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珊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孝感 432000)
高職護理專業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探索與實踐
——以CPR(徒手心肺復蘇)為例
盧 珊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孝感 432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教學信息化改革勢在必行,本文以徒手心肺復蘇為例,對高職護理專業信息化教學設計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高職護理專業 信息化教學 徒手心肺復蘇
隨著信息化浪潮的突飛猛進,信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必然在信息化的改革中走在前列,因此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及應用能力也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下面以CPR為例闡述信息化教學設計。CPR作為《急救護理技術》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同時在近幾年全國高職護理專業技能競賽中也是每屆都有的操作項目,因為本內容無法在真實的情境中實施,因此如何應用信息技術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是需要教師思考及探索的。[1]
本內容教學安排為2學時,如何在這90分鐘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益,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起著決定性因素。本次課主要內容為心肺復蘇的適應癥、操作技巧、效果評價標準及注意事項。為了使教學設計更有針對性和預見性,首先要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深入了解學生,以學定教,如本內容授課對象為護理專業高職二年級學生,前期已經學習了人體形態、人體機能、健康評估及護理技巧等課程,對頸動脈及心臟的位置、胸腔的骨性標志及結構較為熟悉,且形象思維豐富,對信息技術有較高的興趣和較強的接受能力;善于模仿,有強烈的表現欲望。但學習主動性欠佳,缺乏自信,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且在學習上有一定的依賴性。[2]
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行為的依據,制定教學目標時應根據課程標準及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同時結合護理行業的發展要求確定。確定教學目標后,要依據教學目標、學生課前檢測情況及既往教學經驗,確定本次課的重點及難點內容,如本次課的重點內容為心肺復蘇操作技巧,難點內容為心臟按壓、人工呼吸及急救意識培養。[3]
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于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進行監控、調節和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重“教”而不重“學”,學生學得被動,學得機械、學得枯燥,職業能力和職業情感難以形成,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本次課采用了以下教學策略: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課前依托藍墨云平臺,進行課前學習與檢測;課中利用高仿真的軟件,采用美國心臟協會標準化訓練法,通過單項技能訓練、模擬仿真動畫展示及微視頻等,基于任務驅動突破重難點;課后利用手機觀看自己的操作錄像進行反思與拓展學習。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將信息技術滲透到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當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解決課堂中的重難點內容,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次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課前學習
基于藍墨云平臺組建班課,課前將相關學習資源發布到平臺,要求學生根據課前學習目標,圍繞工作任務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最后根據課前檢測和話題討論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了解課前學習目標達成度,進一步明確本次課的重點與難點,以及需要個別輔導的學生。
2.導入工作任務
課堂上,首先引導學生進入網絡課程平臺,播放一段臨床上心肺復蘇的搶救視頻,導入工作任務,同時使學生身臨其境,培養其急救意識。
3.分析工作任務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課前學習及小組討論情況基本得出完成任務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心肺復蘇的概念、心肺復蘇的適應癥、心肺復蘇的操作技巧及效果評價標準。根據課前檢測及課堂回答問題情況,學生基本掌握了心肺復蘇的概念、適應癥及效果評價標準,因此課堂上需重點解決的問題為心肺復蘇操作技巧。
4.完成工作任務
學生根據課前學習情況及小組合作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習成果,即對心肺復蘇的操作流程進行梳理。然后組織學生打開網絡平臺上的教學課件,教師對操作流程及關鍵步驟詳細講解。
本次重難點內容為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為解決難點,筆者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讓學生觀看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的FLASH動畫,使學生能更直觀的看到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后的循環及呼吸的變化;二是利用仿真軟件進行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單項訓練,心肺復蘇模擬人連接的電腦上能直接顯示按壓的深度、頻率、位置、吹氣的大小,如有錯誤電腦會自動提示,同時,可播放一段音樂,讓學生跟著音樂一起按壓,訓練學生按壓的節奏感,提高學習興趣;每組安排一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與老師一起進行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的單項訓練,實訓指導教師可從旁指導及糾正,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達到教學做合一。
接下來由教師在心肺復蘇模擬人上演示完整心肺復蘇流程,搶救成功后在模擬人上可觸及頸動脈搏動,并有語音提示“搶救成功”,學生躍躍欲試,同時現場觀摩,更有真實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教師布置新的工作任務,讓學生根據所給案例小組討論,進行小組合作式學習,然后以完成工作任務為目標進行技能訓練,學生可使用手機等工具相互錄像,以便課后觀摩反思,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時糾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5.考核評價
每組推薦一位同學,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考核,提高學生積極性,除考核學生的操作技能外,還注意對學生合作精神、急救意識、人文關懷等職業素養的評價。考核后組織學生點評,教師再補充。
6.拓展提高
布置課后任務。要求學生利用網絡平臺觀看全國高職護理技能大賽一等獎選手的操作視頻,課后加強練習。同時,以小組為單位,利用青年志愿者等社會實踐活動,到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建筑學院等相關院系進行心肺復蘇的社會培訓,并將社會實踐報告上傳至平臺,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擴大了課程的受益面,服務于社會。
信息化教學設計應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條件的實際情況,遵循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原則,科學、充分、合理地運用各種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本次教學中,通過課前自主學習與課中分合訓練及課后的應用拓展學生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且FLASH動畫、視頻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也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相互協作意識進一步增強,如能進一步完善虛擬實訓室,使學生在課下能進行虛擬訓練,將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1]孫敏.高職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法研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2016(7).15-16.
[2]徐曉云.淺析高職基礎會計信息化教學設計——以原始憑證的認知為實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6(6).146-147.
[3]彭波.高職護理專業“一口清、一手精”技能教學實踐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6,0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