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發水
(新疆農業大學校機關,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新疆阿瓦提縣農村基礎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高發水
(新疆農業大學校機關,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本文從教育投入、師資隊伍、學校管理、學前教育對學校的影響等方面分析了阿瓦提縣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提出要牢固樹立教育是民生之本的理念,切實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調整教育布局,打造素質過硬的校長隊伍,穩妥有效地推進雙語教育。
新疆農村;基礎教育;問題
國家要發展,民族要復興,科技是關鍵,勞動者素質是保障,教育是基礎,基礎教育尤為重要,不僅擔負著培養勞動者素質的重要職責,更關系著社會穩定與發展。
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育人才的基礎,農村基礎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沒有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沒有農村勞動力素質的全面提高,就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能夠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尤其對新疆南疆這樣一個農業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關系到新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關系到新疆的穩定,關系到新疆的未來。
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新疆農村基礎教育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新疆的義務教育實現了“兩基”,即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現以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教育發展為例進行分析,以期為南疆基礎農村教育的發展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
阿瓦提縣地處新疆阿克蘇地區,全縣轄5鄉3鎮3個農業企業、1個牧場及123個行政村、9個社區、34個連隊和80多個牧業點,全縣人口30.84萬,其中少數民族25.9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總數的84%;①縣內優勢資源單一、財政收入渠道狹窄,2014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1.56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16.80億元,財政自給率僅為9.3%,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僅為6302元,比全疆平均水平少2656元。②阿瓦提是一個以農業為主,林、牧、副綜合發展的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資源貧縣、財政窮縣。
(一)阿瓦提縣基礎教育基本情況
阿瓦提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94所,其中,小學83所,初中8所,高中3所。學前教育機構共有68所:幼兒園63所(均為公辦雙語幼兒園),附設學前雙語教學班小學5所。全縣學生數量38445人,其中小學生25142人,初中生25142人,高中生3257人,少數民族學生31712人。
阿瓦提縣現有專任教師3262人,其中,小學教師1788人,初中教師966人,高中教師133人,幼兒園教師375人,特崗教師276人。全縣教師專科學歷1893人,占教師比例58%;本科學歷1365人,占教師比例41%;碩士及以上學歷4人。高級職稱教師104人,中級職稱教師515人,初級職稱教師1624人。
2014年,阿瓦提縣少數民族學生小學升初中的升學率為98.9%,少數民族學生初中升高中的升學率為90.2%,少數民族學生高中上大專、大學的升學率為92.35%。2015年阿瓦提縣少數民族學生初中升高中升學率為95.5%。高中上大專、大學的升學率為99.7%。
從以上基本情況看,阿瓦提縣是一個人口眾多,財政狀況不理想,人均占有財力較少,教育攤子大,各級各類學校較多,教師、學生規模大,是典型的窮縣辦大教育。
(二)存在的問題
1.由于阿瓦提縣財政困難,每年用于投入教育的財力有限,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更加有限,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嚴重短缺。學校普遍存在教學設備缺乏,辦學硬件條件嚴重不足等問題,制約了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近年來在中央和自治區的關懷下,雖然各級財政投入較大,基本完成了危舊房改造,但目前仍有相當部分鄉鎮和村級小學、幼兒園,沒有解決冬季取暖和餐廳問題。由于自治區財政緊缺,教師周轉房宿舍的項目和資金未能及時下達,阿瓦提縣83所鄉村小學中,具有教師周轉房的僅有8所,90.3%的鄉村學校沒有教師周轉房。③
2.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教師內部結構、教師資源配備不合理。合格的雙語教師短缺,現有教師隊伍的學歷低、職稱低(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41%,中級以上職稱教師27%)。教師中還存在著專業不對口的現象,沒有經過系統培訓就跨專業授課現象明顯。作為教學基礎和核心的教師隊伍建設的滯后,成為制約基礎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
3.教師隊伍不穩,外流現象嚴重。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教師待遇及社會地位不斷提高,但與同級其他部門相比較,受鄉村學校工作和生活的條件較差,教師工作壓力大,交際面窄等因素影響,仍然有不少教師特別是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受待遇和工作條件影響,有的要求調走,有的不辭而別,有的千方百計選擇跳槽。比如,近年來,新進教師主要是通過特崗教師招錄進行補充。特崗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再加之家都不在鄉村,雖在鄉村學校任教,但并不安心工作。
4.分散辦學,效果不佳。由于歷史積淀下來的原因,農村實行“縣、鄉鎮、村”三級辦學體制,導致普遍存在農村中小學布局分散、不合理、辦學規模較小、投入零亂,辦學質量不佳、管理困難等問題。以拜什艾日克鎮庫木艾日克管理區為例,庫木艾日克管理區共有4個村,總人口6932人,卻辦了4所小學,其中,規模最大的學校,學生有272人,教師有13人。規模最小的學校,學生人數僅214,教師10人,這種情況較為普遍。
5.學校校長隊伍管理水平較低、綜合素質不高、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陳舊、管理機制欠缺。以阿瓦提縣拜什艾日克鎮為例,共有學校16所,擔任正職校長16人(均為中共黨員),其中,大學本科畢業的2人,占12.5%,專科14人,占87.5%。初級職稱6人,占37.5%,中級職稱10人,占62.5%。②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小學標準化辦學要求,差距較大。
6.學前教育弱化,雙語教師“一缺二低”(師資力量短缺,現有的教師漢語水平低、教學能力低)。按國家幼兒園師資配備“兩教一保”要求,共需686名專任教師,343名保育員,阿瓦提縣現有375名幼兒教師,③保育員全由教師兼任或聘請。新招錄的幼兒教師大都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和學習,就直接步入了教學崗位;在職幼兒教師取得幼兒教師資格證書的比例較低,全縣375名幼兒教師中,具有資格證書的有330人,占比88%。③學前“雙語”教育發展不均衡,教學質量和效果無法保證。
(一)牢固樹立教育是民生之本的理念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事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根基”,教育是富民強縣之本,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加快發展的前提。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責任擔當,充分認識到基礎教育對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具有的重要戰略地位。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教育應培養什么樣的人”是一個原則性問題,不管是作為教師還是學校管理者,都應該首先考慮這一問題。這既關乎教育的歷史使命,也關乎教育的社會功能,更是中華民族延續的基礎。
2.牢固樹立教育強縣、教育惠民理念。各級黨委、政府要牢固樹立教育強縣、教育惠民意識,深刻認識教育強縣是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改善民生的現實需要,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教育承擔著提高勞動者素質和促進科技進步的重任,教育事關民生之本,是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有賴于教育。教育強縣,不僅可以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優質人力資源,提高勞動者素質,在社會中,還能夠發揮更多功能,解決勞動力就業,提高生產力,減輕政府就業壓力,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教育強縣又是推進教育惠民的重要基礎,“抓教育就是促發展,抓教育就是惠民生”,教育涉及到千家萬戶,讓每一個孩子都上得起學、好上學、上好學,不僅可以改變孩子的命運,也能徹底改變家庭的命運。
(二)加大投入,切實改善辦學條件
各級黨委、政府從維護穩定,實現長治久安的戰略目標高度,認清辦好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克服困難,加大投入。
1.爭取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教育的投入。近年來,國家對基礎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投入越來越大,如學校校舍維修改造、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農村小學生營養工程、雙語幼兒園建設、農村中小學民漢合校、中小學雙語現代遠程教育建設計劃等基礎教育建設項目。不斷爭取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各級政府應加大對這些項目和資金的爭取力度,千方百計落實項目和資金落地,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對地方特別是新疆少數民族偏遠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支持力度這一大好契機,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向教育一線傾斜。
2.爭取加大自治區對基礎教育的財政投入。隨著自治區經濟的不斷發展,也在不斷加大對基礎教育的財政投入,集中有限的財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制定和落實符合自治區實際的針對基礎教育的經費和政策的保障、扶持,大力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作為縣、鄉兩級政府,應積極加強和自治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溝通、聯系,不放過任何可以利用的機會,以減輕當地政府的壓力。
3.加大對口支援省份在新疆基礎教育的投入。近五年來,黨中央召開兩次新疆工作座談會,19個省市加大了對新疆的對口支援力度。利用沿海發達城市雄厚的資金支持,先進辦學理念的智力支持,爭取對口援建省市對當地教育的投入。如阿瓦提縣2010-2015年,已爭取到紹興市對教育的資金支持42595.26萬元。⑤
4.加大縣級財政對基礎教育投入。要從根本上解決基礎教育投入偏短缺的問題,必須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利益。縣級政府把教育投入放在各項支出的首位,從戰略上考慮問題,積極調整支出結構,集中有限的財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5.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基礎教育。利用全社會的資源,多方支持,爭取多渠道資金投入,動員社會各界踴躍捐贈。特別是利用“訪惠聚”活動開展的大好時機,充分調動各級“訪惠聚”工作組的力量,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合理調整教育布局,積極推進集中辦學,提高辦學質量
利用好政策,合理調整全縣的教育布局,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集中力量選擇一面,先行突破,逐步展開,是阿瓦提縣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的重點。
1.遵照教育發展規律,科學地做好全縣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實現合理布局,改變過于分散辦學的現狀。將有限的財力、物力集中使用,特別是鄉村小學,要盡可能通過調整、合并,在一定區域內既要考慮到方便學生就近就學,又要考慮到最大限度提高現有教育資源利用率。可在相對集中的若干個村,集中力量,握成一個拳頭,建設好一所高標準、高質量的農村寄宿制學校。
大力實施農村小學教師“拴心留人”工程,為農村小學教師解決好住宿、交通、就餐等實際問題,在政策允許下,可根據縣政府財力情況,制定出臺有相對吸引力的鼓勵政策,也包括職稱評定向農村學校傾斜等等,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讓他們“下得去”且“留得住”。特別是村級小學、幼兒園必須解決好教師周轉宿舍、交通、辦公、取暖、吃飯等基本問題,盡可能創造較好的條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優秀師范類畢業生到基層任教,及時補充雙語教師隊伍。對現有的師資隊伍,不適應時代發展和教育事業發展的人員,進行分流。利用對口支援、支教、“訪惠聚”工作組的資源,解決師資力量短缺的問題。例如:新疆農業大學安排漢語言專業大學生在庫木艾日克管理區4個村小學實習支教和對口支援的浙江省選派援疆教師的做法,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既提供了實習機會,又解決了雙語師資力量不足的難題。
2.學校辦的好不好,關鍵看校長。要建設好一支政治合格、素質過硬的校長隊伍,樹立政治家辦學的理念。通過建立中小學校長績效考評機制和教學成績獎勵機制,健全學校管理機構,配齊配強管理人員,形成層層抓落實的用人機制。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促進校長專業發展為主線,以提升培訓質量為核心,以創新培訓機制為動力,進一步提高校長培訓工作專業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可靠、業務精湛、治校有方、人民滿意的中小學校長隊伍,為推動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實現中國教育夢提供堅強保障。
3.積極穩妥地推進“雙語”教學。作為一個中國公民,只有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發展歷史,才能加深對祖國的責任感、使命感,才能生成對祖國文化的認同。實踐證明,一批優秀、高層次的少數民族學者、專家和高科技人才,無一不是“民漢兼通”或通曉多語,無一不是受益于雙語或多語言教育。所以,讓少數民族青少年同時掌握國語和母語,是事關新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大事,也是有效提高農村青少年融入現代社會,接受現代文化,提高社會生存和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
積極、穩妥、有效推進雙語教育,一方面要大力推廣普通話,另一方面也要大力保護民族語言。所謂積極是要有積極的態度,所謂穩妥是要有正確的方法,所謂有效是要有教學質量的保證。推進雙語教育工作,既要積極進取,不等不拖,又要實事求是,把握好節奏,安排好銜接。雙語教育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注意因地制宜、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切合實際、循序漸進。
在積極、穩妥、有效推進雙語教育進程中,要結合學生實際,確定雙語教育的任務和目標。對接受過學前雙語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小學起始年級,城市和縣城學校一般采用模式2實施雙語教育,不具備條件的學校也可以采用模式1實施雙語教育,農村學校可根據雙語教師及學生的實際,采用模式1或模式2。⑥各級各類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雙語教育的模式,切忌拔苗助長。[1]群眾滿意不滿意是衡量我們雙語教育的唯一標準。積極穩妥推進雙語教育,一要堅持深入開展雙語教育政策和十年雙語教育規劃的宣傳, 讓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二要通過家長開放日、家長會等形式,讓廣大學生家長到校體驗、感受雙語課堂教學。創造全社會破除宗教極端思想對雙語教育的干擾,在全社會形成大力支持雙語教育的良好氛圍。
總之,發展農村基礎教育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農村基礎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是人才科技的園地,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國家未來。如何應對現實挑戰,促進農村基礎教育順利發展,是擺在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農村校長及教師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只有深刻認識到農村基礎教育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找出產生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并找到對策,才能促進農村基礎教育健康發展。
注釋:
①資料來源:《阿瓦提年鑒》(2015年)。
②阿瓦提縣委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③數據由阿瓦提縣教育局提供。
④數據由阿瓦提縣拜什艾日克鎮教育辦提供。
⑤數據由阿瓦提縣政府提供。
⑥雙語教育模式一為分語分科模式:理科課程(小學數學、科學、信息技術、初高中數理化、生物、外語)和漢語課使用漢語授課,其他課程(語文、品德與生活、體育、藝術、地方課程、綜合實踐、歷史、地理)使用民語授課。小學一年級起同時開設漢語課(每周6-8節)和民語文課(每周5節),初中漢語課每周6節,民語文課每周4節。雙語教育模式二為漢主民輔模式:全部課程用漢語授課,同時開設民語文課程。小學一年級起開設漢語課(每周7節),三年級開設民語文課(每周2節)和外語課(每周2節);初中漢語課每周6節,外語課每周3節。
[1] 李儒忠.雙語教育十論[1].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35.
(責任編輯:高 旻)
Solutions to Problem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of Awati County of Xinjiang
GAO Fa-shui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erious problems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of of Awati county of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from the aspects of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staff, school management,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extremism on schoo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people’s awareness of education as the vital thing will be aroused, the teaching conditions in the rural areas will be improved, the training of the teaching staff will be strengthened, the scale of education will be reasonably confirmed, a team of headmasters with excellent quality will be established,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will be effectively and steadily advanced.
rural areas in Xinjiang;elementary education;problems
G62
A
1674-8689(2016)03-0065-04
2016-08-20
高發水(1963-),男,河北藁城人,新疆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