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洪杰
(寧夏中衛市中寧縣第二中學 寧夏中衛 755100)
初中數學分層教學之實踐與思考
樊洪杰
(寧夏中衛市中寧縣第二中學 寧夏中衛 755100)
貼近初中學生的實際,正確把握學生的差異,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開展“初中數學分層教學與持續發展”實驗,使數學教學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充分喚起學生的主動參與,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持續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它能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普遍提高,為今后的學習工作打好基礎。
初中數學 分層教學 持續發展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數學教育理念,即人人數學觀,它體現了數學的個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數學學習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齊劃一地發展,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諸多因素使人在學習上存在個性差異。作為一所城鎮中學,學生的差異在這幾年越來越明顯,從初一開始就出現兩極分化。如果還是像從前那樣傳統教學,勢必會造成課堂乏味,教學效率差,進入“困進”的怪圈。[1]
因此承認差異才能結合實際,承認差異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上發揮他的才能,獲得他應該得到且能夠得到的數學知識。遵循這一教學新理念,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進行了分層教學的一些理論和實踐探索。[2]
“分層教學”是在班級授課制下按學生實際學習程度施教的一種重要手段,“分層教學”是尊重學生的個性,促進包括后進生在內所有學生發展的有效措施。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能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指導學生學習并達到掌握所學內容的必需的學習時間,給予個別指導和全新的學習機會,許多學生可獲得同樣的收獲”。這就是“分層教學”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這種“學習條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學習機會”。[3]
我們認為,所謂分層教學法,就是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中存在的差異程度,綜合考慮每個學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運用模糊學的方法,把全班分為短期性的(即處于發展變化狀態而短期內又相對穩定的)A、B、C三個層次,并依據群體學生的差異,區別對待地制定分層教學目標、設計分層教案、采取分層施教、進行分層評價,并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指導,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4]
所謂持續發展,就是全班每一個學生個體均能在原有的不同基礎上得到相應的最好的提高和發展。
1.學生分層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據學生的智力、基礎和學習態度等,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A)基礎、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B)基礎和智力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左右;(C)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方法正確,成績優秀。對學生的分層是動態的,要隨時注意學生層次的變化,鼓勵低層次的學生向高層次發展。我們在分層的時候充分考慮了這些,并且進行了問卷調查.其結果是非常好的.
2.分層備課
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和大綱的要求,以及各層次學生的水平,對各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A層學生要求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學會基本方法;B層學生要求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并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C層學生要求在B層次的基礎上,培養創新意識,有良好的數學素質。我們大多時間在集體備課,有針對性,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
3.分層授課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采用:低起點,緩坡度,多層次立體化的彈性教學。為了能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應將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C層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優待A層的學生,適中的問題回答的機會讓給B層學生,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均等參與課堂活動,便于激活課堂。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再給他們以適當的引導。
4.作業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情況,能反映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又能達到初步鞏固知識的目的。因此,作業應該多層次設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供不同層次學生選擇,題型應由易到難成階梯形。
1.加強理論學習,我們利用大量的時間,組織研究教師學習了有關分層教學的理論與文章,給了研究教師很大的啟發與幫助,成了我們研究道路上的“指路明燈”和“加油站”。在認真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對課題研究進行了認真的探討,找出不足,針對性地制定研究方案,制定出研究計劃。并明確了活動的分工與安排。
2.分工合作
(1)根據年級不同,學生年齡狀況等因素,課題分為三個子課題。初一年級,由相關老師負責《分層授課的研究》;初二年級,由相關老師負責《分層作業與分層競賽》;初三年級,由相關老師負責《學生輔導的層次化》。這就為研究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認真開展研究工作。為保證研究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們確定了以下的研究形式:
自主探索,定期交流“自主研究,定期交流“,即課題組成員按照實施方案規定的內容、步驟和方法,根據各自確定的研究內容,自主地在所教班展開研究。這種活動形式,既有利于教師在探索研究中,靈活確定研究的具體內容與形式,又有助于研究教師間及時互通和反饋研究信息,相互啟發,相互促進。
展示成果,集體研究。為了解決自主式研究中,研究力量的相對薄弱問題,我們設計了“展示成果,集體研究”這一活動形式,這是對第一種活動形式的補充。是在教師“自主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出研究成果,以公開課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一個學期來的教研工作使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上了一個臺階,提高了我校教師的教育教學素質,但是我們不會停步不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堅持結合已有的“自主探索、定期交流”、“展示成果、集體研究”等有效措施,積極推廣課題研究的成果。讓“以學生發展為核心,以教材創新為關鍵,以自主活動為依托”的分層教學課堂教學新模式在我校得以順利實施。
[1]張思明 白永瀟;《數學課題學習的實踐與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
[2]田松元;《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3]楊德全;《實施分層教學法,讓全體學生得到發展實驗課題方案》
[4]賴苑飛;《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