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東 魏思雨
新型城鎮化中職業教育經濟功能定位與實現策略
□韓 東 魏思雨
新型城鎮化是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戰略性的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中職業教育具有培養高素質勞動力,促進新型城鎮化和諧發展;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促進新型城鎮化集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促進新型城鎮化高效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功能。為促進其經濟功能的實現,職業教育應調整專業結構,適應市場需求;強化技能培訓,培養應用型人才;保障教學質量,提高師資力量;完善獎勵機制,促進科技創新;加強與政府、社會、職業教育等其他部門的合作。
新型城鎮化;職業教育;經濟功能;實現策略
城鎮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的結果,也是衡量某一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所謂城鎮化,就是指人口不斷地向城鎮聚集的過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推動了城鎮化建設,但是目前我國城鎮化建設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忽視發展質量和效益,嚴重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針對城鎮化建設中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就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發展集約化和生態化模式,增強多元的城鎮功能,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型城鎮化就是要在推動農村人口轉向城鎮人口、擴大城鎮居民規模的基礎上,讓經濟社會大發展下的城鎮建設惠及更多的人,提高和保障人民的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社會和諧、高效、可持續發展。
1.培養高素質勞動力,促進新型城鎮化和諧發展
所謂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通過教育者給予受教育者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活動,是培養人們能從事某種職業的一種專門化教育。職業教育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需要意識到自己人才培養的重任,為城鎮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應用型人才。這種人才培養,對城鎮化和諧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首先,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型勞動力,與高精尖的產業相對接,實現了人才與產業的和諧發展。其次,教育永遠具有教育性,職業教育促進勞動力人才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更新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能夠為和諧建設新型城鎮營造良好的氛圍。
2.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促進新型城鎮化集約發展
勞動力流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然要求。職業教育不僅可以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力,還能通過自己的教育功能促進勞動力的合理配置。首先,職業教育可以調整專業結構以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市場經濟下的各行各業輸送對口的勞動力資源。其次,職業教育以因材施教的方式,對擁有不同能力的人群進行不同的職業培訓,并通過就業指導等職業規劃課程,更大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掘自己的潛在能力,明確自己的就業定位。職業教育這一推動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的經濟功能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必然會發揮重大的作用,合理的勞動力資源配置將促進新型城鎮化朝著集約化高效發展。
3.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促進新型城鎮化高效發展
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直接與經濟掛鉤,其目的就是通過對勞動者職業素質的培養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一方面,職業教育能夠提高勞動者素質,使其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不斷推進新技術、新設備等高技術的運用,大大促進了先進設備使用下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通過職業教育,勞動者掌握了熟練的操作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機械設備的磨損程度和安全事故的發生,這也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城鎮化的高效發展離不開生產效率的穩步提升,職業教育正是依靠自己對勞動力素質的培養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新型城鎮化高效發展成為了職業教育在新型城鎮化中重要的經濟功能之一。
4.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
職業教育可以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而當這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符合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人才需要,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當前我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比重偏高,第三產業比重較低。盡管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但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仍居首位。而職業教育可以通過教育活動,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進而推動其融入城市,參與到城鎮化建設中來。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勞動力人口的轉移,進而減少了農村人口的數量,降低了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提高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促進城鄉就業結構的升級,最終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
5.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推動力。職業教育為科學技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首先,職業教育通過教育活動,將科學知識和技術傳遞給受教育者,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其次,職業教育通過培育高素質的勞動者和高質量的人才,以及一定的科研和實踐活動,能夠推動科學技術和理論不斷發展,從而推動技術創新,而這也是一個不斷對話和循環的發展過程。再次,現代職業教育自然應該承擔起為綠色工業文化提供生存依據和生機活力的社會責任,成為綠色工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調整專業結構,適應市場需求
“專業對接產業”是突破職業教育“跨界”特性的著力點,其優化學校布局結構,形成動態的專業結構調整機制,著力抓好“重點專業引領工程”和“特色專業支撐工程”。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淘汰了一批過時的職業,也催生出了一批具有時代意義的更有前景的職業。職業教育院校需要把握住時代發展下的機遇,結合市場需求,開發和調整相關專業,以市場的需求標準作為自己專業開發與調整的準繩,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經濟功能,更好地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
2.強化技能培訓,培養應用型人才
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活動的對象是技能型、應用型職業崗位。職業教育院校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應是針對特定職業崗位培養全面的職業能力。與市場經濟直接掛鉤的職業教育必須為市場經濟下的特定職業崗位培育相應的應用型人才。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職業教育應該明確培養技能型、應用型、實用型的人才,豐富校企聯合辦學、技能實踐培訓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實踐能力,使人才更好地和市場對接,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3.保障教學質量,提高師資力量
“如果得不到足夠數量合格的教師,任何最使人欽佩的改革也勢必要在實踐中失敗。”職業教育要想在今后的改革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提高自身的師資力量,提升專業化水平,擴大師資力量。首先,職業院校可以提高教師準入標準,招收更加優秀的教師。其次,完善在職教師的職后培訓,鼓勵教師走出學校,走進企業或國外進修,給教師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
4.完善獎勵機制,促進科技創新
各級地方政府應充分尊重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科學核算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成本,建立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獎勵機制和保障機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何促進科學技術的創新,如何提升科學技術轉化率,就成了職業教育肩上的一大要任。一方面,職業教育應鼓勵受教育者進行創新,通過情景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建立和完善在校生獎勵機制。另一方面,職業院校要鼓勵在職教師進行創新,通過劃撥科研經費,建立實驗基地等措施,為教師創新提供優質平臺。
5.加強與政府、社會、職業教育等其他部門的合作
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體是職業學校,主要由教育部門統籌管理,但教育部或者任何單一部門都無法有效地解決職業教育跨部門、跨領域的問題。職業教育院校的力量有限,因此,必須加強與政府、社會和職業教育等其他部門的合作,共同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首先,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力度,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制度和物質保障。其次,政府要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多層次和多樣化的職業教育,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的聯動發展。除了政府,社會也要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推進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的發展,為職業教育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并積極地參與到職業教育的建設中來。
[1]彭紅碧,楊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科學內涵[J].理論探索,2010, (4):75-78.
[2]李春明.淺談職業教育要素的構成及其意義[J].教育探索,2011, (8):21-22.
[3]馬建富.職業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文靜,薛棟.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與中國職業教育發展[J].教育研究,2013,(8):83-89.
[5]劉蘭明.論職業教育的尊嚴[J].中國高教研究,2015,(2):91-94.
[6]吳建設,丁繼安.高等職業教育核心技能培養:意義、現狀、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06,(11):57-58.
[7]王茂榮,朱仙順.成人教育學基礎[M].北京:職工教育出版社, 1988.
[8]和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促進政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1):90-93.
(編輯:王春蘭)
G642.4
A
1671-0568(2016)20-0101-02
韓東,河北大學教育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教育學;魏思雨,河北大學教育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