創業的知識、素養和經驗??臻g會邀請全職、兼職或義務的內、外部技術導師和創業導師來進行講座和指導,這些導師在科技創新發明、企業創立管理上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
在硬件投入上,創客空間經營者不僅提供工場、教室、展示室、洽談室等操作空間和辦公設施,還提供3D打印機、數控機床、激光切割機、Arduino單片機、多媒體電腦系統等工具和設備,以供創客分享使用,創客只要繳納少量的會費、材料費等即可使用。
在協作平臺上,在創意實現階段,創客們會組織起各種項目團隊來協作配合共同探討;在產品化階段,空間將會邀請和聯絡各類供應商、工程師、科學家、風險投資人、管理咨詢專家、律師、會計師、企業家、貸款人、眾籌網等資源加入進來提供各類產業化服務。創客空間會設立線上空間(如網站、論壇)或者線下空間(如咖啡館)來為創客和產業界人士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展示、洽談的平臺,促進項目開發和產業合作的進行。
3.高校與創客空間差異
基于前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高校和創客空間在創新創業教育環節上的主要差異。在文化上,高校創新創業文化還不濃厚,相比于創客空間而言,灌輸式教學、被動式學習仍然為主,缺乏創新思維和自主思考。在體制機制上,高校缺乏像創客空間那樣的活動組織機制和創新激勵機制。在人才素質上,相比創客空間,學生缺乏有效的創新技巧、制作方法和創業知識的指導培訓,指導教師在實踐環節和產業視野上存在較大不足。在硬件投入上,相比創客空間,高校缺少專門的、開放的物理空間來服務于創新創意的設計制作交流培訓。在平臺上,相比創客空間,學校內外部較為封閉,尚未有效形成各學科交流協作、產業資源引進利用的綜合平臺,缺乏專門的線上線下交流空間。這說明,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各個環節,無論在要素數量還是在要素質量上,高校仍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校園創客空間也開始在歐美國家出現。例如,美國的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所提供的為期兩年的研究生教育項目,提供了包含創新創業課程、設計制作物理空間以及產業促進的創新實驗室;在中國,如清華大學提供了i.Center創新空間,作為全校最大的工程實踐教學基地,包括開放式物理空間(包括課程教學區、原型開發區、成果展示區、開放研討區、創新實驗室)和可擴展信息空間(支撐創新教學活動開展的在線平臺,包括創客活動發布平臺、學習成果記錄平臺、數字化制造服務平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與創客空間的結合正在結出豐碩的成果。由此可見,把創客空間引入高校,將有效促進高校在現有資源基礎上引入外部優勢產業資源,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更好更快的發展。
要把創客空間引入高校,一要促進創客文化、企業家精神培養。創客文化和企業家精神一脈相通,都敢于嘗試、勇于擔當、奮勇開拓。把創客文化引入校園,不僅體現在校園創客空間的教師和學生的理念中,而且體現在校園創客空間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形成對校園創新創業活動的包容、鼓勵、參與、分享的濃厚氛圍。
二要促進制度機制建設。在高校教學考核評價中,對教師的創新創業教學和輔導活動賦予更高的工作量權重和更優的職稱評定條件;把學生參與交流培訓、創意制作、項目發展的投入納入到學時計算、學業評分和學位授予的依據中來,對于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成果和產業化應給予相應的獎勵,并體現到教學評價當中。在教學中對創新創業活動秉持更為寬容的態度,在課程安排上給予創業活動以更大的時間和考核的靈活度。
三要在人才素質方面把創新創業納入人才培養目標。一方面,應開設更多的創新創業課程,鼓勵學生發展課外活動興趣、特別是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操作和實踐知識與技能,鼓勵學生修習與創新創業相關的跨學科課程和學位,還要依據創意實現的各個階段來安排相應的課程、指導和資源支持,廣泛采用啟發式、引導式、互動式教學方式;另一方面,為教師進行企業調研實踐活動創造條件,特別是到創業創意園區、創客空間的參觀訪問活動創造條件,鼓勵教師更多地參加產學研用活動來補齊相關知識短板,培養雙師型教師,邀請校外成功的創新創業人士到校內作講座和培訓,引進高校創客空間的校外兼職或義務導師。
四要增加硬件投入。一方面,在現有的操作和實踐教學中安排更多的創意設計和生產制作內容,為此安排更多空間、設備、工具、軟件和課時;另一方面,提供專門的、開放的實驗空間,投入相應的專業設備、工具和設施,延長空間開放的時間。
最后,在平臺建設上,一方面要打破學科界限、促進校內各院系部門間的交流協作,發揮各自領域的專長,為創意設計和創新成果轉化提供多學科環境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引入校外工程技術、咨詢、財務、法律、融資、管理、供應商等產業資源,鼓勵各行各業的校友參與到創客空間的建設和發展中來,真正實現產學研用的結合,使創意面向需求、創新面向產業,培養更多創業人才。為此要增加線下展示和交流的場所,如咖啡館、展覽室、會議間,建設線上網站、論壇等網絡空間,為校內外參與人員提供一個交流、展示、協商、合作的場所;組織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和交流活動,促進各類創意想法的借鑒交流、激發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和教師的創新創業技能和水平,推動校園創新創業氛圍,推動創新成果與產業的對接。
盡管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上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還遠遠不能適應時代背景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需要努力建設好相應的校園文化、制度機制、人才素質、硬件設備和交流平臺。創客空間是在創客文化、運行制度、人才素質、設施設備、交流平臺上具有明顯優點的一種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模式。引入校園創客空間,將有利于彌補校園現有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短板,促進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長期積累、厚積薄發的過程,是一個綜合資源交匯融合的過程。校園創客空間建設應著眼長遠、不能急功近利,以文化建設為背景、以制度建設為抓手、以人才素質培養為目標、以硬件投入為保障、以業務平臺為手段,吸收借鑒國內外創客空間案例的成功經驗,努力建設好校園創客空間,建設好創新型高校。
[1]王庚.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當下困境與路徑選擇[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140-144.
[2]路祖強.強化高校創業教育[N].人民日報,2014-10-27(7).
[3]李燕.從外爍到內生:霍蘭德創業型人格理論對高校創業教育的啟示[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87-92.
[4]張守剛.創客空間興起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6,(2):128-130.
[5]常耀中,余博.公共品視角的創客空間分類管理研究[J].企業經濟,2016,(1):
[6]常耀中,余博.創客空間的分享式經營租賃與綜合性產業化服務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6,(3):24-29.
[7]楊建新,等.美國高校創新教育實驗室和社會創客空間考察[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5):27-32.
(編輯:秦俊嫄)
本文系湖南省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編號:湘教發[2011]76號)、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項目“‘后化債’時期地方本科院校財務管理目標體系的構建研究”(編號:XJK014AGD006)、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卓越計劃’的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編號:湘教通[2015]291號)、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低碳產業鏈與產業綠色競爭力提升”(編號:11YJA790190)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城際產業鏈及城市群產業協同發展研究”(編號:2012YBB070)的研究成果。
G640
A
1671-0568(2016)20-0042-04
常耀中,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后,湖南工程學院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技術創新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