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春
應用多媒體資源 讓教與學更精彩
□韓家春
多媒體因其資源的豐富性、開放性、生動性,使它具備了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諸多優越性,只要大膽應用并堅持使用好媒體資源,就能展現教與學的精彩。
媒體資源;閱讀教學;習作教學;朗讀能力;家庭作業
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原因,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一直把教材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為了增強教學效果,要求學生對教材上的知識不斷重復地進行枯燥、繁瑣、機械的訓練,嚴重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阻礙了農村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如今,多媒體逐漸走進農村課堂,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更加精彩。
2013年初,“班班通”項目在我校(此處指“湖北省蘄春縣農村實驗小學”,下文同)實施,從那時起,語文教學就從傳統“粉筆+黑板”的模式中實現華麗轉身,變成了網絡共享教學。隨后,由于移動客戶端的普及,手機能上網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教師開始通過微信、QQ,與學生家長一起建立起了“班級交流群”,進一步促進了教與學的精彩。下面,筆者僅就自己的親身實踐與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應用多媒體資源,實現教與學的精彩的。
多媒體能把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并展示出來,化靜為動,化抽象到具體,變無聲為有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連接不再是幾段文字、一兩幅插畫的獨木舟式航行了,而是圖文并茂、聲色皆宜的立體式學海暢游。如在教學《七月的天山》一課時,筆者運用多媒體資源做的課件,全方位地呈現了文章意境的精美,使師生仿佛同作者一道,躍馬揚鞭,直指天山。白雪皚皚的山峰、湍急的溪流、蜿蜒無盡的原始森林、五彩繽紛的野花恰似一副連綿不斷的畫卷在眼前展開,使學生既一飽眼福,又深深感嘆作者的語言文字的精妙。又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課前導入時,筆者采用一段《唐山大地震》的短視頻,視頻中墻傾屋頹,一聲聲撕心裂肺、痛徹心扉的呼號牢牢抓住了學生內心的柔軟,再研讀課文,學生不得不發出感嘆:洛杉磯大地震中的父與子在災難過后重逢,喜極而泣,他們是多么的了不起!
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氐轿谋竞?,就能了解課文內容,品析重點詞句,質疑解疑,一切顯得那么容易。不知不覺中,學習新知的環節就結束了,這樣課堂效率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提高了。
傳統的小學習作教學中,教師經常碰到的難題是學生無話可說,啟而不發。有的對著作文題目長吁短嘆,眉頭緊皺,勉為其難下筆,語言又干澀枯燥,欠具體,不生動;有的為了使自己的習作出彩,七拼八揍幾個四字詞語,唇不對齒,讓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視野狹隘,對生活感知不深,語言匱乏。長此以往,學生自然對作文產生抵觸心理。
為此,筆者利用信息技術資源豐富、信息傳遞快捷全面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精彩紛呈的生活畫卷和生動活潑的知識長廊,拓展了他們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素材,讓學生走進了遼闊的世界。讓足不出戶的農村孩子們可借一雙慧眼去捕捉一份美麗,憑多愁善感的內心獲得一份感動。學生看了來自生活中感人的視頻后觸動了心弦,寫下了《感動》;看到了鳥語花香的春天、綠樹成蔭的夏季、金風送爽的秋天、銀裝素裹的冬日在眼前回放,用優美的詞句記錄了《四季的美麗》。
眾多佳作賞析引路,代表性病文投影指導,好詞好句借鑒,優秀習作還被傳至微信、微博分享。慢慢地,教師的指導由扶到放,學生的學習由爬到走,實現了從束手無措到得心應手的跨越。有的還讓自己的習作走出了教室,登上了校刊,載入了《小學生天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無疑這新鮮的活水是多媒體技術注入的!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熟讀。學生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通過朗讀聲情并茂地把書面語言融情于聲,從而變為富有感染力的語言。
在《賣火柴的小女孩》朗讀教學中,筆者通過Flash動畫展現出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著腳走在大街上的情景,晶瑩的雪花帶給她的是侵入骨髓的寒意,渴望擺脫寒冷、饑餓、孤獨的她,勇敢地擦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最后想象自己依偎在奶奶溫暖的懷抱里,永遠離開了這個沒有快樂和幸福的人間。美麗的畫面,逼真的情境模擬,激發了學生的朗讀欲望。學生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情、境、意”,自然地進入“文字”中,真正做到用“心”去讀文,學生邊讀邊賞,以讀悟情;媒體中優美的課文范讀,教師適時點撥,更是讓學生讀出了社會的無情和冷漠,讀出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內心的渴望。
在課文教學中,如果一時找不到字正腔圓的范讀,筆者就自己范讀或讓學生朗讀,并配上相宜的音樂,因為音樂可以讓情感無限擴散并延伸。學生在音樂中盡情地享受朗讀的樂趣,也因此愛上了朗讀?!皶x百遍,其義自見”,而信息技術在朗讀教學中的運用使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如虎添翼。
語文家庭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學整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如留守兒童家庭無人輔導、學生個體自覺性差、作業機械重復等,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患上作業拖拉、質量低下的后遺癥,這與布置家庭作業的初衷相背而馳。家庭作業也應著力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力求形式多樣,富以情趣,讓學生樂做。因此,針對小學生對信息技術感興趣的特點,筆者利用多媒體的豐富資源大力開展預習、拓展、指導三種形式的家庭作業,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完成任務,實現自主學習。
1.借網絡資源預習,促學生自主
預習是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只有預習理解了才能為課上理解課文排除障礙。但由于農村小學生知識儲備有限、認知水平不高、手中書籍資源有限,使預習往往流于形式,難見成效。自從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廣泛搜集、篩查、整理資料,一切顯得水到渠成。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上第四單元是圍繞“戰爭中的孩子”為主題編排的課文。這個話題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尤為陌生。筆者于是在上課前布置了預習作業,讓學生了解戰爭中孩子的生活狀態。學生在網上求助“度娘”,他們有的搜集了相關的圖片,有的查閱了文字資料,有的觀看了相關的視頻資料,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還動筆寫下了自己的感受。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中,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來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前,學生認真完成了查閱金華雙龍洞的資料,網上的實景圖片石鐘乳、石筍讓同學們大開眼界,對學習課文充滿了期待。信息技術讓學生真正實現了自主學習。
2.借信息技術拓展,促主題深化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寫體例是以同一主題為一單元,這種主題式編寫體例,使教學內容更系統、更深入。然而,每單元由四篇文章(一般兩篇精講、兩篇略讀)、一次口語交際和一次習作組成,內容涵蓋少,題材單一,直接影響到主題式閱讀的效果,僅靠課上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數字化、網絡化以及便捷的優勢,讓學生在家中通過網絡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主題閱讀,擴展閱讀面,深化主題認識。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童話專題,其樂無窮的童話世界激發了學生的閱讀熱忱。為讓孩子們深入到童話天地,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更多地積累好詞佳句,筆者就布置了閱讀童話的家庭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方式讀自己喜歡的童話,積累5個以上好詞佳句。此外,筆者每周抽出一節課時間來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收獲。學生對此項作業樂此不疲,積極交流,深化了對主題的理解。
3.利用微信交流,促進全面提升
“微信交流群”建立時間快一年了,教師每天都會把布置的家庭作業發到群里,方便家長督促檢查。在這里,學生可以互相交流探討,也可以向任課教師咨詢。還有的學生之間約定比一比、賽一賽,誰完成作業花的時間最少,誰的正確率更高。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平時在課堂上不習慣與老師、同學面對面地交流,但在網絡交流群中就敢于提問了。同學和老師爭相為其解難答疑,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當然,在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學習的同時,學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正確引導學生合理安排上網的時間,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形成良好學習習慣,讓信息技術真正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教育改革不能循規守舊,一定要引入現代技術。因此,教師要自覺學習信息技術,提升信息化教學水平,促進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安麒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朗讀能力[J].小學教學參考,2008,(18).
(編輯:楊 迪)
G623.2
A
1671-0568(2016)36-0024-02
韓家春,湖北省蘄春縣農村實驗小學教師。