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仁
(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151)
新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探微
劉建仁
(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151)
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現狀直接決定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乃至“中國夢”的實現效果。深入分析新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尋對策,是當前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
新時期 大學生 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對于大學生來說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主流是好的,但也客觀地存在不少問題。[1]
1.社會責任感淡化。
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部分大學生傾向于選擇個人利益。很多人在讀書就業上存在著功利主義傾向,將讀書找工作作為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出路,而不是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民族振興聯系起來,社會責任感淡化。[2]
2.政治信仰缺失
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習,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但一些大學生缺乏這種信仰和自信。有些大學生一看到某些社會問題,便會通過網絡發表不成熟的言論,甚至抨擊社會主義;看到部分領導干部中存在腐敗問題,便錯誤地認為這是普遍現象。這些都表現出政治信仰缺失。[3]
3.價值選擇混亂
受錯誤社會思潮的影響,大學生呈現價值觀多元化和現象,感到迷茫和困惑,某些價值取向違背傳統道德,如曾流傳“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要趁早”,這種現象應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并深刻反思。
4.進取心不足
有些大學生缺乏進取心,得過且過,不努力學習,不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無所事事,或沉迷于網絡。部分大學生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缺乏意志力,遇到問題和困難便無所適從。
對大學生理想信念存在偏差的成因進行分析,主要有如下一些因素。
1. 境內外敵對勢力對我西化、分化圖謀的影響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西方對中國的西化、分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一方面,利用各種社會思潮,宣揚“普世價值”,否定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指導思想地位,使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的前途產生了懷疑。另一方面,通過大學生熱衷看的美劇、韓劇等文化產品來侵蝕其思想,其中享樂主義、利己主義、頹廢主義等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造成了很大影響。
2.社會轉型時期的思想沖擊
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革,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多種所有制形式形成的利益群體多元化,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行為變得復雜,大學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享樂、求利等社會心理和社會氛圍的影響; 受市場經濟所推崇的“利益至上”影響,部分大學生形成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思想,導致出現誠信危機甚至道德滑坡現象。 社會結構的多樣化還導致部分大學生面臨理想信念選擇困惑,知行難以統一。
3.網絡信息技術環境的嚴峻挑戰
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拓寬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新領域,但也帶來了嚴峻挑戰。對于新時期的大學生而言,網絡已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工具,他們大多數是“手機控”,他們在各種論壇、貼吧、微信朋友圈里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與資源。網絡信息內容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信息管理規范欠缺等都給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理想信念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要積極探索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徑,使大學生成長成才。
1.深化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要系統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要引導大學生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更深更透領會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還要重視黨史和國史教育,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不斷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提高教學效果,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2.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大學生根本的價值取向和價值選擇,大學絕不應該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起著決定性作用。要以豐富多彩的形式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優化理想信念教育新媒體環境
要正視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要創新大學生德育的傳播載體。要積極建設微信群、QQ 群、微博等網絡互動平臺,并深入開發積極向上、對接主流的信息資源,建設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馬克思主義陣地。另外,還要積極加強對輿情的引導和監督,關注大學生的言論、困惑和問題,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要堅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其能明辨是非,從而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
4.發揮實踐育人作用
推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充分發揮實踐的重要作用。要以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紀念重大紀念節日為契機,組織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征文、演講比賽,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歌頌比賽等實踐活動,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愛心公益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幫助大學生在服務社會、奉獻群眾的實踐活動中增強社會責任感。高校要積極開發社會德育資源,尤其是博物館、烈士公園、革命紀念館等單位,通過愛國主義實踐教育基地的建立,引導大學生感悟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情懷,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
5.堅持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理想信念教育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要在關心人幫助人中教育引導人,使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要加大貧困資助政策的執行力度,實現資助育人,增強大學生的社會安全感、公平感,形成對黨和國家的深厚的信賴情感。還要協調多方力量,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讓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要研究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堅持繼承與創新,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與手段,不斷研究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培養大量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1]彭楚琴.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把握主流 認清形勢 明確重點 全面推動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工作新發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 3).
[3]于洋“中國夢”引領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J].學理論,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