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令
(江西省上饒市第二中學 江西上饒 334000)
淺論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周國令
(江西省上饒市第二中學 江西上饒 334000)
高中歷史教學中所涉及到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對于促進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極為顯著的意義。本文主要是對目前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現狀對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歷史教學 愛國主義教育 重要性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弘揚我國寶貴文化以及保護我國文化主權不受侵犯最為重要的教育手段,不論是傳統的民族精神,或者是先進的科學技術,人們都需要一個引導教育和接受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的迅速來臨,造成了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和滲透,而這也增加了我國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創傷的幾率,因此必須切實的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實到實處。[1]
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可以起到振奮人心的作用,同時對于促進民族的團結與安定也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民族自尊心是這個民族能否繁榮昌盛的的根本,而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又是民族自尊心的核心。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和目的,同時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思想,從而將學生的愛國主義行為和愛國情感充分的激發出來,才能使學生理性的看待愛國主義教育,從而使其可以更加自覺的投入到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動中,為國家的建設和富強共享自己的力量。人并不是一生下來就具有了愛國主義精神,這種意識是通過后天的學習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只有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才能形成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主流行為,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視,使學生心中形成正確的認知,才能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規范。[2]
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也是教學過程最終所要實現的目標。所謂情感,就是人們對某一種事物或者現象所產生的態度和感受的表現。而態度則是人們內在情感傾向的反映,是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對事物產生的重新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可以它能夠給豐富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情感價值觀則說的是人們的綜合情感態度與信念經過升華之后,所形成的非常系統的情感或者掛念,而這也是情感教育最終的目標。將情感態度價值觀與課堂教學過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的豐富,同時也確保了整個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極為重要的內容,這一教育內容直接決定著學生能否養成良好的品德與健全的人格,是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作為歷史教師不僅要自愛教學的過程中,將全部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全面的理解歷史知識并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述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重視生命的原則,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懂得如何人和睦相處、相互合作。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不斷提高。比如說,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增加一些歷史典故的講述,增加的這些歷史教材上沒有的知識,對于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作用十分的顯著。另外,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的增加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課外活動,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不同的方面得到了加強,確保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的迅速實現。
積極的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固然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但是,也必須要讓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清楚的認清哪些是民族的敗類,對這些人必須及時的揭露、批判。這就要求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揭露和批判這些反面的歷史人物教育和引導學生,使學生養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教師在教授歷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任何一個民族在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都會出現一些貪生怕死、賣國求榮、在民族危難的時刻喪失民族氣節的千古罪人。同時教師也要對這些反面的歷史人物的下場,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描述,才能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同時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優秀民族傳統與民族敗類之間的比較,主在不的認識和理解人生的價值,從而使其養成愛憎分明的感情。[3]
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不能簡單的向學生灌輸立場行為,必須要培養學生如何的進行理性思考。作為高中學生而言,不僅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也不再盲目的跟隨,而是根據自己內心的想法去追尋事物的本質,也不再是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的年齡,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改變以往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應該積極的引導和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有需要的話,還可以開展一些辯論活動,而對于學生在辯論中所出現的對歷史認識觀點的偏差,教師必須予以及時的糾正和正確的引導。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關注的重點都是觀點與立場,而忽略了事物之間所存在的必然聯系,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在不明事理的情況下,很容易引發學生缺乏理性的沖動,這也就導致了雖然大多數學生都具有愛國主義思想,但是卻沒有了解愛國主義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字歷史課堂教學時,必須要詳細的將各個事物之間的聯系講清楚,使學生可以按照歷史發展的規律將其貫穿起來;而在課后,教師也應該盡可能的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學生對歷史課程的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難點,才能確保學生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真正的學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培養學生懂得如何去尊重別人,是歷史教師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如果只是簡單的將愛國主義教育灌輸給學生的話,就會造成觀念和行為上的不協調。因此,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所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要循序漸進,同時應該及時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才能使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高中歷史課程學習對于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真正意義。
[1]張瑩.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D].東北師范大學,2007.
[2]石曉健.高中歷史學術性課堂建構的理念與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14.
[3]張艷.愛國主義教育在高中歷史課程中的實施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