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燕
(湖北省潛江市園林高中 湖北潛江 433100)
英語課堂教學的組織
熊 燕
(湖北省潛江市園林高中 湖北潛江 433100)
我們知道,興趣是一個人做事成敗的直接的動因,也是學好英語的關鍵。如果教師不注重課堂教學的組織,不在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上下一番功夫,只顧唱“獨角戲”,可以想象其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那么,怎樣才能有效的組織好英語課堂教學,使高中生繼續保持并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呢?
在語言教學過程中,課堂練習的模式不盡相同。常采用的操練模式有:
a、教師——個別學生
b、教師——學習小組
c、教師——全班學生
d、個別學生——個別學生
e、學習小組——學習小組
f、個別學生——教師
g、學習小組——教師
h、全班學生——教師
在以上八種模式中,我覺得“學生——學生”的練習方法能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因為這種方式能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課堂活動,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保持隨時的說與聽,即使是“學困生”也不怕開口“說”(Because no student wants to admit not having seen what everybody else has.)另外,“個別學生——教師”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Because teenagers are perhaps the least conservation and they are always in a position to raise more questions than any other age group)。這樣開展課堂實踐活動,使整個課堂氣氛活躍,也有助于增加師生之間的感情,平衡了教和學兩者之間的關系。
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不時地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回答,并在學生相互討論時,教師可走下去聽聽他們的發言,記錄一些討論中的錯誤。但不要急于訂正這些錯誤,以免打亂學生的正常思維或使他們感到緊張。通過多讀句型、課文,多聽老師說和觀察老師的口型,多數錯誤表達學生能逐步克服和糾正。對那些不易克服的,我就采用“指出錯誤的地方”或“指出錯誤的類型”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總之,教師要不斷的鼓勵學生大膽講英語,不要怕在說英語中出錯誤。
新時代的學生已越來越認識到掌握英語的重要性,這對我們英語教師來說無疑是件好事。然而,由于學生的興趣很不穩定,也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起到學生興趣的“穩定劑”或“催化劑”的作用。因此,我們要使每一節課都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感到聽你的課是一種享受。然而,要真正做到如此,談何容易!下面談談我所作的幾種嘗試:
1.根據不同材料采用不同方法施教。如短話劇,可請學生扮演劇中角色,使抽象的語言變得生動有趣。
2.結合材料向學生提供相關背景。如有關科學家、發明家的有趣故事,既可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又可使學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
3.力求聯系大家熟悉的社會生活實踐來講解課文。這樣做,會使學生對英語產生貼近感、實際感和生活感。例如,當學到Newspapers和English television programmes 這些單元時,可讓學生討論“你們最喜歡哪類報紙或電視節目?為什么?電視和報紙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來說有什么重要作用?”等等。這種議論學習,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利用課文中出現的單詞和短語活學活用的鞏固機會。
4.適時播放英文歌曲。在導入Unit 11 American Country Music時, 先 播 放“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或“Yesterday once more”,美妙的音樂蕩漾在安靜的教室里,同學們側耳細聽,沉浸在舒展的旋律之中,享受著無盡的愉悅。隨著樂曲的結束,教師發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usic?Do you know what music it is ? Do you know who sang this song ? Is it John Denver ? 教師給以肯定回答后,簡要介紹了John Denyer 的一些情況,以及American country music的歷史背景,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美國文化。還請一位學生即興演唱了一首他喜愛的英語歌曲,課堂氣氛達到了一個高潮。
5.盡量用“W—式”問句精心設計提問。使用“Why”這一類特殊問句比只需作簡單的“Yes”和“No”回答要好。經常用一些“W—式”問句更能啟發一個人的積極思維特別是發散性思維。
6.重視總結語。俗話說“編框編簍,全在收口”,一堂英語課也要有始有終。一節新課剛學完,學生的認識還比較膚淺模糊,為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教師講完課后一定要進行簡短而精當的總結,以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以上所談,其宗旨是:活躍英語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云:天要有窮而技無窮。身為戰斗在教學第一線的英語教師,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不能墨守成規,而要積極投身于教改的洪流中,博采眾長、探索創新,為培養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人才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